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
姚跃林
我的《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一书已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就是要办有温度的教育,就是要让有温度的教育走进校园,走进每一位师生甚或家长的心灵,而不是停留在纸上。当然,这里的“温度”其实就是温暖的意思,是一种让人感到舒服的温度。
怎样的教育或者说怎样的学校才算是有温度?大约可以从无数层面作冗长的阐述。我将其通俗地表述为“学生喜欢”。厦大附中的发展目标就是办一所学生喜欢的学校。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理论上阐述比较费劲,让事实来说明则相对简便。这仍然比较空洞。随它去吧!“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
我觉得,我们要从学生的脸上读懂生命的价值,要敬畏生命。敬畏便生尊重。教师由衷尊重学生,师生关系就差不了,学生就没理由不喜欢老师和学校。“喜欢”,绝不是简单迎合。现时代,教师扮演了自己本不愿意扮演的角色,扮演了一个学生不太容易喜欢的角色,故让学生喜欢并不太容易。我的体会是,想让一个人用你希望的样子喜欢你,除了用真诚的帮助没有更好的办法。师生都要时刻想着尽量成为彼此希望、彼此喜欢的人,这不仅要克己,而且要求得利他行为的审美化,类似于一种宗教情怀。我奉献我快乐。
心理学家用下面这个实验来研究婴孩对母亲情感依恋的问题。心理学家哈洛等人设计了一个实验,研究幼猴对母亲的依恋。他制作了两种假的猴妈妈。一种假妈妈是用铁丝编成的,另一种是先做一个母猴的模型,之后套上松软的海绵状橡皮和长毛绒布。实验的时候,把它们和刚刚出生的小猴放进一个笼子里,观察它究竟喜欢里面的铁丝妈妈还是布妈妈。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如果铁丝妈妈身上没有奶瓶,而布妈妈身上有,小猴很快就和布妈妈难分难舍;即使奶瓶是放在铁丝妈妈身上,小猴也不愿意在铁丝妈妈身边多呆,只在感觉饿时才跑去吃奶,其余时间都依偎在布妈妈的怀里。哈洛等人对此的解释为,小猴对母猴的依恋并不只是因为母猴能给它喂奶,更重要的原因是母猴能给小猴以柔和的感觉。如果小猴子离开布妈妈出去玩耍时,突然给它看一个模样古怪的庞然大物,这时,小猴子会惊恐万状地撒腿奔向布妈妈,紧紧依偎着它,逐渐定下心来。可是,如果把布妈妈换成铁丝妈妈,小猴就不会跑去寻求安慰。可见布妈妈还能给小猴以安全感。对柔和、温暖、安全的需求,猴子尚如此,何况是人?一所好学校,就要为师生提供柔和、温暖、安全,而不能只有铁丝般冷冰冰的制度。产生了依恋是因为感受到了温暖。一所有温度的学校的最主要特征是学生对学校产生了依恋。
上周,从美国伊利洛伊大学回国度假的逸超同学和在宁波诺丁汉大学就读的伊鸿同学来看我。他们都谈到了附中的文化,一种以和谐师生关系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他们认为,附中毕业生有一个共同的看法,他们的大学同学很少有像他们那样张口闭口都是母校好。他们很怀念附中的生活。这使我想起“知乎”上灿程同学的留言:
前几天刮台风,人在上海,遥思附中,才更深刻地意识到自己身上永远无法磨灭的附中烙印。作为附中第一届实验班的同学,我在附中呆了六年。附中看着我长大,我也见证了附中的蜕变。我第一次去附中的时候,三号楼的门前还是一块烂泥地。看着说说中疯传附中的树倒了不少,真是心痛得不得了。那些真是陪伴了我们六年的东西,我们是在那下面一趟趟走过,长高了,懂事了,走出去了,回不去了。
高考失利,除了伤心自己梦想破裂,还懊悔未能给附中带来荣誉。高考完去漳州实小帮忙招生,只可惜没有考得更好,能吸引更多学弟学妹。
班里一个同学去了厦大,写了一句话“六年尝遍人间暖,十年食得厦大餐”。确实在附中的六年里,虽然也有许多不得意和痛苦,但认识了世上最好的老师同学和朋友,感悟了人世间的美好真情。
真的回不去了啊!
