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固城
中固城遗址在今开原南境的中固镇中固村。“中固”一名始于明朝永乐年间,因此城在三万卫(开原城)与铁岭卫(银州城)之间,故称“中固城”。“中”者,中间也!“固”者,固若金汤也!实际上,中固城距铁岭市三十里,距开原老城40里。中固城不仅地处铁岭开原中间,更处在辽河冲击平原和辽宁东部山区的分界线上。同时又处在沙河河谷的谷口,扼辽东、奴尔干之交通,控海西、建州之局势。
中固城已经不存在了,只留有部分城墙遗迹。保存最好的算是南城墙遗迹了。在老供销社南50米处便看到一道土崖,土崖呈东西走向,高约1.5米。土崖是居民的天然院墙,上边堆满了大量的石头砖块。土崖从路边向西延伸30米后折向南,9米后又折向西。130米后,土崖出现一个宽约15米的豁口,豁口为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的南端。过豁口后土崖继续向西延伸,180米后折向北。豁口西面土崖逐渐增高,到最西端高度为2.5米。土崖折向北后变为缓坡,高度递减,延伸75米后不见痕迹。从土崖中间豁口沿街道向北走,375米后到北路口,北路口两侧分别有一道土坡,西侧土坡高约2.5米,土坡向西延伸约150米后变为平地。东侧土坡为农户院墙墙基,高出北侧约1米,向东延伸约50米。
南侧土崖附近的居民院墙很多都是用青砖块堆砌,青砖宽16~18厘米,厚8~10厘米,多为窑头砖,形状并不十分规整。在村北的土坡附近也发现村民家的院墙也是用青砖堆砌,青砖规格与南侧土崖相同。还有,在土崖的断层中拾到大量灰色瓦片,瓦片厚18~20厘米。瓦片略有弧度,凸面光,凹面有布纹。另外,在土崖下面有几处能见到整齐排列的石块,石块本身并不规整,大者边长约50厘米,多为花岗岩,有部分石块上残留着白色灰浆痕迹。种种迹象表明,这段土崖应该是一段城墙,土崖下面的一层石块正是墙基,石块上的白色灰浆正是当年砌墙时留下的。土崖上面及附近青砖残块从规格上看,与明砖规格相符,应该是明砖。而灰色布纹瓦也正应该是明瓦。土崖西端折向北去的一段土坡应该就是西城墙,而村北面的那道土坡应该是北墙。综合起来看,这座城是一座明城。《开原图说》上载:“瑷按中固城北至开原城四十里,南至铁岭城三十里,西至定远河边墙三十里,东至柴河边墙四十五里,土旷无险……”书中记载的中固城的位置与中固村发现的明城位置相符。其它史料中也没发现,明朝在中固附近建有别的城堡,由此可以推断,这座城就是中固城已确定无疑。
听当地百姓讲,北路口所在的地方叫北门,文革前砖砌城门还在,文革中被扒掉。而村南头土崖豁口处是南门。南北门之间距离为375米。南北门之间的街道应该是城的中轴线。从中轴线到西城墙距离约为187米,可见,中固城应该375米见方,周长应该是1500米。《辽东志.建置》上记载:“中固城(创于永乐五年为抚顺站,弘治十六年参將胡忠奏展,高一丈八尺,周围七百三十五丈,池深二丈阔三丈八尺,城门二)。”七百五十丈应该是2200米,跟实际有些差异。《开原图说》中固城图上可以看到,中固有东南北三门,城东门外还有罗城,现在已看不到任何迹象。据当地百姓讲,西门外原有关帝庙一座,不见痕迹。瓮城南原有老爷庙一座,建国后毁掉盖起一座小学。如今小学教室已经成为民居。另此城跨越东南角凹进去一块,可能是因为在建城当初为防备水患而故意那么修筑的,南城外确有一道水沟,而东南角与水沟尤为接近,易为河水冲毁,故将城墙向后缩了近9米。
《辽东志.建置》上记载:“中固城(创于永乐五年为抚顺站,弘治十六年参將胡忠奏展,高一丈八尺,周围七百三十五丈,池深二丈阔三丈八尺,城门二)。”《全辽志.建置》上也记载:“中固城(永乐五年创建,为抚顺站)、中固備禦公署、中固抚顺驿(城南四十五里)、教场(城北一里)。”
中固城在很多资料中并未明确指为千户所城,但在《开原图说》中却与懿路、汎河两个千户所下辖堡城的记叙体例相同。《全辽志》也有记载:现摘录如下:
中固城堡墩台障塞操守 【 官军一千五百六十二员名】
本城 【 官军八百七十四员名】
边台 【 二十九座瞭守官军一百四十五员名】
定远堡
【官军二百八十三员名,堡東南李宗海屯可屯兵,高丽屯可按伏,谢海台、唐腰台通贼道路,中固城兵马可为策应】
逍遙台 平安墩 邓保台 谢道台
叶玉台 新添台 唐腰台 镇虏台
定远墩 王尊台 張钊台 保安台
柴河堡
【官员二百员名,关门冲可屯兵,马家寨可按伏,司贵台、黑鹰窝台通贼道路,中固城兵马可为策应】
王伏台 司贵台 大山嘴台 河口台
三峰山台 镇夷台 镇静台 水鹻台
磨石山台 陆聪台 柴河台 榆林冲台
吴刚冲台 碓臼冲台 黑鹰窝台 界首山台
镇虏台
腹里接火台 【 二十一座瞭守官军六十员名】
障塞
【迤西南自铁岭平定堡界起北至开原庆云堡界止土墙一道,順长三十里。迤东柴河堡北自开原南至铁岭抚安堡界止,劈山墙順长三十里】
