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波兰——华沙


标签:
城市历史教堂王宫 |
华沙是世界上绿化最好的首都,也是东欧国家中摩天大楼最密集的城市。



圣人教堂也与战争有关。这座专为军人服务的教堂,是为表彰那些“为君主流血牺牲的人”而建,所有为国捐躯者的追思弥撒,都在这里举行。



也因此,波兰人大都不喜欢华沙新城高达230米的科学文化宫,他们把这座1955年苏联送给波兰的礼物戏称为“斯大林的注射器”。可是无论如何,这座鹤立鸡群的异国风情建筑,已成为华沙不容忽视的地标。


这条通往老城的普通街道有一个浪漫的名字叫“散文”,它是电影《钢琴师》的外景地,保留着为数不多的二战时期犹太区遗址,断裂的老墙上弹痕仍清晰可见。



1569年,为加强王权,波兰首都从克拉科夫迁至华沙,成立了波兰第一共和国。这幅绘于1772年的古典油画,再现了当时波兰国王的宫殿、中央政府所在地、和老城教堂,对二战后重建华沙的工程有起死回生之功效。
二战结束后,波兰损失了20%的领土,遭到破坏严重的华沙老城用残余的原建筑材料,经过几十年的艰苦修复,让城堡广场在原址重新站起来,与原画几乎分毫不差。


圣约翰大教堂始建于13世纪,毁于二战,重建于1966年。


这座恢宏的哥特式建筑内部空旷沉寂,坐在厚重的榉木长椅上,凝视玫瑰花下耶稣悲悯的眼神,莫名的忧伤与惆怅袭上心来。


格雷斯圣殿教堂始建于1609年,其醒目的标志是别具一格的“天使之门”,以及门前等待爱情解咒的石熊王子。


室内窄长的拱形手绘玻璃窗被昏暗的灯光映衬得炫丽明媚,连价值连城的巴洛克祭坛都为之失色。


起初以为,既然美人鱼雕像是华沙的城徽,肯定是塑在显而易见的地方,却不料费尽周折难寻芳踪,原因很简单,我们不会讲“美人鱼”这个英文单词。
那天华沙春风劲吹骤雨肆虐,我和扎西在泛着水光的石板路上来来回回绕弯。我说扎西呀,不然你干脆问人家“鱼在哪里”吧,扎西指着我咕咕笑:就在这里墨,还问。
电光火石间我灵机一动,拿出随身带的笔和本子,画了一尾手持大刀俏脸丰胸的鱼,囁嚅着递给执勤的年轻警察,所幸他一看就懂:Mermaid?直走,右拐。


现实版的人鱼雕像坐落在小小的集市广场中央,她昂首挺胸神情肃穆,膀大腰圆英勇无畏,左手握盾右手举剑,似要跃出环绕四周的咖啡座,杀回清幽的维斯瓦河。
扎西大失所望:找了半天,还没你画的好看。
“当然”,我语重心长循循善诱:“此人鱼非彼人鱼,她是城市的庇护者,假如柔弱多情,只恐自身难保,岂能担当重任?! ”


维拉诺夫王宫有“小凡尔赛宫”之誉,以前是波兰王室的夏宫,现在是来访首脑下榻处,戴高乐、尼克松、周恩来都曾在此留宿。无奈我一向对奢糜的巴洛克风格建筑和皇室生活场景不感冒,连凡尔赛宫本尊也只晃一眼就够了。


不过宫殿周围修剪整齐的英式花园却相当迷人。热烈的阳光下,天蓝得发乌,嫩绿枝条搭成的绿墙、啰嗦的紫藤、笨拙的杜鹃、优雅的鸢尾、随和的水仙,都在光天化日之下散发出夜晚才有的鬼魅香气。


人的想象力是可以超越生命的。这片按伊甸园的样子编织而成的空间,美好,恬静,通过一扇正好能两人并肩而行的树门,时间仿佛进入了水一样的宁静与缓慢之中。
前一篇:每周一曲,肖邦夜曲六
后一篇:每周一曲,肖邦夜曲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