写着写着突然泪目了。
我也不是一个容易伤感的人,但是厦大附中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啊!是我看着一片草地变成艺术馆的地方!是我遇到心心相印不离不弃的人的地方!是一个毕业典礼上所有人哭成泪人的地方!是周六偷看电影,一起应付考试,走过人生蜕变岁月的地方啊!我怎么舍得啊!
哈哈,舍友看我哭了都跑过来问我了。
真的怀念过去在附中的日子,即使六年很长,久远的事情早已模糊,但那些或好或坏的影子还是让我内心颤动。
虽然附中还不能被称为福建顶尖名校,但在我心里它是最好的。起码对我来讲,它让我学会了“坚持”、“感恩”、“爱”以及许许多多其他,这已经足够得过分了。
附中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总是有许多故事在上演,一群人那么努力或者不那么努力,一群人精彩或者不那么精彩。即使时间大都被安排好,也心甘情愿地服从。偶尔偷偷玩游戏看电影,就是最好的生活,抱怨学习任务重,但当真正离开迈入大学,真的无比怀念。
我不愿向别人提起自己就读的大学,但永远骄傲地宣称自己是附中人。去北大考博雅,附中只有我一个人,面对漳州一中立人正兴漳浦一中的许多人,我不孤独,也不害怕,我们就是附中,我们年轻,我们骄傲,我们成长。
有点跑题,但这些都是我心里堆积的感情。
我为什么那么爱附中?
毕业典礼上我和余俊鹏段长拥抱、向他鞠躬。我弯下腰来的时候没看到,但父亲在旁边看得很清楚,他说那一刻余头的眼泪直接流了下来。
我为什么那么爱附中?
初三的时候在校运会上骨折受伤在家修养,一个多月没去上课,班里每一个同学都以各自的方式向我表达了关爱和祝福。或是精致的课堂笔记,或是可爱的小纸条,还有在我生日那天远远赶来我家祝福不能下床的我的人。
………
明年我还要去帮忙招生,后年还去,只要我有空,我年年都要去。校服我洗得干干净净放在衣柜里,随时等着为附中出力。
姚校长说的,做一个幸福的平凡人。
只是附中,原谅捧花的我盛装出席只能祝福你,却再也回不去了。
这一大段的留言我读过不止十遍,每读一遍都眼眶湿润。灿程是2016届最有可能问鼎省、市状元的,高考略有失手,但最终仍以高分被一所知名“985”大学录取。他一心想为母校为老师争光,结果未能如愿。其实,学校和我本人,从来就没有将这样一副重担压在他的身上。我们始终认为,学生的幸福比学校的荣誉更重要。我知道他心里很难受,但没有想到他真的受伤了。便是如此,他对母校的感情依然是那样的真挚。文化月开幕的当天,我们将“亦乐之星”的大幅照片和事迹介绍张贴在游泳馆工地挡板上,灿程排在最前面。我让邱云主任向灿程转达我的话:“我们为你自豪!”巧的是,随后在附近办事的灿程爸爸到学校来看我。我们谈了很久。临别时我特别嘱咐他,灿程放假回来一定要到学校,我要找他谈谈。他爸爸答应陪他一块儿来。
“六年尝遍人间暖”,这是学生的感受。这就是温度,这就是温暖,这就是温情。是老师和学校温暖了学生,也是学生温暖了老师和学校。附中之美美在何处?主要不是校园美景,而是师生关系。所以,《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一书中最令我自己满意的是第二部分“生命的温度”。我不想讲道理只想讲故事。难道这些故事不比道理更有道理!
