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自由飞翔
自由飞翔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8,040
  • 关注人气:28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福州古村之英屿村(马尾区亭江镇)

(2014-12-25 17:20:49)
标签:

英屿村

马尾区亭江镇

侨乡

古道古亭

分类: 老福州的记忆之晋安马尾

 

福州古村之英屿村(马尾区亭江镇)

福州古村之英屿村(马尾区亭江镇)

福州古村之英屿村(马尾区亭江镇)

福州古村之英屿村(马尾区亭江镇)

福州古村之英屿村(马尾区亭江镇)


福州古村之英屿村(马尾区亭江镇)

福州古村之英屿村(马尾区亭江镇)

        英屿村位于马尾区亭江镇,南临闽江,与琅岐岛相望,北面一片田园,伸延至戈潭顶、企石山下,东连东岐村,西邻长柄村,先为田洋,后建民居,形成村庄,据说原名“烟屿”,缘于农田收成后,焚烧稻草、肥土杀虫后产生的火烟,由烟及英,是地名从俗到雅的衍化。全村有540多户,2230人,其中侨户160户,华侨400多人,以郭姓为众,村里的门亭、思乡园、影剧院、电视差转台等都是华侨捐资修建。

福州古村之英屿村(马尾区亭江镇)


福州古村之英屿村(马尾区亭江镇)

福州古村之英屿村(马尾区亭江镇)

福州古村之英屿村(马尾区亭江镇)

福州古村之英屿村(马尾区亭江镇)

福州古村之英屿村(马尾区亭江镇)

福州古村之英屿村(马尾区亭江镇)
        在英屿村里有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叫桥头路,也是华侨捐资修建的,路的一头临江,连着堤坝,堤上的村庄是英屿村的一个自然村,称为前屿,堤畔成排的古榕绿荫匝地,苍翠葱茏,榕下有一块额书“前屿铺”的功德碑,铺与驿同,都是古时官府所设为递送公文者提供交通工具和食宿条件的机构。清初顾炎武《日知录》记载:“今时十里一铺,设卒以递公文”,清末废除,但地名沿用至今,碑上的文字尽管漫漶不清,但仍能看到“中华民国三十七年仲秋桂月吉旦立”的落款。前屿自然村面对琅岐岛江北岸的突出部,江宽水急,地理位置优越。江水潮汐在此处回流,浅滩处长满咸草和芦苇,几块大岩石横亘在离岸不远的江边,据《闽县乡土志》记载:“英屿村前江中有大礁石,水落则见,水涨时民船多误触之,俗呼曰英礁。”在江边,有一条水泥路与江中的大岩石相通,这是当年前屿铺码头前的古道,几经修葺,道旁至今还立着两通古碑,皆高1.8米,宽60公分,一通立于清乾隆年间,是村民为重建码头捐资而建,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六年(1373年),闽安设有巡检司,到清初海禁,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月,清政府废除“迁界令”,开放“海禁”,所以前屿铺码头因来往船舶繁多,不利停泊,才有乾隆年间捐资修建之举,碑上载有当年卫戍台湾的官兵回返时,部分官兵从前屿铺码头登岸的史实,具有不同寻常的历史意义。另一通古碑立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是“重修古道及鼎建二道”时所立,发起者为宋维彰、张仁师、郭开耆等乡绅,碑的背面分为两段,上半段额刻“会龙津”三字,下有捐资金额,从名字可以看出,这上半段的内容与碑正面的内容是延续的。下半段则刻于中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闰五月,是王孙堃、郭启燮、郭启超等人“重修新旧道”而立,这种布局较为少见,由此也可看出立碑者的勤俭节约。在古道的尽头建有一亭,名叫“古道亭”,可容纳二三十人,亭建于2001年,是郭氏后人捐资所建,亭旁有一岩石上还标有潮汐的基准点,岩石周围有人工筑石柱依潮汐前后排列,是用来捆绑绳索固定船只所用。站在亭内,可以看见琅岐闽江大桥,宏伟壮观,又令人惊叹。
福州古村之英屿村(马尾区亭江镇)

福州古村之英屿村(马尾区亭江镇)

福州古村之英屿村(马尾区亭江镇)

福州古村之英屿村(马尾区亭江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