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源

标签:
杂谈 |

黄浦江迤逦而来,在陆家嘴的地方华丽转身,滚滚东去,在江畔开阔处留下了一大片滩地。潮起潮落,几百年来纤夫们溯江而上,在江滩上用自己坚实的双脚踩出了一条阡陌小道。人们将黄浦江西岸从苏州河口至上海县城厢外的这条小道称为外滩……
一个世纪以来,人们在这段长1500米的滩涂小道上建起了几十幢风格迥异、气度非凡的建筑物。这里被称为上海的客厅、上海的门面、上海的名片。然而,这一片蔚为壮观的外滩建筑之源又在何方?
“外滩源”位于黄浦江和苏州河的交汇处,东起黄浦江、西至四川中路、北抵苏州河、南面滇池路,占地16.4公顷。区域内保留着一批建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各式近代西洋建筑。

外滩源的核心区域是在东起黄浦江,南邻北京东路,西至虎丘路,北至苏州河的区域。该区域始建于1849年,是上海租界乃至上海城市发展的起点。中山东一路33号内原英国领事馆(始建于1849年)、原领事馆官邸(建于1884年)、原教会公寓(建于1899年)、原新天安堂(始建于1886年)、原划船俱乐部(始建于1905年)这些建筑是上海外滩建筑群的起源和重要组成部分。


始建于1849年,重建于1856年,再建于1872年的现存原英国领事馆是外滩现存最早的建筑。现在它已被命名为“外滩源壹号”。不久,“金融家俱乐部”就应运而生,在此落户。


外滩33号对外开放的目标之一是想打造公共空间,突出公共性、公益性和开放性。比如说,英领馆东侧的草坪,要成为“露天大客厅”,让市民在此游憩休闲。可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山东一路33号的两扇铁门,平日里虽一直半开着,但很多市民不敢走进。即使门口警卫并不阻拦,那道无形的墙锁,让普通人自动望而却步。不少人问我这里面可以进去吗?


一百七十年前这里是一片泥滩,后来泥滩上出现了第一座洋房,再后来泥滩变成了外滩。上图左边灰色建筑即是英国领事馆官邸。


苏州河畔的原教会公寓、新天安堂、划船俱乐部和原英国领事馆是一批建造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上海百年历史地标性建筑群,它们是外滩的起源,也是上海城市发展见证的真实留存。

在外滩源项目推进中,有个很有意思的细节。2009年6月,按照规划,外滩源33项目中已有百年历史的划船俱乐部将拆除。就在被拆前一天,建筑文物专家疾呼“刀下留情”。

















在北京东路与圆明园路口有一幢清水红砖的五层建筑。它最让人记忆深刻的就是它在北京东路的立面长达124米。它就是建于1911年的原益丰洋行旧址。巍峨壮观的的红砖大楼。现在叫“益丰·外滩源”。
大楼的东北角穹顶以鲜明的巴洛克风格纹饰向黄浦江致敬。

站在外滩窄窄的北京东路路口,只能从侧面观看益丰洋行大楼的这个壮观的清水红砖墙。


外滩美术馆座落在虎丘路20号,外滩源区域内。原为亚洲文会(英国皇家文会北中国支会),曾是中国最早的博物馆之一——上海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