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甘露如你,润我一生——我读姚跃林校长《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

(2018-01-18 20:15:22)

甘露如你,润我一生

         ——我读姚跃林校长《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

黄晨曦 高三10

偶然接触了一些教育类书籍,在与作者们的思想交流、观点碰撞中,我产生了些许疑问,对“教育”也萌生兴趣。事实上,作为受教育主体的我们,却很少真正思考教育的意义所在,大多数人理所当然将其归为家长与学校、老师们所操心的问题,在日复一日繁忙的学习生活中,更多人是被动接受教育、崇尚“唯分数论”、当一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曾经我亦懵懵懂懂,一心只读圣贤书,与学校的融合度极低;直到我进入厦大附中,在宽松自由的文化氛围里,感受到大楼之中有大师的教学力量,在每日更新的附中故事,我亦成为了发现者、参与者、记录者。

步入紧张的高三,时而迷茫,时而烦恼,却又因无时无刻感受到老师同学们的爱与关怀而倍感温暖。教室内的倒计时不仅在提醒我高考的临近,也在提醒我,在附中学习生活的日子越来越少。周末重读姚校长《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一书,再次品味一篇篇充满温暖的文字,不免褪去几丝浮躁,前行道路上的迷雾似乎也渐渐散去。这一次,我选择用文字记录,或许文笔略显拙劣,思想不够成熟,但发自肺腑。

姚校长将此书内容分为上中下三编,依次是理想的温度、生命的温度、理性的温度。由于“理性的温度”一编涉及较多当下的教育问题、本质现象,我才疏学浅,不敢班门弄斧,故重点笔墨在“理想的温度”与“生命的温度”二编。

记得我第一次翻看序言时惊讶万分,序言二篇分别由附中16届毕业生林怡滢、郑凌峰学长所作。即使久仰二人大名,久闻二人才华,但看到学生为校长的书作序时心里还是泛起波澜。他们二人旁征博引,鞭辟入里,文字背后可见对学校的热爱。只有把心交给学校,才能读懂姚校长书写的附中故事,感受到他所传递的理想的温度、生命的温度、理性的温度。后来我在校长的博客“理想国”上读到:我之所以让陪伴我六年、刚毕业的学生为我的书作序,唯一的原因是我的心中有他们。而这,正是我初读此书所感受到的,第一层温度。

“理想的温度”一编中,姚校长书写了他在参与创办厦大附中、建设厦大附中校园文化时面对困难挑战所进行的思考。在《教育无非服务》一文中,更是明确指出了学校发展路径、发展目标,表达了在实践中诠释教育本质的信念。本编既是对附中往昔岁月简单而不随便的回顾,也是姚校长对附中未来的真切展望与希冀。即使所为学生的我们没有专业的教育学知识用以理解分析办学理念、育人目标等,但作为附中人,我们是真正能感受到姚校长“理想的温度”,因为我们同附中一起成长。在他精心构筑的教育理想国里,我们体会到“尊重学生个性”“教师生活在学生中”“当一个幸福的平凡人”等等所蕴含的公平、自由、充满幸福和尊严。在硬件不断完善的美丽附中,我们更有高效课堂、精彩校本课、人人参与的文化月活动、人人共创的零垃圾校园……朱永通先生在其书《教育的细节》中写道:今天的教育虽有太多不可逆的牵制,但一所学校有无人文气息,说到底,关键在于校长的眼界、境界。教育理想化为现实,从这些附中之美背后,我们或许更能理解校长的眼界、境界。附中教育,更多的也是人文关怀,虽然无形,却充盈各处,在一届届毕业生对母校和老师们的怀念与感恩中;人文关怀,虽然柔软,却无比坚韧,在每一位附中人对校园的自觉守护、对文化的认可与骄傲中。

在“理想的温度”一编中,我读懂了姚校长对附中、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他既力图做一位“真实”的校长,又不忘“用合适的教育办学生喜爱的学校”的初心。林语堂先生说:理想的人并不是完美的人,而只是一个令人喜爱而通情达理的人,而我也不过尽力做那么样的一个人罢了。我想,这是否也可以借来类比姚校长的“教育理想国”?它可能有充满矛盾的妥协,难以十全十美,但它在理想化的探索中也确确实实令人喜爱,通情达理。因而,姚校长愿意尽力去建造、去守护这个“教育理想国”。当更多的人捧着“经济富有即成功”的人生哲学,姚校长的“教育理想国”守住了梦想、理性和信仰。他在书中写道:回望来路,我很庆幸自己在职业生涯的后半程,能有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可做,虽然我深知办一所不一样的学校无比艰难,但与学校相守,与师生相伴,我的内心充满阳光。

我祝福,“理想国”会一如既往充满自由、公正,充满幸福快乐,而姚校长,这位“理想国”的创造者、这位我们总在食堂、操场、或是校道、教学楼遇见的亲切的“真实”的校长,也会如杰克·克鲁亚克《在路上》所写: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此书引起更多共鸣、令我泪目、也是我最喜爱的一编,当属“生命的温度”。姚校长以亲身经历书写了生生情、师生情,二十六篇附中故事,笔调平淡朴实,虽然只是附中十年时光中的一小些部分,每读一遍却仿佛在寒风料峭的冬日蜗居于家中,啜一口热饮,舒适惬意,温暖无比。