“你走的多么远,也走不出我的思念。”被人关心、惦记、思念就是温暖和幸福。我所以让陪伴我六年、刚毕业的学生为我的书作序,唯一的原因是我的心中有他们。
[序一]
教育信念温暖理想之花
林怡滢
毕业后的某天,我走进一家咖啡屋,恰听见身后传来熟悉的名字——厦大附中。一位女生正对她的好友表达着她对这所学校的倾慕与向往。姚校长总是说,学校因学生而存在。我们力图培育和提升一流的教育服务品质,用合适的教育办学生喜欢的学校。在教育体制尚逢转型、学校角逐尚为热烈的当下,一个非本校学生对附中“桃花源”般的向往,乃是校长理想花开的最好见证。
理想之花本是一粒朦胧的种子,在一座滨海荒山和一卷蓝图般的混沌中被一丁点儿温度唤醒,而后在校长的教育信念的支撑下逐渐发展为附中这样的小小“国”,师生云集,于此立德育人。
理想国的开辟,源于校长的“求真”。他为更委婉、有效地与同事、学生乃至家长沟通而不停歇地写着,力求更为真实地交流。校长也确是一个真实的人。教师生活在学生中,校长也不例外。他是园丁,是听课者,是食堂中的共餐者,是走廊、校道、操场上对你亲切一笑的人。
犹记得六年前的夏令营,校长嘱咐我定要多吃点儿,而这声温暖的问候,数年来从未变过。2015年,年度征文“亦乐杯”的主题为“讲述附中故事”,对象是全体在校师生、校友、家长及其他关心附中的社会人士。在此之前,我们早已讲述了千千万万的点点滴滴,其中一些便收录在《生命的温度》一编里。朱永通先生在《教育的细节》一书中为我们揭开了潜藏于孩子们心底的故事,刻画了他们细致敏感的内心,让我们知晓“教育无小事,细节见本心”。正如就读师范的附中学子吴必萍学姐给校长的信中写道:“可能我们的一句话对学生的影响会超出想象;可能我们的教学方式、教学态度、教学理念对于学生的学习之路乃至人生之路的影响超出想象”。若说朱老师所述故事使我们意识到现实严峻,姚校长口中的附中故事则令我们不忘人性之善。它是对袁亦明们的“投诉”的重视,对困扰于成绩、交际乃至成长的孩子的耐心,对初来乍到的美籍华人的体贴以及孩子们回过头来对老师们的关怀……故有发自内心的为校长撑伞、发自“民”间的为老师捐款。我们总在不可抗力下寻那“稍稍有一点诗意的栖息”。
我们谈起中国教育时常皱眉,且怀疑今之学风不比从前——往日的知识分子秉持着对教育最本真的敬意,高呼着"德先生与塞先生"。故而读至《理性的温度》一编,便更有"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之叹。但且让我们细细品读,抓准症结,一同探寻更贴近理想的发展方式。
满怀期待翻开此书者,或同怀理想、心念教育,或欲重温、借鉴附中成长之路,或如铁杆粉丝般从“理想国”追随至此。我们带着太多问题而来:附中如何从零开始,成为后起之秀?在“绩效主义”犹存的当下如何平衡成绩与情怀?附中本身也带着疑问在成长:如何使教育真正服务于学生?如何使有想法的老师、有特点的学生各尽其能?如何在教育主客体间实现信息对称与双向沟通?……本书结构明晰,所录篇目多曾见诸报刊、博客等处。其集结成册,也许更便于我们以整体且不乏理性的眼光看待一所新生校在心怀理想的校长的带领下有生命的成长。
通本读来,我们将更加了解校长的视角——既要统筹全局,还需兼顾细节。
成事总有二因:理念与实践。教育是服务,而服务正需要不断地反馈、修正并再次实践。勇敢地将理念付诸实践,路遇难题,再怀理性温度的思而进取。这是同附中一般正在成长的学校可一同践行的。
