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森堡(一)


标签:
卢森堡简史让大公现代美术馆圣母主座教堂让大公追思弥撒 |
这城与德法比接壤,拥有丰富的铁矿石,那啥地位与经济地位不言而喻,从十五世纪中叶起,就被德法西奥轮番侵占,在此期间,城堡被不断扩建加固,四周设有坚不可摧的三重防线。
十九世纪下半叶,为免围绕这弹丸之地的争夺大戏重演,“伦敦条约”诞生。卢森堡被要求拆除要塞堡垒,永保中立身份。这项耗资一百五十万法郎的破坏工作进行了整整十六年……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片废墟,包括三堵深深的护城墙,几个漂亮的圆塔,一条169米长的地下隧道。
卢森堡的官方书面语言是法语和德语,官方口语是法语、德语、加上卢森堡语。传统上,这个国家的主体民族只有一个——卢森堡族,而这个民族的有趣之处于在:血缘上和法国相近,母语则属德语的中西语族。也就是说,卢森堡人是流着法人血液、讲着德人口语的特殊民族。据说为了不使自己的“心之语言”失传,这里小学低年级用卢森堡语授课,高年级用德语讲习,中学再转化成法语,熟练掌握这三门语言是结业的必要条件。这样的苛刻导致非欧洲移民的子女大半都拿不到中学毕业文凭,要命的是,卢森堡的外国侨民还特别多。
扯远了,还是说回它的历史。话说直到19世纪才真正独立的卢森堡只有数十个步骑兵,二战期间,在德国的强大攻势下瞬间崩溃。鉴于这个教训,战后的卢森堡不再秉持中立操守,迅速成为北约和欧盟的创始会员国之一。为跟上邻国兄弟的步伐,一应豪华文化设施在老城的基希贝格高地拔地而起,包括规模惊人的欧洲会议中心、钢柱环绕的贝壳状音乐厅、蓝天映射白云缭绕的图书馆,以及创意独特的绿色生态酒店。
采用蜜色大理石作外墙的“让大公现代美术馆”,是建筑大师贝聿铭生前的最后一件杰作。
虽然从提议建馆,到美馆开张,卢森堡人一直在质疑它存在的必要性,但睿智的让大公坚持说:美术馆可以为我们的国际形象加分。作为欧盟的发起国之一,卢森堡应该证明它不但有钱,还有文化。
卢森堡大公相当于国家元首,享有立法权和特赦权。从尼德兰低地的一个省,到荷兰的联盟国,再到一个独立的国家,大公家族始终深受卢森堡人敬重,他们不仅在战时临危不乱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还在战后带领小国寡民刷出国际存在感,走上富得流油的康庄大道。
在这个飘着小雨的周末,圣母主座教堂将为让大公举行追思弥撒,白色康乃馨和白玫瑰制成的花圈在教堂门口堆成了小山,当地人顶风冒寒拖家带口排起长龙瞻仰大公遗体,悼念这位曾将“万众一心维护稳定”的理念传达给子民的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