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写于2017年3月4日
手机问题
——校园故事传真(30)
姚跃林
2014年,我在《人民教育》上发表了《校规中蕴含的教育契机》一文,其中一部分是《亦是亦非的手机》。这篇文章是在做了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写出来的,比较系统地谈了我们的看法和做法。同年的11月14日,我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了《低龄学生使用手机需约束指导》。文章中有这么两段摘录如下:
人类本可不依赖网络而愉快地生存,但问题是我们已经进入没有网络就不快乐的时代。当此,讨论手机和网络的利弊已无意义。我们可以不用手机、可以没有手机吗?显然不能!手机已经突破了其原有功能,成为万能的互联网移动终端。它成了现代社会赖以运转的重要工具。但人如果不能摆脱智能机器的“绑架”,人就成了机器。所以,手机对所有人都有潜在的危害,更别说未成年人。
中小学生是否可以使用手机是一个无须讨论的问题。作为通话的手机,大家并不反对使用,且事实上使用频率不高。但如果作为移动网络终端,在无特定平台时,一旦迷恋,用非所用,则有百害而无一利。这是一个无须深刻论证的生活常识。因此,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非常必要。
所以,关于中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利弊问题这里不再讨论。这里讲两个真实的故事。
第一件事。元月6日上午,我在从管委会开会返回学校的车上,通过手机查看一下QQ信息,看到廖副校长刚发的一条:“××老师班上一学生从2楼跳下,医生初步诊断为腿骨折,在做CT。”为了避免打搅我自己也为了避免干扰别人,同时我自认为还没有重要到世界离不开我的地步,所以,我手机中的所有信息通知都是静音的。有空,过一会儿我会看一下,没空就等等再说。我必须承认,手机影响我专注地工作。我对要求单位负责人保持24小时手机通畅的规定持反对态度。我认为这也是权利的任性。看到这条信息后,车子刚过医院的我们又掉头到了医院。学生还躺在拍片的床上。这大概可以算是“领导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了。“领导”到了现场也只能观望,这里是医生说了算,有没有领导于病人无关紧要。但万一“领导”不在,如果后果严重问起责来,这是一条罪过。后经过诊断,孩子小腿骨有三处骨折。
跳楼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模仿网络游戏中的场景,譬如穿越或者飞跃呀等等。这孩子读初二,学习成绩不差,表现还可以,平时很安静,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也没问题。但很迷恋网游,有部能玩游戏的智能手机。这里面有深刻的家庭影响,我不想多说。那天早晨到校后他就对同学说“今天要搞个大事”。事后大家才知道,所谓“大事”就是跳楼。幸好教室在2楼,要是4楼以上,那真的就出了“大事”。现在的孩子身体和运动素质好的不多,从2楼跳下居然还会骨折。我读初中的时候,从2楼高的地方跳下是常事,如履平地,从未受伤过。当然,幸好骨折给了个教训,要是侥幸安好的话,说不准有一天他会从20层楼上跳下来。
晚上,我给廖校长留言:“这个事要搞个调查材料。要总结经验教训,举一反三。时间上可不必太急,尽量搞准确挖深刻。”年后开学,孩子初步康复,按时到校上课,还柱着拐杖,家长开车接送。调查材料也搞出来了,5000多字。身边的故事告诉我们,网游对青少年的危害比我们想像的要严重很多。据了解,日本动漫《汉奸阴阳师》《东京食尸鬼》《刀剑神域》,都是关于斗争、战争、杀人、吃人肉、恐怖、恋爱、阴谋的故事。像游戏《守望先锋》等,就直接诱导“跳楼没事”。这跳楼的孩子是个走读的学生,中午在学校用餐,家长一个月给300元钱。这些钱足够他用午餐的,但他常常一周只花几块钱,其他的钱都用来买游戏装备。据了解,攒钱看黄片的孩子也不是个别。我可以武断地说,中小学生利用智能手机学习和通信的需求远远小于娱乐。说白一点,手机就是“玩物儿”。玩物会怎么样?有古训在那里。