一所学校得以延续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文化,是故附中大有文化月,小有零垃圾校园之特色。平等、真诚、宽容,既是校风,亦是人品。如此文化熏陶使我愿意做一个幸福的平凡人——琴棋书画虽未样样精通,亦觉中有足乐;诗书礼义虽未件件通晓,尚能静心处世。愿附中人无论身在何方都仍能心怀家园、平安前行,愿欲借此书明教育面目、答心中之虑的读者们有所收获。最后,愿理想之花亦在他处绽放。
(林怡滢,2010-2016年在厦大附中就读。在第十八届“华东师大杯”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016年,以理科生身份考入厦门大学人文科学试验班)
[序二]
西西弗斯的执着
郑凌峰
从前在网上浏览大家的博客或专栏时,总怀有早日见到作者将之结集出书的想望,尤其对其中针砭时弊而又常读常新者,更有此热切期盼。作为学生,与我辈关切最深的“时弊”无非教育问题。但若要我指出教育病理何在前路何方,且不言知识阅历均不足,更常有“当局者迷”之惑。但是看着报章论坛上的评论,又怀疑旁观者未必清。
现在,姚校长新书将付梓,我有幸先睹。其中文字,多见于教育报刊和校长博客。姚校长作为教育的“当局者”,而能以“旁观者”的视角审视教育,所写文字,常常发人深思。
姚校长博客名为“理想国”,而本书“理想的温度”一辑,所议所论皆为教育理念。“教育无非服务”当是校长的核心理念。换句话说,不过是“学生本位”。谈及理想,固不能无崇高文饰之语,但校长所言却多是落到实处的平凡。我觉得校长的理想,并非“理想”,而是教育本来应有的模样。只是现实多吊诡,以致应有之义常被认为离题万里,因而校长的主张才显得这样“理想主义”。我服膺校长,因为他的择善固执。这些年,厦大附中越办越好,“软实力”越来越强,这都离不开校长劳苦“耕作”。虽然附中还有这样那样不尽如人意,未来尚有漫漫长路,但是我们总在进步,套用翻译家徐和瑾的一句话:“慢慢磨呗。”
可是,读“理性的温度”一辑时,我丢掉了“慢慢磨呗”的耐性,反而越发觉得问题紧迫。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些文章所批判的现象,有不少由来也久矣。校长所论,别解时发,新人耳目,但仍有部分见解,恰如梁文道的夫子自道:“本书(梁文道时评集《常识》)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虽然不少观点已属老生常谈,但现在看来,不仅要旧事重提,更应该抓紧落实。而现状是,老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各种新问题或新瓶装旧酒的问题仍不断浮出——这种现象并非教育独有。我曾经怀疑校长这与现实赛跑的做法到底有多大实际效力,甚至联想到西西弗斯,不断推石上山,巨石却总在近峰顶处滚落,如是反复,劳而无功,永无宁日。
正如不久前杨照先生在讲座中,以“狗吠火车”形容自己在《新新闻》任总编、写时评的经历:第一,如果狗一吠火车真的就停了,那就不会存在“狗吠火车”了;第二,如果狗明明知道再怎么吠火车也不会停,那狗就不会叫了,然后也没有“狗吠火车”了。杨照自道,当年他向社会频频发难,正如狗对着不会停的火车无休止地吠叫。社会的火车疾驰不停,姚校长的文章虽然一时振聋发聩,长久来看,真的有什么实际收效吗?既如此,为何仍要批评不辍呢?
