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凤翔泥塑”在小学美术色彩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2013-05-16 10:15:37)分类: 凤翔泥塑的色彩研究 |
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立项号 |
2012XKT---XXMS050 |
课题名称 |
“凤翔泥塑”在小学美术色彩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
||
负责人 |
杨帆 |
所在单位 |
高新二小 |
||
结题报告 关键词 |
陕西民间美术 |
||||
结题 报告 摘要 |
凤翔泥塑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一种民间美术,大胆的引用本土文化资源,让学生了解我们陕西的民间美术知识是十分有必要的,让学生感受民俗文化魅力,传统纯朴的绘画色彩,体会作品内涵,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品色彩特色的认识,并传承与创新。 |
||||
结题报告 |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在什么背景下我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内涵是什么? 凤翔彩绘泥塑为陕西省凤翔县的一种民间美术,当地人称"泥货"。凤翔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境内出土的春秋战国及汉唐墓葬中均有泥塑的陪葬陶俑,可见其泥塑工艺历史之久。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陕西省凤翔县的胡深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
||||
|
中华民族的民间美术的传承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特别是当前非物质文化正在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解,造成这种现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的缺失。保护民族美术文化要从教育入手,要重建民族美术文化生存、传承和发展的平台,让民间美术进入课堂让民间美术凤翔泥塑继续传承。 凤翔泥塑汲取了古代石刻、年画、剪纸和刺绣中的纹饰,造型夸张,色彩鲜艳,深受人们喜爱。过去逢年过节或赶庙会,当地人以泥塑为礼品,加孩子满月,长辈要送坐虎。 凤翔彩绘泥塑以创作毛稿制模、翻坯、粘合成型,经精抛、彩绘、勾线、装色、上光等数十道工序精制而成。其形态逼真、粗犷夸张、简练概括、色彩大红大绿或素描。中国民间美术的色彩,作为民间美术造型的基础语言,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保持着相对的独立和稳定,其内容、形式、风格与审美标准均饱含着民间的精神符号。在历史意义上,它是一切民族色彩传统的万川之源,显现出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特征和独特的审美趣味。 从地域文化、传统民俗配色及五行五色观方面分析,揭示陕西凤翔泥塑在色彩上的应用。陕西凤翔泥塑的色彩,善于运用原色彩绘,其中青(蓝)、赤(红)、黄、黑、白等色彩的强烈对比是最为常见的色彩搭配,具有很强的装饰性,这正是五色为正色的传统观念的反映,这种传统意识在中国色彩史上已经沿用了几千年。陕西凤翔泥塑吸收了黄土高原的文化养分,其历史源远流长,作品风格多姿多彩,与其它地区的泥塑相比,色彩差异尤为明显。其色彩最大的特点是原始古朴,热烈而纯粹。陕西凤翔泥塑纹式简洁、夸张、朴拙,洋溢着无限的稚趣美和强烈的乡土装饰意味。它以红色为主色调,体现尚红之俗,表达出民间艺人的审美追求和西北豪迈而淳朴的民风。 中国民间美术的色彩,作为民间美术造型的基础语言,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保持着相对的独立和稳定,其内容、形式、风格与审美标准均饱含着民间的精神符号。在历史意义上,它是一切民族色彩传统的万川之源,显现出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特征和独特的审美趣味。 我们课题主要以凤翔泥塑的色彩特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制作着色方法,色彩特色,及动手实践。这些形象可爱,色彩鲜艳的泥塑,易认识、易动手,有装饰味、有情趣,并将这些色彩特点运用在自己的创作当中,这符合当今小学生讲求个性的心理,也符合他们活泼跳跃的欣赏角度,符合他们由单纯到复杂的认识过程。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研究的理论、实践、政策依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中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它为构建本校的艺术教学特色提供了政策依据。 2、《新课程标准》指出:“艺术课程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丰富的艺术信息,认识和理解本民族与世界各地艺术的历史、文化意蕴,感受其特色,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热爱和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参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凤翔泥塑作为关中地区的优秀的民族艺术,不论造型、色彩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艺术特色,且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凤翔泥塑是我国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历史悠久,形式多样。陕西凤翔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许多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因而较好地保留了原始朴素的自然风貌和民俗特点,泥塑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和农耕文明的审美印迹。泥塑造型简洁、夸张、朴拙,洋溢着无限的稚趣美感和强烈的乡土装饰意味;色彩则惯以大红大绿等原色搭配极为常见,整体明快绚丽、对比强烈,大胆粗犷,充满了热情和活力。凤翔泥塑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纳当地的优秀的文化传统,较好地保留了本土的原始技艺,使之文化内蕴特别深邃。