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山湾牌楼

标签:
杂谈 |

进入土山湾博物馆便是牌楼厅,在这座玻璃幕墙结构的展厅中陈列着土山湾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土山湾牌楼。在当时,“土山湾牌楼”又被称为“中国牌楼”,高5.8米,宽5.2米,全柚木雕刻。“中国牌楼”更珍贵的价值还在于其雕刻工艺上。牌楼中仅雕刻部件就多达数千件之多,举世罕见。



纽约世博会闭幕后,土山湾牌楼被一个在当地开中国咖啡馆的张先生看中,并买走。二战开始后,社会经济极不稳定,这种算得上奢侈的私人收藏品很难留存得住。此后几经转手,牌楼最后由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收藏在俄亥俄州的欧柏林城。此时的土山湾牌楼,已经受到了一些损害,但至少还能安静地躺在大学的仓库里避世。但谁也不曾想到,更悲惨的命运还没有到来。
上世纪80年代初,在欧柏林城有一个自称偏爱中国建筑文化的美国人,他声称有意修复土山湾牌楼。于是,这个美国人从印第安纳大学得到了土山湾牌楼的全部构件。而令人万万想不到的是,牌楼这次易主竟使它变得伤痕累累。事实证明,这个美国人根本不是一个喜爱中国建筑的发烧友,只是一个道貌岸然的文物贩子。
在展品到手后,这个文物贩子立即将牌楼“大卸八块”,把他认为值钱的相关部件卖了,其中包括牌楼金殿的金顶和部分牌楼的雕刻部件。祸不单行,更让人痛心的是,数年后他用于存放牌楼的窝棚忽然塌了顶,仅仅一瞬间,珍贵的文物竟处在被损毁的危险之中。
牌楼的命运到了1985年才有了转机。一位对中国历史和文化颇有研究的北欧建筑师M.Woeler先生得知了此事后,出面多次与美国人实地交涉,最终在纽约一个知名的律师事务所和印第安纳大学的鼎力协助下,在欧柏林城地方法院打赢了官司,抢救出了剩余的全部土山湾牌楼构件。但此时,牌楼已经毁损严重,作为牌楼立柱基础部分的10头木刻狮身均已散失。1986年1月,牌楼成功运抵北欧瑞典。这位建筑师M.Woeler先生是一个慧眼识珠的学者,他之后在瑞典组建了一个基金会,联手一位华裔学者共同开始了牌楼的修复和研究工作。
这时,当年土山湾孤儿院的那块地,已经变成蒲汇塘路一所职业高中。徐汇区准备在这里修建一个土山湾博物馆,以此来纪念一百多年前的那段历史。徐汇区举办了一个名为土山湾文化的历史讲堂,谁也没有想到,这样一个讲堂居然在媒体和网络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为了重新振兴土山湾文化,徐汇区政府决定兴建土山湾博物馆,并向社会征集从土山湾流落出去的各种物品。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旅瑞学者,恰好在网络上看到了关于土山湾文化的消息,于是托自己在国内的一个亲戚打电话到徐汇区文化局,称自己在瑞典的一个基金会里看到有这么一件来自土山湾的物品,这件物品正是流落异乡的土山湾牌楼残件。通过这位神秘学者从网上发过来的牌楼照片对比,以及资料的核实,文化局的专家们确认,这正是当年从土山湾出去的“中国牌楼”。这位始终不愿表明身份的学者表示,愿意通过自己在瑞典这个基金会的斡旋,促成牌楼回归。
此时的牌楼,早已被拆分成一块块散件,按股份被分给基金会的各个股东所有。这位神秘学者通过游说加收购的方式,终于把他们现存的牌楼散件收集完毕。毕竟他也不是商人,这件工作花费了其一笔不小的积蓄。最终徐汇区文化局与这位学者谈妥了一个适当的价格,扫清了土山湾牌楼回家的最后一道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