第二件事。这件事我只能讲个大概,详细的故事要曲折精彩许多。也是关于手机的事。再次证明手机就是个“事”。元月20日零点24分,刚睡下40分钟的我突然间醒来,看到屏幕朝下放着的手机有亮光,拿过来一看,是某单位领导打来的电话,要了解一件事。我手机夜间不关机,放在床头柜上开机充电。怕垃圾短信打搅睡觉,手机是静音状态。如果夜间醒了我会看一下,怕有事。我家有固定电话,学校有事值班人员会给我打固定电话的。我和张副书记零点42分赶到了学校。从穿衣、通知张副书记开车再到学校一共18分钟。那天夜里,我的心脏难受了两个多小时。口袋里装着丹参滴丸和硝酸甘油。后来在那个高三男生的书包里一共发现了4部苹果手机,仔细一看,有两部模型机,应付老师检查的。据检查的人说,手机里有不少的黄色视频。他还会用这两部手机干什么,我根本无须赘述。总之,现在还远未到没有手机就没有办法学习的时候。我依然要武断地说,手机不仅无助于学习,也无助于孩子健康成长。那些为手机学习唱赞歌、开发劣质学习APP的人,大多是心怀不轨的人。
在这个孩子的书包里,我们还发现了五六张银行卡,其中有信用卡和透支额度很高的金卡。我想问的是,他有这么多手机和银行卡,难道家长不知道吗?如果不知道,还是个合格的家长吗?是谁给他办的?居然还有家长好意思问律师,学校是否有权“没收”学生手机?学校什么时候“没收”过学生手机!不过是在发生违纪事件后临时代管而已。谁愿意多管这些事!这里我还真要郑重告诉个别家长,您孩子的手机现在就扣在执法部门那里。什么时候能取回?我也不知道。那一夜,我只睡了40分钟。在凌晨的某个时刻,坐在那里的我,曾想到过将他家长喊过来:同意你来借读,是让你来好好读书的,不是来添乱的!而家长呢,你在家里舒服地睡觉,我在这里替你看着孩子。怕他冻着,我还让他穿着我的风衣。为了不给他施加太大压力,学校至今还没有与家长正面接触。按常规,借读的资格就被取消了。
两个故事就够了。道理也没有必要多讲,我在那两篇文章里讲得很清楚,不想再重复。
昨天下午放月假,德育处发给学生一封承诺书(家长告知书),再次强调禁止将智能手机带到学校,如果一定需要带来,请交给班主任管理,需要时再取。对这种做法我不置可否。因为我觉得最终要靠自觉。相关制度本来就有,如果他没有这个“自觉”,书包里放两部手机,你还是不知道。但我想,家长大约不可能不知道!譬如这学期开学第一天,虽反复强调,还是查到几部智能手机,最好的是价值7000余元的Apple iPhone 7
Plus。这么贵重的东西,家长能不知道吗?这是老师发现的,还有没发现的呢?听说家长居然还出言不逊。如果明理的话就该感谢老师,好好配合老师。我一向主张,在家长不配合的情况下,老师不必替他代管手机,请家长到校取回。学生违纪,该处理的处理。家长不明理,学校还费什么神!车站小件寄存还要收费呢,老师干吗要为你操这个心!
在本周三的德育工作交流会上,我就强调了一点:厦大附中的班主任要致力于破解管理难题。手机管理就是个难题。最理想的境界就是,每个学生都有一部智能手机,而每个学生都能很好地管理这部手机。显然,只有极少数的同学能做到。我们必须明白,拥有智能手机的学生,他身在学校但心是连着世界的。无论学校怎么严格管理,都不可能管到他的被窝里。他在被窝里用手机做什么只有他和上帝知道。当然,家长要想知道也是易如反掌。网络世界没有秘密。只是老师没法知道也不想知道。孩子是学校的,也是社会的,但首先是你家的。种因得果,你能接受就行。
我希望同学们理解老师的苦心,遵守学校的制度。坚决不违纪!学校既然决定了,就有信心和能力做好这件事。但我同时认为要坚持“宽柔以教”,学校要给学生安全感,这要求老师尽最大努力细致地做好工作,让同学们自觉地做好这件事。帮助孩子们面对物欲能够在彼此间建立健康、自由和自主的关系。培养孩子对周围世界树立正确的态度,而不囿于如何对待手机这件事。
欢迎阅读下面的文章!
低龄学生使用手机需约束引导(载2014.11.14《中国教育报》。作者姚跃林)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4-11/14/content_426263.htm?div=-1
校规中蕴含的教育契机(载2014.8《人民教育》。作者姚跃林)
http://bbyyl1963.blog.sohu.com/302999443.html
我为什么不玩微博
http://bbyyl1963.blog.sohu.com/272807130.html
24小时开机
http://bbyyl1963.blog.sohu.com/182445658.html
“雷人”校规不妨任其自生自灭(载2013.10.18《中国教育报》。原题为“最严校规定减少成长机会”。作者姚跃林)
http://bbyyl1963.blog.sohu.com/280351671.html
共同价值观的缺失影响了教育效率
http://bbyyl1963.blog.sohu.com/264038914.html
依法治校离不开德先生和赛先生(载2014.3.21《中国教育报》。作者姚跃林)
http://bbyyl1963.blog.sohu.com/301774625.html
照耀校魂:校规的价值追求
http://bbyyl1963.blog.sohu.com/305554361.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