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他们了解陕西民间凤翔泥塑知识,通过让孩子们动手实践来感受它的色彩魅力。了解全国民间泥玩具特色的了解,以及对陕西凤翔泥塑的认识,并对全国各地泥玩具的色彩特色进行分析与对比。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审美能力,可以陶冶心灵,美化生活。丰富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丰富现代小学美术教学内容,增强小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意识,拯救濒临失传的艺术,为剪纸艺术提供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健全人格,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1)、通过研究,充分挖掘和利用具有陕西民间艺术品的教育资源、丰富学生的教学内容,建设具有陕西民间美术特色的校园文化和校本课程的研究。 (2)、通过参观、欣赏、实践等活动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的教育教学策略和评价机制,加深学生对陕西民间美术色彩的感受与理解,培养其热爱家乡、热爱艺术的美好情感。 (3)、通过各种丰富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陕西民间凤翔泥塑色彩的兴趣,理解掌握色彩的特色,将色彩的特点融入自己的创作当中,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艺术表现及大胆创造能力。 2、课题研究的内容: 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探索与实践,我们要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泥塑色彩特色教学方法,即注重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和感受,让学生动手参与制作,让他们从中体会凤翔泥塑的色彩魅力,感受自己动手彩绘的乐趣,提高动手能力。 认知方面: (1)、了解陕西凤翔泥塑的历史、文化地位和发展趋势。 (2)、了解陕西凤翔泥塑制作方法和制作材料。 (3)、分析了解凤翔泥塑的色彩特色和彩绘方法。 操作方面: (1)、通过参观实践掌握凤翔泥塑的基本技法制作方法。 (2)、熟练掌握凤翔泥塑的着色方法。 (3)、理解凤翔泥塑的色彩特色,并能熟练的搭配,并形成自己的独特色彩风格。 情感方面: (1)、通过学生的直接体验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 (2)、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继承和发扬陕西民间艺术,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课题研究方法 (1)、通过调查、访问、参观等形式进行陕西凤翔泥塑的种类和色彩进行了解研究,搜集可利用的资源。 (2)、利用课堂教学的讲授法,兴趣活动的赏析、探究法,美术社团的直观法和练习法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对色彩的认识、感受和创新意识。 4、课题研究的步骤及过程 (1)认知情况调查 2012年9月11-25日,在高新二小针对四年级316名学生中进行《凤翔泥塑认识情况》问卷调查,调查题及调查结果如下:
为充分挖掘和利用具有陕西本土教育资源、丰富学生的教学内容。2012年,高新二小课题研究小组组全体成员及10名优秀学生前往陕西宝鸡凤翔六营村进行民间美术——凤翔泥塑实地考察学习,我们来到“凤翔泥塑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凤翔著名泥塑艺人胡深大师的家中,亲眼目睹了凤翔泥塑的制作过程,着色方法,并有幸听了大师给我们对凤翔泥塑特色的认真讲解,也亲手体验了活泥、彩绘等制作过程。在体验过程中,感受凤翔泥塑的魅力,和民间艺术色彩的淳朴。 通过参观、欣赏等活动,培养了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的教育教学策略和评价机制,加深学生对陕西凤翔泥塑的感受与理解,培养其热爱家乡、热爱民间艺术的美好情感。
(3)、丰富的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利用课堂教学的优势,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凤翔泥塑的概念及历史发展,分析凤翔泥塑色彩艺术的特点,亲身体验彩绘的方法感受淳朴色彩的无限魅力。将凤翔泥塑的淳朴色彩融入平时的教学当中。 兴趣活动:兴趣活动中不断欣赏分析凤翔泥塑的色彩特色与搭配,反复实践,不断大胆创新,我自己对色彩的感觉融入进去,形成自己的色彩特色。 美术社团:选择具有艺术素养、美术基本功扎实的40名同学,组成凤翔泥塑社团,研究陕西民间美术的色彩特点,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性。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通过研究活动,增强教师的文化积淀,提高教师选择利用教育资源、设计教学方案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研究经验和成果。学生通过学习,学生掌握了凤翔泥塑的历史,感受了凤翔泥塑的色彩特点,并将它与平时的创作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增强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激起学生欣赏美、热爱美、创造美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欣赏能力.;弘扬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培养具有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一代新人,使他们成为传承民间文化遗产的桥梁和接班人。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1、学生的作品只注重对色彩的研究与搭配上,,但在彩绘方法上掌握不够,应加强彩绘方法、调色方法上加强训练。 2、因为学生的流动性,很难持久的对优秀的学生进行指导和研究,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研究的深度会停滞。 3、继续和民间艺人保持联系,定期请民间艺人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指导,建立长期的学习基地。 |
||||
参考文献 |
《人民美术出版社教学参考书》第七册 《少儿美术》 《中国民间色彩民俗》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 《新课程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