该城下辖定远堡和柴河堡两个边堡。中固城在铁岭的设立有一个有趣的历史,当初中固建城的主要目的并非为了战略需要,而是为了交通方便。明朝建国初期,为加强与辽东腹地的联系,从洪武二十年(1387)到宣德二年(1427)近四十年的时间里,在辽东共建了24个驿站,这24个驿站中涉及今天铁岭市境的驿站有四个,4个驿站从南到北依次为懿路驿、银州驿、抚顺驿、开原驿。其中抚顺驿即在中固城。抚顺在铁岭之南,怎么会跑到铁岭成为明初北路驿站之一了呢?原来,明代初年为加强对朝鲜半岛上的原元朝属地的管理,明政府在沈阳到半岛之间设立了70个驿站,抚顺驿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的。位置即在今天的抚顺市。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铁岭卫从朝鲜半岛迁到了古银州城,明政府在朝鲜半岛的管理触角开始内缩,包括抚顺驿在内的连接朝鲜半岛的70个驿站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而铁岭到开原两地间距离嫌远,为了两地交往方便,明廷便把抚顺驿移到了中固城所在的位置,“抚顺驿”的名字也随之迁来。在《全辽志》的图录中,铁岭卫北的中固位置写着“沙河抚顺驿”字样。明代末期,辽东地区女真势力张炽,明政府决定在接近建州地区设立军政机构以加强管理,在这样的背景下,抚顺驿又迁回原地,变成了抚顺千户所。抚顺驿在中固地方存续时间大概从洪武二十六年铁岭迁来银州后,直到宣德、正统年间,约半个世纪之久。其确切时间史无记载,只能从做大致的推测。
辽金时期,在中固曾设过铜馆驿。明永乐五年(1407年)在中固设置驿馆,先名铜馆驿,当年又改称抚顺站(见《全辽志》)。在驿站设立的同时,为了维护驿路的畅通,与驿站相配套,又在驿站的基础上增设了一个新机构“递运所”。有的递运所与驿站同处一城,有的则分开设置,银州驿的递运所与银州即非一城,而在银州的东边。现在仍名“递运所”。它们在职能上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驿站主要是负责输送人员和通信和往来、停宿等,递运所则是负责相关物资的邮递。由于它们是配套废置,因此,一般驿站即有递运所,但事情也有情况特殊者,懿路驿和抚顺驿就没有递运所,所以在明宣德初年巡按山东监察御史包怀德即上奏朝廷:“沈阳中卫置抚顺递运所及抚顺驿,止通本卫九十里,更无他处往来,洪武中以期间僻,而铁岭卫置州双十以开原路远地荒,仍移驿于铁岭东北五十里设置,名沙河抚顺驿,行者便之,而递运所仍在旧地,今开原一路往来滋多,请移抚顺递运所于沙河与驿并置,则彼无旷之人,此行协助之力,实为两便。”抚顺驿移来后,抚顺递运所仍在原地,又因为开原铁岭一路的驿务日趋繁重,别处驿站都有递运所而这里独无似乎不合情理,包怀德就建议参照以往成例,将抚顺递运所也移到沙河抚顺驿来,并与驿城合置一处。但是,在明代晚期的史料中,却没有关于抚顺递运所移到沙河的记载,有专家认为是由于某种原因给取消了,或者根本就没有把抚顺递运所移过来。
中固是连接铁岭开原的中间城堡,同时与西边的镇西堡、殷家庄窠堡、定远堡、东边的柴河堡、松山堡等互为犄角,成为截阻伏击的最佳立足点。不仅如此,这里也是明末兼防南北关女真袭扰有驻兵基地。隆庆四年(1570)八月,辽东抚按官上奏皇帝的奏章中就曾提到:“开原近虏,本地参将兵马请如议防:冬则驻扎中防南北,无事仍驻开原。”很好地说明了这里近虏靠前的实际情况。《全辽志.边防》定远堡条也指出,如果定远堡发生战事,“中固城兵马可为策应”。固城发生的战事在史料中的记载最著名的就是明军计杀叶赫二奴。万历十一年(1583)十二月,明辽东总兵李成梁与辽东巡抚李松诱杀女真叶赫部首领“二奴”,即清加奴、扬吉奴,为防其逃窜,李成梁到中固担当阻击,很好地完成了战略构想,作为策应之地,对整个战斗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开原兵备派往中固的军官是备御。城内设备御公署。中固防区总兵力达1562员。明朝后期,明政府在辽东地区的统治被后金取代之后,在绝大多数地区都归服后金的情况下,中固城的官民也在削发降清。
http://s14/middle/7ea66e09ha2bfcda958dd&690
http://s15/middle/7ea66e09ha2bfce4efcde&690
http://s14/middle/7ea66e09ha2bfcfcf70ed&690
http://s13/middle/7ea66e09ha2bfd112851c&690
http://s3/middle/7ea66e09ha2bfd24017c2&690
http://s14/middle/7ea66e09ha2bfd361d0bd&690
http://s12/middle/7ea66e09ha2bfd4686fab&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