现在,至少我自认为懂了。正如梁文道在他那句谦辞之后,毕露锋芒地补上的一句危言:“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社会现状,就仿佛一个甚至一批“不成器的学生”,而在我看来,姚校长,以及孜孜不倦盯住社会不足处的人,正像不失耐心的“师者”,日复一日地完成“传道解惑”的使命。我们今日看曹林的时论、许知远的驳难甚至余杰的酷评,往往一时觉得醍醐灌顶,可是明日的到来通常意味着昨日的重返,一篇千字文章带来的观念上的冲击,保质期甚至不到千秒。不经年累月,很难让社会发生改变——哪怕只是少数人的彻底改变。有时候我们说“常读常新”,并非因为书本或文章本身包罗万象,反而是因为我们没能从善如流、闻斯行之。常识与真理的传播,不能仅靠偶尔为之的大声疾呼,而是应当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不经年累月,无以见其成。这正是姚校长孜孜以行的。
梁漱溟先生在世时已有问:“这个世界会好吗?”时至今日,我们依旧问:“这个世界还会好吗?”尽管姚校长的良药和投枪目前看来收效甚微,但我对校长的理想依旧充满信心。试看“生命的温度”总题下的各篇,可知矣。如附中一位老师评价:“附中的教育,是输出价值观的教育。”也许现在的我们都是西西弗斯,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巨石不会永远堕落在山脚。
作为附中的学生,我衷心祝愿作为教育者的姚校长教祺,祝愿作为评论者的姚校长笔健。而作为不揣谫陋亦不够资格的作序人,我更希望读者诸君能仔细阅读、反复品味校长的文字,不必理会我这近乎意识流的饶舌了。
(郑凌峰,2010-2016年在厦大附中就读。2015年12月出版《局外集——一个中学生的案边废墨》。2016年考入清华大学人文科学实验班)
[后记]
我的教育理想国
(后记)
2006年11月22日上午,我在搜狐网上开了个博客,不假思索地命名为“理想国”。起初也只是想玩玩而已,并未当真,也很少更新。2007年9月3日,我获聘筹建厦大附中,只身来到了当时只有我一个人的“学校”。当终于有一个机会可以按自己的理想办一所学校的时候,我思想的闸门一打开,万千思绪便源源不断。十年来,在与学校共成长的过程中,我写了640多篇共计180万字的文章。我在《开博四年》一文中说:“我所以能将‘理想国’进行到现在,与我的社会角色有很大关系。如果我不是老师,不是校长,我可能早就停博了。我是在写作的路上逐渐悟出‘教师博客’和‘校长博客’的育人和沟通功能的,所以就咬着牙坚持到现在。”
如果没有博客,我不可能与我的同事和学生作如此深入而系统的交流。绝大多数文章源于问题的发现,指向问题的解决。校长博客,文采次要,“真”字当头,要真实,要真诚。校长不是教主,不要板着脸教训人,而是平等地与人分享自己对人生对生活的理解。只有“真实”的人才能构成教育资源。我认为对校长的最高评价是“他是个‘真实’的人”。我一直努力做一个真实的人。惟有“真”,校长博客才有意义。⑴
我的博文,最大特点是文中有“我”。写的是我的故事、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以及我的思考等等。文章里能见到我的个性、情感、生活、思想,能够看到一个真实的我。能够没有任何功利心地不停地写,原动力不仅来自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更主要是有兴趣。这种兴趣源于思考的快乐,而这种“思考的快乐”与总结经验更好用以指导实践没有关系。我经常回看自己写的文字,那些瞬间的灵感和思想的火花因为及时的写作会赐给我永久的快乐回忆。“文以载道”,我写的东西,没有那么高端,也没那么沉重。面对一个话题,开动脑筋,做一做思维体操,祛除一点大脑的惰性,对保持大脑的敏锐性也许有一点帮助。于我自己,仅此而已;于别人是否有一点益处,我并不引以为重大的责任。
