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一)---染色剪纸(追根溯源)

标签:
杂谈 |
分类: 2013小课题《陕西民间剪纸趣味 |
从工艺上分析,我们可以按剪和染的先后顺序,把染色剪纸分为先剪刻后点染和先点染后剪刻两种。先剪刻后点染型的剪纸,目前属我国染色剪纸的主流,如上文提到的河北蔚县、迁安、三河,河南灵宝、陕县、卢氏和甘肃陇中,而又尤以蔚县为代表。蔚县剪纸,是指产生于河北蔚县的一种以刀镂刻,以颜料点染的彩色剪纸。其基本工序为:以50张左右的薄宣纸连缀为一沓,用预先设计的样稿或熏样覆盖其上,再以刀具缘图镂刻。然后把单色剪纸以约5张为一沓分开,以调和了酒精的品色点染,待干后揭开即成。这种制作程序代表着高度成熟的染色剪纸技艺与该类作品商品化、产业化的趋势,也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如蔚县近郊的丰宁,以及山西广灵、灵丘和大同等地。据说,早年陕县南沟村的剪纸染色时甚至不用毛笔,而是采用直接在颜料碗中蘸颜色的方式染色。虽然工序同蔚县基本相同,但剪既不如刻精细,蘸染也没有毛笔绘染清雅流畅,最终呈现出的艺术风格也较为大气粗犷,和蔚县剪纸的精致古雅形成较大的反差。
山东胶东地区的剪纸是我国染色剪纸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在工艺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即是先绘画点染,后依图剪剔去空白。在胶东,染色剪纸多用于春节或婚庆时装点窗户,所以又叫“窗染花”。这种染色窗花既有染和剪相结合的形式,也有绘和剪结合的样式,而先勾绘后剪制的剪纸,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成为我国染色剪纸的卓越代表之一。在地域上,胶东大约相当于现在的烟台地区,而盛产染色剪纸的县市主要有牟平、栖霞、莱州、黄县和招远。这些地方自古为齐鲁故地,有着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底蕴,人民多尊崇文化,雅好诗书,乡野村夫也大多都粗通文墨。所以对于传统文化艺术的崇尚,孕育了窗染花这一优秀民间艺术形式。胶东地区制作染色剪纸的艺人,多为妇女,她们不仅长于剪纸,更善于绘画。她们先用较细的毛笔绘出对象的轮廓结构,然后用彩色或平涂或渲染,最后再以剪刀剔去图案主体以外的空处。以这种技法创造的剪纸作品,既有民间绘画的趣味,又保留了剪纸的艺术语言,两者相得益彰。除山东烟台地区以外,流行先染再剪工艺的地区还有广东佛山,以及邻近的福建等地。在广东佛山,染色剪纸被称为“纸写料”和“铜写料”。只不过“纸写料”是以纸张为材料的染绘剪纸,而“铜写料”则是在铜箔上绘画的剪纸式样,虽然工艺相近,但铜箔由于其材料的特殊性,呈现出华美富丽、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
以蔚县、迁安、三河等地为代表的剪纸先刻后染,以造型和设色见长,风格古朴细腻,浑厚而典雅;而以胶东诸县和广东佛山等地为典型的先绘后刻型剪纸,则以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绘画称奇,颇具传统文化意蕴与民俗民间趣味。另外,染色剪纸在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陕西富县和周至等地的“熏画”,即在剪纸熏样上稍加点染,所形成的黑底彩绘的艺术效果,别具一番韵味。
通过以上梳理不难看出,染色剪纸在我国不仅分布的范围广,品类与风格也多样化,而且也是对单色剪纸的一个有益补充,极大丰富了民间染色剪纸的艺术阵营。时至今日,许多曾经在大众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染色剪纸,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这不禁令人感到十分遗憾。个中原因固然与社会转型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有关。但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点染和勾绘毕竟只是对剪纸这种艺术形式的一个有效的补充,目的是为了丰富和加强剪纸本身的艺术语言。然而一味地强化剪纸的绘画性,必定会削弱其作为民间美术的独立的艺术价值,使剪纸走向另一种艺术形式———绘画,其结果不是变成绘画,便是被绘画淹没。
http://s9/mw690/002k6uPCzy6J1ryEtLO48&690
http://s2/mw690/002k6uPCzy6J1rynDLbd1&690
http://s13/mw690/002k6uPCzy6J1rypWby6c&690
http://s9/mw690/002k6uPCzy6J1ryrFBC68&690
http://s15/mw690/002k6uPCzy6J1rytu8K2e&690
http://s5/mw690/002k6uPCzy6J1ryvYpua4&690
http://s1/mw690/002k6uPCzy6J1ryy1fq30&690
http://s11/mw690/002k6uPCzy6J1ryAWzUfa&690
http://s13/mw690/002k6uPCzy6J1ryGvRa8c&690
http://s4/mw690/002k6uPCzy6J1ryIQKL43&690
http://s3/mw690/002k6uPCzy6J1ryL7mq92&690
http://s16/mw690/002k6uPCzy6J1ryCAXR5f&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