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一条虚构的鱼
一条虚构的鱼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9,362
  • 关注人气:1,00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伦敦——公墓、教堂

(2018-07-06 03:45:55)
标签:

海格特公墓

威斯敏斯特教堂

死亡的力量

生命的纪念

灵魂的救赎

          无论是在苏格兰爱尔兰,还是在英格兰,人们都习惯晚睡晚起,上午九点,马路空旷,店门紧闭,整座城市如同被女巫施了长睡不醒的魔法,让人不知所措。
          其实细想也不奇怪,这边的天要晚上九点才黑,人家的晚餐要吃到十点才结束,然后还要饮茶喝酒聊大天,估计到半夜一点后才能睡下,所以第二天上午九点起床、十点上班,很正常,与我在国内的作息时间倒蛮吻合。
伦敦——公墓、教堂

伦敦——公墓、教堂

             伦敦的天气阴一阵阳一阵的,像小孩的脸一样变幻不停,刚出门时还艳阳高照,走半道上又飘小雨了。和风细雨中步行六公里,到达北郊的海格特公墓。
伦敦——公墓、教堂

             卖门票的大姐很友善:从日本来?我说:从中国来。她指着导览图上的一张照片说:马克思。
             我本不是冲这位高人来的,倒是一年轻的东欧女孩激动不已,恳请我帮她跟老马合影,前后左右各一张,全方位无死角。
            卡尔•马克思,65岁寿终正寝。他的名言是:“一切经济归根结底都是时间经济。一切节省归根结底都是时间节省。”
伦敦——公墓、教堂

             顺着主干道随性进入两旁的叉路,踩着潮湿土地上的梨花残瓣,沉浸于狭小深邃的幽闭领域。
          墓园中除了高高低低的十字架,就是鳞次栉比的天使石雕,那里记录了死者的身份和姓名,生与死的日期,以及五花八门的墓志铭。墓地有的精雕细琢,有的大而化之;有的花木兴盛,一望而知有人常来打理,有的毁损倒塌,显然已多年缺乏照应,
伦敦——公墓、教堂

伦敦——公墓、教堂

伦敦——公墓、教堂

伦敦——公墓、教堂

           虽然不乏豪华的家族墓园,这里更多的则是简洁的个人墓地。偶遇路人甲指着一块华人墓碑关切地问:是你的亲人吗?我想说我倒不介意死后在此拥有一席之地,在浓雾压顶的夜半,和这么多有趣的人一起,手执琴鼓,游离半空,邀月同酌,携风共舞,多好。
伦敦——公墓、教堂

伦敦——公墓、教堂

伦敦——公墓、教堂

伦敦——公墓、教堂

             海格特公墓成立于十九世纪上半叶,被誉为世界上最漂亮的公墓之一,目前有53000座坟墓,计170000万人埋葬于此。老树、灌木和野花仿佛无人照管,野蛮生长;小鸟、松鼠和狐狸似乎毫不怕羞,四处乱窜。在走不完的林荫道中,在繁密橡树的阴影下,在永远茂盛的常春藤间,这里不像一座阴森的墓园,根本已成为另类旅游胜地。
            一对年轻夫妻带着两岁多的小女儿在残垣断壁间闲逛,大人百无禁忌,小孩亦无恐惧,指着墓雕不停稚声嫩气问东问西,父母亲认真阅读碑文,耐心回答女儿的问题。我不知道他们是怎样对这么幼小的孩子解释生与死这个深奥的哲学问题的。 
           人们关于死亡的认知差异很大,比如我,就很喜欢逛墓地。每次走在这种介于生死两地的幽冥土壤上,总会疑惑,那些曾经健康美丽的躯体是如何在这泥土下慢慢腐烂、直至尸骨无存的?无论你财富几多,名望几高,权利几重,一旦油尽灯灭没入尘埃,所有种种,是否都抵不过一场春梦?人的一生,真的不过是从一个漆黑温暖的洞穴,进入另一个漆黑冰凉的洞穴?
伦敦——公墓、教堂

伦敦——公墓、教堂

伦敦——公墓、教堂

伦敦——公墓、教堂

           小说家艾略特的墓地上放着一个笔筒,里面插着几只铅笔,路过的人边笑边把自己口袋的签字笔或圆珠笔也放进去,不一会儿,整个墓地都堆满了笔,因围观者众,我连照片都没捞着一张,白跟着傻笑一阵。
           英国"朋克之父"马尔科姆•麦克拉伦,64岁死于癌症。其子赞誉他改变了整个音乐世界,是一座让后人仰望的灯塔,而马尔科姆给自己的墓志铭是:“与其说是成功,不如说是壮观的失败。”         
伦敦——公墓、教堂

             最令我感动的是一座无字墓。只有一方丈夫为早逝的妻子竖的石雕:满脸哀痛绝望却无可奈何的男人,紧抱着双臂下垂了无生机的女人。
           冷艳的春景中,那女人的背影和男人的眼神,让我想起在爱尔兰看到的一块碑铭:倘若泪珠可筑造旋梯,记忆可筑造长巷 ,我必飞奔到天国,夺你回来。
伦敦——公墓、教堂

