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波兰——交通


标签:
有轨电车地铁火车长途汽车 |
从飞机上俯瞰波兰国土,海和天都是蓝的,阳光明澈地铺展在大地上,透过肥白的云朵,可以畅通无阻地看到山脉和田野。突然感觉些许紧张,仿佛脚下是另一个不同的时空,那里只有两种颜色,无尽的绿和无边的褐。
大约是因为进出海关太容易、候机厅又太空旷的原故,我对小巧的肖邦机场繁忙的客运场面没多大感受,倒是对它一应俱全的邮局、银行、餐厅、酒吧、商场、医疗等设施觉得惊讶——波兰并非传说中那么老土落后哩。


出入机场最方便实惠的交通工具是巴士,只需半小时便可以到达华沙市中心。
在波兰,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分为新、老两部分。老城不大,景点与景点之间一般都可以步行到达;新城的交通主要靠有轨电车和地铁。为减少麻烦,可以先在交通网站上查询路线和时间,预先购票,一次多买几张也无妨,反正公交汽车、有轨电车、地铁什么的都能通用,而且不会过期作废。
想在自动售票机上买票有点难度,因为售票机通常不设在公交车站旁,而是藏在城市的某条街道、某个火车站或某家大型商场里,你得像寻宝一样慢慢去找,并且一定是在你的耐心快要耗尽时,那个标记为bilety的铁皮箱才会出现。
车票是按时间收费的,比如你认为此处到彼处需要40分钟,就买一张45分钟的票;如果你认为只需要15分钟,就买一张20分钟的票;如果你把时间估算多了,一张100分钟的车票只用了30分钟,那你可以出站后把这张票送给任何你看得顺眼的人,让他接着使用剩余的时间。这种科学的管理方式大概只能在交流顺畅人品实诚的国家才能实施,波兰做得到,因为人少车稀,从不拥堵。
自动售票机的程序让扎西有点抓狂,我选择向路人求助。表面上看,波兰人几乎是冷淡内敛的,但如有事相求,所有人都会欣然应承,如果这个人自己也稀里糊涂的,他还会主动去找别的人帮你询问,直到将问题解决。
其实打卡机也售票,只是不收纸币,如果你手里刚好握有几枚波兰硬币,那一切都再简单不过。
说到货币,波兰是欧盟国,但并未加入欧元区,当地人更习惯使用他们自己的货币“兹罗提”。虽然大多数地方都接受欧元,但兑换一点兹罗提还是很有必要的。要提醒各位对数字迷茫的朋友,换币之先,需睁大眼睛看清汇率,有些兑换点的汇率极低,与正常汇率相差之大,令人咋舌。至于为何一街之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又为何我不去对面那家高汇率的,偏偏进了这家低的,直接损失一百欧?你若发问,我只好学那位兑换小姐,耸肩摊手翻白眼——天明白!
华沙地铁站宽敞明亮,虽然在上下班高峰,车厢内人还是比较多,但与北京上海的肉饼状态有天壤之别。仔细留意一下,百分之九十的波兰人手里拿的不是手机而是纸质印刷品。
波兰火车的优点是时间精准,准到出发和到达的时间与车票所显示的分毫不差;缺点是缓慢,因为车站密集,又逢站必停,根本无法提速。
行驶缓慢的火车最适合看风景和打瞌睡。一般来说,六人一组的包厢最多只有三、四个人入座,有时候,就只得我和扎西两人,一边惬意地让视线在如画的景色中驰骋,一边心不在焉地瞎聊。别担心错过目的地,横竖也听不懂波兰语报的站名,只管照着票上指示的时间下车好了,绝对没问题。


波兰人显然对火车怀有深厚的情感,这从他们每座城市别具一格的火车站可见一斑,比如弗罗茨瓦夫和格但斯克火车站,其令人眩目的程度,简直可以和王宫媲美。
也有光顾着沉醉于车站美色,错过售票窗口的时候。波国无上车补票的规矩,月台上虽有无人售票机,怎奈识不得波语无从下手,眼看火车要开,急忙向一路过女青年求助,她虽行色匆匆但也不忍推拒,好心帮我们环环操作,示意扎西放入三十欧,手忙脚乱的扎西为节省时间,竟企图将三张钞票一次性全部喂进机子,已经离开的女青年只得又飞奔回来,帮我们把钱一张张放进去。车票滑出来的瞬间,大家几乎要振臂雀跃。
斜阳下的马尔堡火车站满墙金色暖光,原本就色彩丰富的售票大厅,在变幻的光照下更是五彩缤纷。
我们在迷人的马尔堡漏掉一班火车,因为它的月台悄然空旷,宛若废墟;火车到达时又太安静,连上下车客人的脚步声都轻微到可以忽略不计,导致坐在椅子上看地图的我们,居然没察觉车来了,车又走了。
嘘,别抱怨,上帝自有他的道理。也许对人的记忆来说,最珍贵的部分应该是那些一直以来都被我们记住的事情吧?也许有一天我们会想念那个寂静的下午,像思念一个重要但面目模糊的人。
也许某一天,此景又重现,我们流连忘返,在马尔堡车站。
如果你嫌火车太慢太无聊,还可以选择长途汽车。波兰的长途汽车站有一种特别的气氛,好似短暂逃离给予的慰藉。相见的欣喜、离别的饮泣、清晨的热咖啡、黄昏的三明治,声色犬马,在这里轮番上演。
相信国人会喜欢这种干净整洁的双层大巴,因为全程有wifi可供刷屏。我呢,则喜欢在顶层挑个前方靠窗的座位,享受陌生风景带来的愉悦。
各种带轮的交通工具都已用尽,考验腿力的时候到了。
话说出发前我做的行程攻略被扎西唾弃,她说小妞,你这个叫啥子攻略嘛,叫历史回顾和景点介绍还差不多,跟我脑子里想的根本不是一个概念,太脱离群众了。我要的是从机场到酒店该怎么走,从酒店到景点又该怎么走,知道啵?
所以,自下飞机起,我就虚心地跟在扎西身后,她是女汉子她头脑清楚,她管问路。不过问路之前,她习惯先问我:你看这人是当地人还是外地人?我若答:当地人,她便上前询问;我若答:外地人,她便寻找下一个目标。
还有一次在克拉科夫玩得太疯找不到回宾馆的路,扎西问了好几个人包括警察,全部一头雾水。眼看是无望了,她突然回头绽放灿烂笑容:小妞,搞定!
原来宾馆就立在跟前。

缺乏语言天分的我只学会了一个词“你也(孽)”,意思是“不”。哦对,还有汽水,读着“该死”。于是,不加汽的水就成了“你也该死”。其实关于“该死”和“你也该死”我一直都没弄清楚,反正每次买回来的瓶装水都是“该死”。

前一篇:每周一曲,肖邦夜曲五
后一篇:每周一曲,肖邦夜曲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