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代边堡系列之松山堡

(2011-05-09 07:57:35)
标签:

上帝

松山堡

土崖

开原图说

宋体

杂谈

分类: 明代边堡系列

松山堡

松山堡位于开原市松山镇松山堡村。《开原图说·松山堡图》有记载:“南至柴河堡三十里,北至靖安堡四十里,西至开原城五十里,东至大边三十里。”松山堡村地处峡谷之中,南面是松山大岭,即象牙山。北面也是众多的山峰,沙河从村前流淌,彰桓公路从村中穿过。公路进入村庄后,成为村中繁华的商业街。商业街西头,有一个小胡同,胡同不深,只有三十米左右,胡同里边就是松山镇中心小学。小学建在一块高出地面约1.4米的大平台上。小学的南院墙和西院墙便建在大平台的南侧和西侧边缘上。而小学院墙外都是民居。从校门外一户董姓的人家后院可以看到小学南面院墙下面有一道土崖,长约40米。董家园里占一半左右,这段土崖用砖石包裹起来,有一处尚能看到里边的土层。土崖离校园墙约两米主人在上边修了一个小亭子和甬路,甬路还铺上了磁砖。小亭子正处在土崖和小学院墙的转角处。土崖转向北,转入另一家院里。在另一家院里,看到土崖离小学西院墙距离也是2米,高度也是1.4米,用砖石包裹,青砖也有两种,规格如前。上面种了小葱,长势良好。这段土崖向北延伸近100米,逐渐变矮。在小学西北墙角下只有1米高。土崖离开小学院墙后继续向北延伸,成为居民院墙。土崖向北出了村后变为一道土塄,土塄长约140米,高约1米,宽约8米,上面新栽了几趟山丁树。在土塄北端尚见东边也有一道土坡,长约30米,向东渐矮,直至与地面平。

听几位村民讲,这种土崖或土塄在东边也曾有过,在旧联合厂西墙外。在热心的村民指点下,我们来到联合厂西墙外在一家园子里,看到了村民所说土塄子处,现在已成为平地,上面种满了榆树苗。尚能隐约看到一道小塄,高不过0.3米。在小土塄北端看到一处十几平米的大的土堆,高度也不过0.5米。

经过测量,小学西墙外那道土崖和土塄长度为24米。从土塄到联合厂西边那道小土塄的距离为290

学校南墙和西墙的土崖保存完好,原因就是土崖被一些砖石砌成的墙包裹着,石块多为青色沉积岩,有部分花岗岩。青色残砖有两种规格,一种宽度在18厘米左右,厚度9厘米左右,长度都不得而知。还有一种宽度15厘米,厚度5.5厘米,长度约29厘米。在栽有山丁树的土塄子北端堆放着一些青色残砖,砖的厚度约9厘米,宽度18厘米。没发现整块砖,不知原有长度。在学校的教室前,发现一个由两块石碑两个碑座和两个碑头组成的主席台,碑座和碑头为强柱,石碑为台面。碑头为九眼透龙,上有楷书阳文,一为“千载流芳”,一为“万年不夜”。碑座有束腰和四柱,上面雕有神兽。石碑厚15厘米,宽约78厘米,长度一为1.86米,另一个为1.88米。

据村民说,此处即为松山堡城,而小学所在地则为“大庙”。村民此话不假,小学校园确实高出地面约1.4米,应该就是古城颓废后形成的。有很多明城被毁后都成为土台,如抚安堡城、柴河堡城、中固城、三岔儿堡城等。小学校园西墙和南墙外的土崖和土塄就是堡城的城墙足迹。虽然没有见到墙基,但有青砖为证。厚9厘米宽18厘米正是明砖的规格。应该是堡城留下的。别一种青砖从规格上看是清砖,是修建寺庙所用之砖。此城北门处应该有一座上帝庙。崇德八年,皇太极大修寺庙,将上帝庙改作寺庙。至于后修的寺庙叫什么名字史料中没有记载,操场上那两块石碑应该有所涉及,只可惜,碑文朝下,看不到上面的文字。此庙的名字也不得而知。

《奉天通志》在“山水志”中记:沙河“又西迳松山堡村南,村为明松山堡故址”,“松山堡南有松山,亦名向阳山,又以音转之,为象牙山。开原八景为‘松山象笏’者即此。”这段记载表明,松山堡就在松山村中,而村中只有此一处遗址,故说些城为松山堡不应有错。该城原来建筑规模,据《开原县志》卷上《城池》条记载:“松山堡,城南四十里,周围一里,南一门。”这与现存遗址的规模有些差距。

 松山(含松山堡)的名称,随着历史的发展,多次变化。金、明两朝,称松山,康熙三年建县时,称嵩山。直到1965年,才又改“嵩”为“松”。现在,这里还是松山堡村、松山堡镇所在地。

辽宁东段边墙是明朝成化五年(1469年)修筑的。松山堡属于边墙配套的防御设施,是与边墙同时建成的。它是开原城备御官直辖之边堡。边塞“东从自盘岭台起,南至向阳双台,共三十三里。”

松山堡附近的民屯有孟家寨、沙河铺、白庙儿、山冈铺、寇准屯等九个村屯 (依《开原图说》)。

明时,松山堡为汉满共居之地,据《开原图说》记载:“是堡开原材木所从出也。往年华夷杂处,有无相济,颇享安堵之福。”

 辽东东段边墙从开原镇北关起,到鸭绿江下游江沿台止,长380余里。松山堡一带的边墙结构,山地为劈山墙,平原为夯土版筑土墙。劈山墙,就是利用险峻山脉随山势加以人工劈凿,使之陡直壁立成墙。当然辽东长城绝不能与山海关以西的长城相比,它毕竟属于简易长城,所以人们习惯于称它为边墙。

为守卫边墙,沿边墙修筑了大量堡、台、关、墩,即人们常说的十里一堡、五里一台。所谓“堡”即土筑小城,它是守卫边墙的重要据点。据明代边防表①记载,松山堡堡官一员,官军290员。高山屯可屯兵,孟家屯可按伏,谭场北通敌道路,遇有敌情,开原城兵马可为策应。所属墩台有长岭台、松山墩等十座。

设置边堡的主要目的是防御东面女真族的入侵。明朝后期,这沙河沟也是建州女真侵犯中固、包围开原城的重要交通线。从史料上,虽未见到在松山堡发生过重大战事,但在这里却发现了明代明威将军的墓志铭。

松山堡附近的民屯有孟家寨、沙河铺、白庙儿、山冈铺、寇准屯等九个村屯(依《开原图说》)。

明时,松山堡为汉满共居之地,据《开原图说》记载:“是堡开原材木所从出也。往年华夷杂处,有无相济,颇享安堵之福。”

松山堡的明军,1619年被后金招降。

 

 

http://s3/middle/7ea66e09he5b7f45573c2&690

http://s4/middle/7ea66e09ha2bfee503d93&690

http://s15/middle/7ea66e09ha2bfefab68be&690

http://s13/middle/7ea66e09ha2bff0b8071c&690

http://s6/middle/7ea66e09ha2bff5483a55&690

http://s10/middle/7ea66e09h76accbff8be9&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