我也经常站在别人的角度看一看这些文字。每当此时就会萌生停笔的想法,觉得毫无意义。但是,一旦站在自己的角度,我又觉得很有意思。其中最有意思的是,我回看自己写的文字,常常有一种陌生感或新鲜感,这使我倍加珍视瞬间思考的价值。最灿烂的思想火花也许就是在不经意间而非正襟危坐、冥思苦想中点燃的。思想的犁铧只有犁过生活原野的每个角落,我们才有评判生活的发言权,否则,闲暇再多也憋不出一篇文章来。于是,我就敝帚自珍了。我一直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的原野上精耕细作,我要用有“我”的写作,继续记录那些稍纵即逝的思想瞬间,拓展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我精心构筑的教育理想国里,我的教育理想是鲜活的、具体的、纷纭的,故一言难尽。
我曾说过:我的教育理想是让孩子们热爱学习,立志终身学习。所以我希望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我反对教育无用论,认为教育是可以塑造人的,而人道的教育是在尊重人的个性的基础上适度塑造。教育要适度,要祛除“过度”的教育。以人为本,就是要提倡适性教育与适度教育。“适性”就是让教育尊重具体人的个性,而“适度”就是受教育之外还要享受生活。我主张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要降低难度,减少教学内容。否则,即使教育高度科学化、教师都是教育家,儿童仍然难以经由兴趣引导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教师也有各种类型。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但绝非无限大,为每个人提供适合的教育则善莫大焉。⑵
我还曾说过:我理想中的教育是什么样的呢?首先当然是公平。我觉得公平至少应当指条件基本相当的校园、校舍,实际基本等值的运转经费,业务能力和师德水平基本相当的师资,就近免费上学,取消校级以上的评先评优或者将评先评优晋级的权力、指标下放到学校。我理想中的教育应当是尊重学生选择的教育,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他可以只读书,也可以不读书。学校为学生的成长搭建尽可能多的平台,为全体学生提供“最基本的统一服务”,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个性化成长。学校教育“浅尝辄止”而非越挖越深,以绝大多数人的成功而非失败为旨归,以达标而非淘汰为目的。这样的教育需要尊重学生的成长自由,不受政治、社会、伦理的干涉。我理想中的教育应该是为“人”的教育而非考试机器,师生不受升学率的困扰。没有评比,没有统考,没有排名。这样的教育必须摈弃“为考试的课堂”,故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讲效率的教育。教师也许只是充满感情地带着学生玩儿而什么知识也没教,学生也只是愉快地玩儿而什么也没学。这样的教育不仅不存在升学率,而且连考试都是令人愉快的。我理想的教育是教师全身心服务于学生成长的教育。他们无衣食之忧、考核之忧、失业之忧,他们一概公平地受到全社会的尊重,他们享有教育和教学自由,我的课堂我作主。在互信的基础上建立起完善的职业驱动和专业成长机制,职业理想、教育情怀、社会需要高度吻合。我理想的教育是一种只关注人的幸福快乐而拒绝将人分为三六九等的教育。这种教育的文化特征是温暖、淡定、平和、共享而非激烈的竞争。我理想的教育到底是什么样的?公平、自由、尊重选择、为人、充满幸福和尊严等等。⑶
在我的“教育理想国”里,有真实的叙事,有对现实的理性反思,有充满矛盾的妥协,有理想化的探索……总之,充满理想的缤纷色彩。当这些文字累积到百万之巨时,编辑成书似乎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但我一方面不想花时间来整理,另一方面又觉得价值不大,故对出版社伸来的橄榄枝态度始终不积极。于是便一拖再拖直到现在。
《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一书所以能出版,首先要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策划编辑朱永通先生。我与永通君神交已久,但今年初才第一次见面。他浏览了我的“理想国”,又实地考察了厦大附中,便力劝我由“大夏书系”来编辑出版“我的教育理想国”。在我迟疑不决的时候,他开始了细致地策划并上报了出版计划。真实的情况是,我在收到出版社的合同后,生怕有负永通君之美意才开始昼夜不息地选文。我必须承认,永通君是一位出色的策划编辑和出版人,本书从书名到架构均赖其一人之力。直到交稿时,我才稍稍进入状态。