或许我们处于一个大环境之下难以知道作为一校之长在面对不同问题时所作出何种的具体措施,但在“生命的温度”一编,姚校长将他处理教育教学中所遇问题的方式与我们分享,其中更不乏他对事件背后的深思。在书中,你会看到认真听取学生意见、将建议落实的姚校长;耐心分析学生成绩、与家长交流沟通的姚校长;送学生上医院、陪学生一起吃饭的姚校长;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成长的姚校长……在《你不能跳楼!》《我送你到医院》《我愿意带去掌声和赞赏的目光》等文章中,我读懂了姚校长鲜活的、具体的个性、情感、生活、思想。或许我们还能从这些文章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可能有时你是关切学校、提出建议的同学“袁亦明”们;有时你是热衷教育事业、关爱学生发展的“培旺老师”们;有时你是感恩附中教育的家长“舒乐爸爸”们……毋庸置疑,每个人都在演绎着属于附中的别样精彩。

而在“生命的温度”一编,最令我感动的便是《请尊重体力劳动者》这篇文章——学校请疏浚工清理化粪池,因杂物淤积过度,工人们毫不迟疑亲身下池。姚校长将亲眼所见分享给教工们,其中有句话写道:尊重劳动,尊重体力劳动者,应当是教育应有之义。在文章中,姚校长回忆了掏粪工“老蔡”,表达了他对“老蔡”们的尊重,对农民工现状的思考,他写“观念的转变非常重要”“‘社会下层’同样具有‘受尊重’的需要”,同时也呼吁社会各界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康德在《教育哲学文集》书中写道:好的教育正是世界上一切善从中产生的东西。或许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有尊重体力劳动者的观念,而作为校长,将他的正确价值观、将他善的观念输入到爱的教育,无形中滋润了学生心灵的沃土,不由得萌发出一颗颗尊重他人、以自爱之心爱他人的种子。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姚校长也用自身实际行动为附中人树立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附中学生的言行举止。本学期食堂建起了收碗间,磨砂玻璃之下,只见阿姨的一双双手,收碗的动作也如流水线般的机械。而高三一位同学发现了问题所在,在给校长的信中写道:最近我注意到了食堂一个很不温暖的现象,以前大家放餐盘时都会跟阿姨微笑,说“谢谢”,现在只看到阿姨的手,总感觉空落落的,如果把白隔板换成透明玻璃就比较好了。姚校长随后与餐饮中心负责人进行交流沟通,最终负责人尊重校长意见更换了玻璃。“优秀的人对谁都尊重”“更重要的是,我们尊重了教育的本质,保留住了可贵的文化。”姚校长在博客中如是写道。

同样,尊重也体现在对自然界的尊重。食堂门口工作人员的通道因快捷便利不免成为“抢饭大军”的最优选择,眼看着通道口的小草丛被踩出了一片荒芜,怎么办呢?“不是我们的同学不够绅士,或许我们只是缺个台阶。”于是,通道旁一个更大更宽的台阶建起来了,安全隐患避免了,小草也绿起来了,同学们更绅士了。我记起前不久的语文课,老师向我们分享了一个小故事。大雨过后,敏行楼下的紫荆花落了一地,姚校长拍了照片上传到教工群,叮嘱物业工作人员不要将花瓣清扫。同学们听完一片静默,但我分明看到大家的笑容是惊喜的,老师的眼里仿佛也闪闪有光:“你们看,这就是姚校长的情怀,姚校长的诗意。”我想,这也是对生命的敬畏,对世间万物的尊重。

卢梭在《爱弥儿》中写过:教育的最高境界在于让受教育者喜欢上你所教的东西。教育,教与育同在,附中的老师们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我们做人。当教育的重心落在美德、操守及富有创造性的智慧上,淡化了分数、名次、升学率的各项指标,教育工作者,用包容博爱、润物无声的情怀滋养美好人性,我们便不难理解一届届附中毕业生对母校长久、真挚的牵挂与纪念、祝福与展望。

不仅仅是学会尊重,还有学会感恩,学会当一个幸福的平凡人,学会拥有家国情怀,不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阅读姚校长的书,我仿佛又将自己的高中岁月回忆了一遍,“三(六)年尝遍人间暖”这句话我们口口相传,这是附中教育给我们的温暖,姚校长说:学校因学生而存在,附中因你们而美丽。这也是他给予我们的温度、附中学子回报的温情。

阅读《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如同春风拂面、雨中红莲,也似雪落梅花,暗香盈盈。作为附中人,徜徉在姚校长的“理想国”,真是由衷地感到受教育的快乐与幸福。合上书,坐在窗边远眺,教学楼每一层“花的长廊”上是一如既往的满目葱茏。冷锋过境,气温骤降,不知道是不是在冷空气的对比之下,叶子似乎更加繁茂,像附中人的蓬勃劲,满是朝气,虽然花儿都谢了,但春光一到,它们定会再次竞相争放。再看看黑板上的高考倒计时,似乎也不那么害怕了,我相信,即使日后告别附中,姚校长如甘露般的教育思想也必定会滋润我的一生,“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便是此时心里开始萌发的一颗小小的种子。

 

 

(姚跃林 《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