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福州古村之天水村(仓山区盖山镇)

(2014-12-19 16:57:28)
标签:

天水村

仓山区盖山镇

赵匡胤

赵氏族谱

分类: 老福州的记忆之仓山长乐

 福州古村之天水村(仓山区盖山镇)

福州古村之天水村(仓山区盖山镇)

福州古村之天水村(仓山区盖山镇)

福州古村之天水村(仓山区盖山镇)

 

福州古村之天水村(仓山区盖山镇)

 

福州古村之天水村(仓山区盖山镇)

福州古村之天水村(仓山区盖山镇)


福州古村之天水村(仓山区盖山镇)        仓山区天水村的居民以赵姓居多,他们是宋皇室魏王派后裔,所以天水村赵氏家庙门口的对联是:“宋室天潢派,江南鼎甲家”,提醒人们莫忘这里曾经有过的煊赫历史。

宋皇室“鼎分三派”太祖、太宗、魏王各领族裔一支。赵匡胤庙号太祖,该支便被后人尊为“太祖派”;匡义(因避帝讳更名光义)即宋太宗,遂称该支为“太宗派”;秦王光美,死后39年仁宗即位,被追封为魏王,故其后人便称为“魏王派”。三派玉牒都是十四字,宋太祖亲写御书并立遗嘱:“吾族无亲疏,世世为缌麻”。魏王派十四字是:德、承、克、叔、之、公、彦、夫、时、若、嗣、次、古、光。十四字用完又从头重复。

        据村中《赵氏族谱》记载,赵光义接了哥哥宋太祖赵匡胤的皇位后,并没有按照母亲的遗嘱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光美,反而将他贬往西京,后遣往房州。此后,赵光美的第六代孙昌国公赵公俊迁徙来到福州,并终老于此,安葬在今竹屿一带。到了明永乐十三年(1416年),赵光美第15代孙“由福州省郡南津坊迁于南门外吴山乡赵厝,后为盖山镇天水和六凤两村”。从此,赵家子孙在这里安顿下来,静静过着他们平头百姓的生活。赵光美一系从公元1416年迁徙到此至今,已繁衍到第38代,总人口已经数万人。现在居住在天水村和六凤村的还有800多户,近3000多人。

        几百年来,这支赵氏族人默默无闻地生活在这个小村庄里。由于他们不是逃难来的,因此不必修建宏伟坚固的建筑,由于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成为皇帝的希望,他们也没有“光复大宋”的遗训和生活目标,所以同为赵光美的后代,他们远远没有“赵家堡”那么大的名气。一座房子,几亩田地,天水村的人过着安详宁静的生活。村里的老人们说,他们曾经还有些古物,都在历史变迁中散失,现在只有这个祠堂还维系着他们与祖先的情感。

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赵家子孙也出了不少名人。祠堂上挂着不少“进士”牌匾,正中则高高悬挂着三块匾,分别是赵在田、赵新和赵振声三个人的。赵在田是清嘉庆年间的著名文人,曾授翰林院编修,晚年任福州鳌峰书院山长(主持),死后奉旨入乡贤祠。他的弟子赵新是我国最后一任册封琉球王正使,并著有《续琉球国志略》两卷。赵振声则是清咸丰年间的进士,同治年间钦命翰林院检讨。现在的赵家子孙从事各行各业的都有。皇族后裔的身份已经淡到不可捉摸,也许只有在回乡祭祀的时候,他们才会突然想起,原来自己的身上流淌着皇族的血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