           在有宗教信仰的国家,人死后不是升天堂就是下地狱。想进天堂得先去教堂,不想去地狱也得先去教堂,总之,教堂很重要。所以不管你走到哪个偏僻的地方,都会见到各式各样的教堂,有的教堂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从头到脚富丽堂皇,有的只有一百来岁,从里到外因陋就简。
           英格兰的国教不是罗马天主教,而是基督教圣公会,女王本人就是宗教的最高统治者。在这个国家,每个大城市和每个郡,都有一座大教堂;每座大教堂有一个主教管辖这片区域,称主教管区;每个主教管区下面又可按乡镇大小划分教区,每个教区由牧师管辖。
           位于老伦敦城外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地位显赫,近千年来一直是英国政权的中心。之前每次来伦敦都刻意避开它,不仅因为参观队伍实在太长,更因它是王室专属,齐大非偶,敬而远之。
伦敦——公墓、教堂

伦敦——公墓、教堂

           该教堂的建筑风格在700 多年的修葺历史中,从诺曼式、哥特式,到文艺复兴式,不断演义变化,基本特色仍属于哥特式——尖顶巍峨挺拔,柱墩承托拱穹,这些恢弘的装潢在伦敦阴沉天空的映衬下,越发显得凝重肃穆高远莫测。  
伦敦——公墓、教堂

伦敦——公墓、教堂

           进入镂刻精美的石拱门,内殿中部豁然开朗,四周高处的窗户都嵌饰着造型美丽的花玻璃,从穹顶垂下来的巨型水晶灯流光溢彩,让灰扑扑的教堂在庄严中增加了几分玄幻。
伦敦——公墓、教堂

伦敦——公墓、教堂

           长久以来,英国王室一直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加冕、婚庆和丧葬仪式,生之荣耀和死之颓丧全在这金碧辉煌的祭坛下完成,倒也省事儿。
伦敦——公墓、教堂

伦敦——公墓、教堂

           这里不仅是宗教圣地,还处处铭刻着难以磨灭的记忆。教堂内有许多别具风情的小礼拜堂和私人墓室,冰冷的石板上浓缩了整个王国的历史。(因百分之九十的地方禁止拍照,此篇有点图文不搭。)
           几个世纪以来,英国人把死后能在这里占一席之地视为至高无上的光荣,圣殿两侧排满一座座华丽丽的坟墓,除了历代王室成员,史上各个领域中杰出的伟人也埋葬在此,由于人数众多无处插针,最后不得不将棺材竖立起来,处境远不如海格特公墓。
          有的墓修得意味深长,比如早先的英格兰女王信仰罗马天主教,她当权时大修奢靡的天主教堂,后来伊丽莎白女王当政,改信基督新教,把教会纳入皇权管理之下,毁天主堂建基督堂……这对同父异母的姐妹,生前争权夺利,水火不容,死后却相亲相爱,同眠一室。
伦敦——公墓、教堂

伦敦——公墓、教堂

            教堂南边的甬道上,长眠着许多著名的诗人和小说家,包括乔叟、丁尼生、布朗宁,和我喜欢的哈代、狄更斯。
           教堂北廊伫立着音乐家和科学家的纪念碑,其中牛顿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国葬的自然科学家。
           德国作曲家亨德尔的纪念碑特别显眼。他27岁定居英国,自创的清唱剧“弥赛亚”曲风雄伟崇高,不仅对英国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全世界基督徒所熟悉。
伦敦——公墓、教堂

           管风琴在这里,由最初可以随身携带的小型乐器,发展到现在几层楼高的不可思议的巨型音响,是教堂无可替代的疗愈神器。琴师死后,可获得埋在管风琴下方地底的厚遇,这项唯一针对平民的特殊优待,从1950年伊丽莎白时代到现在,从没改变过。
伦敦——公墓、教堂

            有些隐秘的角落是留给生病的信徒的,如果愿意,他们甚至可以在此过夜,以便彻夜祈祷;并且只要提前预约,不论贫穷富贵,不分生客熟人,每小时都能得到牧师的祈福祷告。是的,牧师很忙。
伦敦——公墓、教堂

           教堂后方有一片天主教本笃会修道院遗址,在保留下来的十三世纪长廊和十字形花园里,仿佛仍可看见穿一袭长袍的修士们在沉默的柱廊间踱步反思,在宁静的花园里开垦种植。据说他们每天要做七次礼拜,睡到半夜还会起来再做一次,因耶稣在克西马尼园祷告时曾对门徒说:你们不要睡着,要随时警醒!
          修士也忙。
伦敦——公墓、教堂

伦敦——公墓、教堂


           威斯敏斯特教堂唱诗班远近闻名,他们有四个管风琴手,一个领唱指挥,18位男童合唱(6位唱女高音,4位唱女低音、4位唱男高音、 4位唱男低音)。坐在祈祷室的一角,可以用教堂提供的耳机收听他们演唱的圣曲,那和声悠扬柔缓,却极具穿透力,百听不厌。
           注:如网速不力,会有卡音,请点击下方条码上的小三角图标,便可正常播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