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健全人格及其培养
(2011-10-06 09:23:32)认识健全人格及其培养
健全人格是一个表达人的本质存在状态的新时代概念。概括来说,健全人格的理想标准就是人格的生理、心理、道德和社会各要素都完美地统一、平衡、协调,使人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蔡元培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中写道:“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我国《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等文件中,都写入了构建儿童心理健康公共服务网络的相关内容和措施。
健全人格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国际性长期探讨的尖端课题。我们更是迫切期望对它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
1
常用的健全人格标准有12条、10条、7条和5条等的不同描述,但内涵是大致相仿的。现通用的人格模式是“大五”人格模式。
1.1
(1)客观的自我认识和积极的自我态度。首先要有自我认识,接着这种认识应是全面的、丰富的;要既不夸大也不缩小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二是能够经常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感受到什么,知道行为的目的、动机和体验。积极的自我态度就是认识到了自己有长有短、有好有坏,但仍然从总体上认可自己,接纳自己,对自己抱有希望的正确态度。
(2)客观的社会知觉和建立适宜的人际关系的能力。人格健全者应能准确地从别人的言语、行为中体察别人的思想、愿望和感受,了解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而且,他对别人的了解是建立在事实根据之上的,而不是主观臆测。此外,对人的态度和人际交往技能也应有助于建立适宜的人际关系。
(3)生活的热情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应该热爱生活,有投身于工作事业和家庭的热情。要具有与自己年龄相适应的生活能力。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能自己处理,自己解决。
(4)个性结构具有协调性。人格健全者应该有统一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个性倾向的各部分(如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之间应能保持一种动态的协调、平衡。而且他的认识、情感和行为之间也应该有良好协调性。
1.2
1.3
(1)具有积极健康的自我意识,能自我尊重,也对自己有能力感。
(2)正确了解、认识和评估自己,并能自我承认和接受这种评价。
(3)具有较强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4)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态度,能有充分接受并运用信息的能力。
(5)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
(6)具备较强的交际能力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7)关注自我、社会、自然和他人,有强的爱心和同情心。
(8)能理智的分析问题,不感情用事,能接受科学、客观、正确的意见和建议。
(9)探寻精神生活,不过分看重物质利益。
(10)思路清新,视野开阔,心胸广大。
(11)掌握较强的知识面、工作技能,有承担义务的责任心和对工作的献身精神。
(12)有面向未来,一往无前的态度,能有所侧重地看待过去、现在与未来。
2
2.1 人格的大五模式(大五人格,OCEAN),1992年Goldberg将其称之为人格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也被称之为人格的海洋,研究者通过词汇学的方法,发现大约有五种特质可以涵盖人格描述的所有方面。所以该模型就由5个维度构成,即外倾性、情绪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它可以通过NEO-PI-R作评定。其维度的描述性特质及表现特点综合如下:
外倾性:好交际对不好交际,爱娱乐对严肃,感情丰富对含蓄;表现特点是热情、良好交际、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
情绪性::平静对烦恼,安全感对不安全感,自我满意对自怜,包括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特质。
开放性: 富于想象对务实,寻求变化对遵守惯例,自主对顺从。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慧等特征。
宜人性:热心对无情,信赖对怀疑,乐于助人对不合作。包括信任、利他、直率、谦虚、移情等品质。
尽责性:有序对无序,谨慎细心对粗心大意,自律对意志薄弱。包括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特点。
2.2 根据时代特点,应把握的大五模式描述性标准中的核心内涵是:
(1)具有社会适应能力的意向和外向性格表现(外倾性);
(2)用理性调控非理性,制于理而不受制于情(情绪性);
(3)不断获得新知和探索未知,创造性地面对科学(开放性);
(4)有爱心和同情心:尊重他人,不以自我为中心(宜人性);
(5)责任心强,要求人格特质与人品的统一(尽责性)。
实际应用证明,“大五”对个体与社会的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及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无可估量的作用。
3 培养健全人格的目标、途径和方法
3.1
目标
(1).有助于个体认知、情感和意志品质的提升发展。
(2).有助于心身的健康发展。
(3).有助于更有效地去适应变化着的社会环境。
(4).有助于顺利地进行人际交往以及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5) 有助于事业上成就的取得。
3.2
(1)培养爱祖国、爱集体、爱科学、爱劳动的精神,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不断拓宽视野,终身努力学习知识,开发和提高各种能力。
(2)建立积极、健康的情绪状态,保持开朗的心境,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不盲目冲动,不消极低沉,始终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
(3)加强意志磨练,做事有目标,自觉主动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培养经受挫折的耐受力、克服困难的毅力。
(4)注意性格完善,自觉检查修正自己的性格特点,养成健康良好的性格模式。
(5)塑造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则一定要努力完成。
(6)陶冶良好的情操,加强思想品德修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讲道德、讲良心,注重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7)培养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密切与同学、同事、朋友的关系,团结友爱、和睦相处。
(8)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以积极的态度,处理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绝不回避现实,绝不弄虚作假。
(9)积极参加弘扬社会主旋律的公益性活动,有爱心、同情心,尊老爱幼,乐于助人。
必须认识到,改变一个人的人格类型是困难的。但我们能做到的关键在于自己能否准确地识别自己的人格特质,全力发挥自己特质的优势与天赋,寻找到适合自己发挥自身特质的道路,并能沿着这条路坚持走下去,那将必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