标签:
杂谈 |
刺绣是中国古老而美丽的艺术,据《尚书》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其风格多异,沿传迄今,历久不衰。腾冲民间刺绣深受传统名绣的影响,和中国刺绣文化是一脉相承,在继承中国传统刺绣文化的基础上又有着自己特色和发展。
腾冲刺绣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有苏绣、绒绣、十字绣、傣绣、乱针绣、丝带绣等。
腾冲绒绣,是一种融入了少数民族和夷方文化元素的独特刺绣。绒绣图案秀丽、色彩典雅、针法丰富、绣工精细、线条流畅,堪称一绝。
腾冲绒绣很受游客的欢迎,一幅绒绣艺术品少则几万针,多则几十万针,十分精致。
绒绣制作的方式很独特,刺绣者要选用一个绷子,把绒布绷起来,用裰针进行刺绣。或许是少见所以觉得稀奇,通常刺绣是一针一针地从布料上穿过去,而绒绣则是一针一针戳下去,把已绣成的图案戳出绒面,凸显于整个布料之上。
腾冲市江东镇被评为云南十大刺绣名村镇之一。每到农闲之时,村里的妇人就会坐在树荫下,手里拿着一种特殊的针插上插下。
腾冲傣绣很有特色,主要是傣家织锦。腾冲的傣族村寨,几乎家家会织锦,村头、茂盛的大青树下、江边沙滩上,时常能看到傣家姑娘们围坐一起,刺绣纳凉、嬉戏欢笑。
傣家姑娘们在欢悦的氛围中相互交流着刺绣的技艺,把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技艺展示在灵巧的手指下。
长期以来,傣族妇女生产织锦,主要是用来满足自家的生活所需,或者馈赠至亲好友,很少作为商品出售。近年来,傣族妇女们也把织锦带到市内或其它县市出售,深受客人的青睐。
傣家织锦多用红、黄、绿、蓝、青、紫、白等线作原料,绣制的图案为薄荷、鱼尾、蜂翅、猫脚纹、凤凰花、槟榔叶等,图案的结构精巧细密,色彩搭配适宜,每件绣品,堪称精美的艺术品。
傣家女子从十三岁开始学刺绣,一直绣到成婚,若能绣制出一套精致的嫁装,那算得上十分成器。
时至今日,傣家织锦依然延续着千百年来的手工制作技艺,顽强地保留着独有的地域性特征,如同活化石般的展示着傣族生活的方方面面。2008年6月7日,傣家织锦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一项工艺品精美极致的背后,都离不开匠人们的用心与热爱,腾冲刺绣也是如此。寸代莹女士是云南省腾冲市和顺寸氏后人,也是中国民绣设计总监、首席设计师、云南省老艺术家。在从事民绣艺术及绘画的20多年中,她力求把云南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与当代艺术相结合,让作品既有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下潮流。
由于从小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寸代莹用心解读着云南这块红色土地上的美丽记号。1994年,寸代莹荣幸担任第六届国际和平周和平大使,受邀至人民大会堂参会。
寸氏宗祠是腾冲市和顺古镇的标志性建筑。每年清明节,海外的子孙都会回到和顺参加寸氏宗族清明祭典,四面八方的寸氏后人聚集一堂,甚是热闹。
作为一个民绣艺术家,寸代莹不仅能定下心来,更重要的是她精益求精的品质。寸代莹创作的艺术品,在全国旅游文化产品市场中拥有较高的声誉和知名度,并且远销东南亚及日本市场。现如今她又与苏州微丝、云南美伊、长青等工艺品企业合作,不断开拓创新,力求植根民族闯世界。
纵使机器工艺再发达,纯手工的民绣也不能消失,反之,更要传承下去。用手刺绣时光,温柔磨亮沧桑,择一事而终老,这是任何时候都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匠人精神。
随着市场的发展变化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腾冲历史悠久的刺绣孕育催生出了腾冲园角工艺、丝路刺绣等企业,这些企业对腾冲民间刺绣图案进行了挖掘、收集、整理、精选、开发,并学习中国四大名绣的各自优点,融入到腾冲手工艺产品当中,形成了独特而丰富多彩的手工刺绣,不仅带动了腾冲刺绣艺人的规范性就业,还使腾冲刺绣这一民间艺术品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腾冲刺绣企业生产的产品中,有背幺、马甲、围裙、手机套、手袖、披风、童装、民族服饰等。
目前,腾冲园角工艺有限公司已将“园角刺绣”打造成云南省知名刺绣品牌,荣获国家专利36项。另外,园角工艺在全省建立农村妇女刺绣基地45个,带动了2万多名妇女就业。2014年,产值达到3412万元,实现销售收入3307万元。
当微信占据我们生活的时代来临,有些东西变了,手工匠人越来越少了;有些东西没变,工匠技艺没变。然而,无论年月怎么变化,腾冲人的文化和传统仍牢牢地绣在服饰、背幺、鞋袜上。三十多岁的绣娘阿玉说:“不能让这项手艺失传了,这是我们民族的文化。”这是觉醒,一个民族的觉醒。手艺嘛,总得一代传一代,传承之路也许很艰难,却是荣耀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