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仓山老洋房之塔亭路、上藤路

(2013-05-20 18:34:14)
标签:

旅游

分类: 老福州的记忆之仓山长乐

 

仓山老洋房之塔亭路、上藤路

仓山老洋房之塔亭路、上藤路
    塔亭路位于梅坞顶,旧时为下渡藤山的小山包“雁峰”之顶。塔亭路原名雁塔境,以原址延寿塔和塔边之亭得名。《藤山志》载:“塔亭,在延寿塔旁,为远行者休憩之所,今则亭废而名仍存”。亭旁的延寿塔,相传为唐末孝女陈三娘所造,民国十四年(1925年)因修筑上藤路而被拆移于路旁,文革时损毁。

仓山老洋房之塔亭路、上藤路
    民国仓山警察分局,位于塔亭路口(塔亭路71-75号),是具有朴素的英式风格的三层砖木结构建筑,转角的雨篷较有特色。从本建筑的形态来看,其像商业建筑远甚于公共行政建筑,推测仓山警察分局在二次沦陷光复后迁到此处,并租用该建筑办公。
仓山老洋房之塔亭路、上藤路

仓山老洋房之塔亭路、上藤路

    中央银行福州分行位于塔亭路71号,为四层砖木结构、具有折衷主义风格的近代建筑。该建筑的顶层在1950-1960年左右增建了一座木结构二层瞭望塔,负责监视附近区域的火情。据住户回忆,当时消防兵住在塔内一层,在二层执勤。该建筑后曾为仓山糖烟酒商店。目前已为民居。

    塔亭路在民国时期是福州的银行街。1866年英国领事馆在塔亭路设立汇丰银行,为福州第一家银行,各国领事和一些中国商人与这里有银钱往来。中央银行福州分行成立于民国18年5月8日,行址最初设在台江中选十四桥(今福州缝纫机厂厂址)。民国34年(1945年)6月15日中央银行福州分行回榕,在塔亭路35号新址(即现址)复业。10月15日,永安分行迁榕与福州分行合并,改组为福州二等分行,于11月1日营业,行址仍在塔亭路35号,经理为舒石父,副经理夏靖海。福州分行内设文书、会计、营业、交换、国库、检查、出纳、发行8个课,配备正、副主任,该行还管辖南平、三都澳、建瓯、浦城、永安、长汀、永春等行处。
仓山老洋房之塔亭路、上藤路

    明道堂是英国圣公会在中国福州建造的一座重要教堂,1866年与圣公会所办的塔亭医院(今福州市第二医院)同时建成。该堂的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门厅三层,礼拜厅二层,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该堂的建筑物至今犹存,现在作为福州基督教天安堂的附属宗教活动场所开放。
仓山老洋房之塔亭路、上藤路

仓山老洋房之塔亭路、上藤路

仓山老洋房之塔亭路、上藤路

    位于塔亭路的沈绍安“兰记”脱胎漆器店建于1922年,为中西合璧式建筑。从老照片上可以看到,店面门脸气派,橱窗中陈列有各类精品漆器。“兰记”1949年以后并入福州市脱胎漆器厂,老宅遂转为居住至今。两侧橱窗都已被开辟为出入的小门,塔亭路也几次抬高,已与当年的面貌有所不同了。

    沈绍安“兰记”是沈绍安第四代沈允华的儿子沈幼兰所开。1915年,24岁的沈幼兰带着一批艺人到洋人密集、洋行众多的塔亭路起家。五口通商后,仓山地理位置优越,开展业务很顺利。每年盛夏,他前往洋人避暑地鼓岭设立临时营业部,并在上海、厦门、香港、西贡开设代理机构。除了经营外,他的应酬几乎天天不断。以时任省长萨镇冰是他表兄做靠山,平时外出坐丁当响的人力洋包车,西装革履,也讲几句英文应酬外宾。家里备有整套西式餐具、咖啡壶等,用来招待洋人。

    “兰记”初期,只制售一、二等货,但因产品质量要求高,生产过程长、价格昂贵,销售量有限。后来制售三等货,以扩大销售;同时为维护企业信誉,对一、二等货的制作十分精细,制坯刷底必用生漆,绝不用猪血。产品质量符合标准才盖上商号印记,因而得到顾客的信任。“兰记”脱胎漆器产品,从1924年起,先后参加巴拿马、芝加哥、菲律宾、比利时等国家和地区的博览会,每次都获得特等金牌、头牌等大奖。福州脱胎漆器与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瓷器并誉为中国工艺品“三宝”,脱胎漆器与角梳、纸伞合誉为“福州三宝”,其生产的漆器代表着中国漆器工业的最高成就。

仓山老洋房之塔亭路、上藤路

    上藤路是“三藤”(上藤、中藤、下藤)中唯一还留有较多历史建筑的路段,也是仓山历史上重要的商业街。这里的房子大都是青砖两层小楼。曾经的“台湾银行”融合了英式和哥特式两种风格。台湾银行在1899年6月以“福州豫大号钱庄”为其代理店,1905年7月1日福州支店(即分行)设立于福州南台仓前山泛船浦海关埕第1号。但据仓山区政协编《万国建筑博览会》载,上藤路这栋青砖建筑为台湾银行,故台湾银行可能后迁至上藤路,但于何时搬迁至现址不详。
仓山老洋房之塔亭路、上藤路

    万春巷是位于仓山区的一条东西走向道路,西连公园路,东接上藤路。该巷原名“大埕中”,因巷口有“万春京果店”而得名“万春巷”。

    万春巷8号,约建于1920年代,房主为福州著名华侨领袖陈芷汀。主体建筑为三层砖木结构、具有维多利亚风格的洋房,但在顶部又有一个小阁楼屋顶四角发戗,带有教会中国式的意味;北部另有二层砖木结构的附属用房,并带有面积较大的庭院。院门用块石砌成,带有一定的哥特式特征。整组建筑规模宏大、中西合璧,是仓山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洋楼之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