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研读,提升自我——《美的沉思》读书心得(109)


今年暑假期间精读了蒋勋老师的作品《美的沉思》,作者先后通过借助玉石、陶器、青铜、竹简、帛画、石雕、敦煌壁画、山水画等艺术形式作品,帮助读者建立丰富多样的美的感性认识。全书通读下来,内在的线索是中国艺术脉络,从艺术形式的美进而引发读者深层次的思考,比如多种艺术形式背负的历史,比如多种艺术形式穿越了时空,依然散发出光芒背后的原因,这些内容已经带着读者深入纸背,提升到了理性认知层面。
以下两个角度的内容,粗浅地分析阐述读过此书的心得体会:
一、感性到理性,认识到认知
书中各章一个主题,形式内容上均相互独立,但是其内在的逻辑是相同的。总结起来就是感性到理性,从认识认知的过程。典型的就是《第二章,安土敦仁──史前陶器的种种》;前后两部分,首先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史前陶器的造型与纹样,让读者建立感性认识。这些纹样中以现在的角度看,确有些简单、甚至粗糙,让读者会怀疑自己的审美水平。但是后半部分中,围绕着图腾符号展开了一系列的解释与分析,完全打消了前面的顾虑;这些陶器画面的背后承载了历史与生活,传递着当时人们的对世界的认识与理解。从纸面走向纸背,器物背负着历史穿越时空,表达着文化与历史长河上所有的悲喜真相。时光终将流逝,然而,美的记忆长存。
二、关于美的哲学思考
关于美的哲学思考是本书内容含义中较深的部分,我记忆深刻的是《第十五章中国艺术中的时间与空间》。“时间无限,一切未完,中国的长卷、章回小说、组重性建筑、戏剧,最后都在指向一个『未完』,希望即使个人生命有限,但文明还可以延续。”书中展现分析的各种艺术形式都有其内涵,各不相同,风格迥异;但相同的是都肩负着“让历史告诉未来的使命”,帮助我领会到更深层面的意义是如何看待时空、以及延续的意义。
“文以载道”是大部分作者写作的追求,希望能够通过纸面文字传道授业解惑,开阔人们的眼界视线,甚至影响人们,抚慰人们的心灵,我认为蒋勋老师《美的沉思》这本书确实是达到了这个目的。打个不甚恰当的例子,此书可以作为有关中国艺术史工具书去阅读、去追根溯源,开阔了读者的眼界增加了知识面;另一方面,这本书从艺术分析的角度,多角度、逐层递进式地引导读者探究美的真谛,激发读者的哲学思考,让读者领略“文化与历史长河上所有的悲喜真相”的同时,又能真切地感受到“时光终将流逝,然而,美的记忆长存”。
《美的沉思》,传递大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