这里我还要特别感谢《福建教育》的编辑吴炜旻老师和《中国教育报》首席编辑张树伟老师。
我到福建筹建厦大附中后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就是由炜旻君编发的。我发表在《福建教育》上的文章也大多由他编发的。今年,他又邀请我在《福建教育》上开设了“姚跃林侃校园故事”专栏。已发表的4篇均由他亲自从“我的教育理想国”中筛选的,我很是感动和愧疚。《理想的温度》、《生命的温度》中的部分文章曾发表于《福建教育》。
我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的数十篇文章绝大多数也是由树伟君编发的。2012年底,《中国教育报》发起关于高考改革问题的讨论,两三周发表一两篇相关文章。我写了一篇《高考改革要找准逻辑原点》。一天下午,我正在开会,手机来了个电话,我没接。一会儿又接到一个短信,自称《中国教育报》编辑,希望我给他回个电话。会后,我给对方打过去,是树伟君。他是说文章写得很实在,如果可以的话,后天见报。他又说,我看了你的博客,其实你完全可以给我们写点评论。我答应说试试看吧。第二周,我的一篇评论见报。三年多以来,我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了50余篇教育评论。本书《理性的温度》收录的文章均发表于《中国教育报》。
我尤其要感谢我的学生、同事、家长和我从事的教育事业。我在《理想还在远方——我在2012年的写作与思考》一文中写道:“过去的365天,我有360天是在学校度过的,我可以自豪地说,我始终生活在校园里,始终生活在同事和同学们当中,始终思考着我所钟爱的教育事业。除了收获每天数百次的‘老师好’以外,我还在自己的博客里发表了84篇共24万字的文章。学生、同事、家长和校园是我的写作背景和倾诉对象,内容一概是关于教育、教学和教师人生修养的。每一篇都有生动的写作背景,每一篇都可以给我带来快乐的回忆。”因此说,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教育理想国”。这里要特别感谢怡滢和凌峰两位同学,在刚入大学之门时,抽时间通读他们未必感兴趣的文稿并作序。阅读他们写的序,我于惊喜之余尤为自豪。⑷
我还要感谢我的大学老师汤华泉先生。他不仅一直阅读我的博客而且经常留言鼓励,他还多次敦促我结集出版。他曾留言:“这些文章充分地反映了作为一校之长、一位资深的教育工作者、教学研究者在过去一年的贡献和成就。从这些文章可以看出,365天,他都在为学校建设、为学生成长、为教育教学的创新和改革思考着、践行着。这些博文又将他的思想成果及时地转变成教育资源,以每年十万计的点击量发挥着超越校园的教育作用。很少看到有这样多年不间断地把行与思、做与写、校园空间与网络空间结合起来的教育工作者。”“像这样理论联系实际、系统地讨论、探讨教育、教学问题,是很难得也是很有意义的。坚持下去,一定能成为优秀的教育专家。”像汤先生这般鼓励、关心和支持我的人很多,我无法一一罗列,此处一并感谢。
最后要感谢我的太太余春玲老师。她是我所有文章的第一位读者,同时也是第一位“责编”。没有她的首肯,我的文章一般是不会示人的。并非“妻管严”,而是只有“宁静的妻”方能最先祛除我文中的浮躁。
⑴姚跃林.校长要做“真实”的人——简析校长博客的教育功能》[J].福建教育(中学),2011.10
⑵姚跃林.
矫枉不过正:走向理想的现实策略[J].福建教育(中学),2015.12
⑶姚跃林.“最好的学校”应该由学生来评价[J].福建教育(中学),2016.7-8.
⑷姚跃林.
理想还在远方——我在2012年的写作与思考[J].福建教育(中学),2012.12.
http://s5/mw690/002jWKwuzy77QNL90Xy74&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