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培拉一词来源于古意大利语Tempera,也有译为堪培拉的,甚至有人戏称其蛋培拉,因为调配颜料时会用到鸡蛋。以前我听到更多的是“蛋彩画”,其实说样的说法也不准确,因为坦培拉是泛指一切由水溶性、胶性颜料及结合剂组成的绘画,蛋液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坦培拉绘画起源于古希腊,在中世纪时期主要用于壁画和木版画,十三世纪流传到意大利后,大量用于拼板祭坛画,进入它的辉煌时期。

油画诞生之前,坦培拉是欧洲绘画技法的重要存在方式。现在卢浮宫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都已斑驳褪色,而古老的坦培拉画却历久弥新,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有的色彩和画质,因为坦培拉特殊的制作方法,令暴露在空气中的表面结成坚韧而牢固的硬膜,几乎百毒不侵。

虽然这种绘画技法随着油画的兴起而逐渐被淡忘,但仍有不少艺术家对这种古老的媒材情有独钟,不厌其烦考究它的颜料及基底制作方式,并尝试将此方法广泛运用于各种绘画技法中。
留学于佛罗伦萨的广州姑娘曼迪,便是其中之一。

曼迪以简单明了的“蛋糕制作法”解析坦培拉。从底层到顶端分别是:支撑物、兔皮胶、底料、调节层、素描、颜料、罩染、光油。

以不易变形的桦木板为支撑架,厚度在2-3厘米之内。用粗砂将木板的转角打磨圆滑。

基底布材用雨露麻。根据木板的大小下料,留出几公分用于包边。


为了将布料更好地粘合到木板上,需扯出2厘米左右的毛边。这是个苦活,既勒手又耗时。
这还不算完。得将毛边打磨成柔软的绒状物。工具可以是刮刀、竹片和剪子,荷西认为用硬币侧面的锯齿整治它们效率最高。的确,当变身为拆纱工的同学们还在与线头纠缠不清时,我的绒边已经在荷西的说服和演示中完成了。


古代欧洲人爱用旧棉布做基底布材,因为崭新的麻布质地硬、易收缩,会令基底变形开裂。
为防患未然,我们需先烧一锅热水煮布。

注意水不能烧沸,温度控制在60-70度之间,摸上去烫手就行。麻布在锅里翻动几下,浸透水分,成海带状,捞出来;再换一锅干净水烧热,重复以上动作。
如是三番。细心的曼迪将三次煮布水进行比较,可见一次比一次纯净。布料在缩水和柔细的同时,杂质亦得以充分袪除。

将处理后的布料抖伸展,晾晒起来。

兔皮胶粘度高吸水性也强,干燥变硬之后很有韧性,是重要的坦培拉基底材料。
用量勺取少许胶粒,以量杯注入清水。胶与水的比例为3:97。


浸泡中的胶水需加盖保护,防止灰尘和动物骚扰。

等兔皮胶完全溶化后,放锅里隔水加热。最好用电磁炉将被加热的胶水温度控制在30度左右,温度过高,兔皮胶中的蛋白质会变质发臭。
就算如此小心,悲剧还是未能避免:疙瘩的玻璃瓶在热水中直接脱底,来之不易的胶液全部泡汤。我和她都甚疑惑:之前用此瓶做白垩底啥事没有呀,今天怎地如此脆弱?

曼迪分析是锅的原因。之前我们用的是瓦锅,导热温和均匀。今天用的不锈钢锅传热迅速粗暴,让敏感的玻璃心不能承受生命之重。
保险起见,可以剪几条碎布垫在锅底缓冲一下,最好是把玻璃瓶换成不锈钢盆。边加热边搅拌,直至胶粒完全溶化。
别忘记往熬好的胶水里洒一小勺明矾,此为防腐。

干透了的亚麻布用熨斗烫平。没有熨斗,烧烫的锅底也可将就用。


往最开始打磨好的桦木板上快刷制好的胶水,两面和四周都要刷透。
亚麻布放进胶水中浸湿,平铺在刷过的木板上。


用刮板轻扫布面将其裱平,确保布与板之间粘贴紧密。千万不要用力过猛,否则布面胶水流失太多,贴不牢。特别留意不能产生气泡、表面多余的胶要及时挤出、侧面转角处得小心折叠、背后的毛边也需弄服帖了。


说来容易做着难。又要记笔记又要拍照片,还得抓紧干活,一群蹩脚的“泥水匠”在临时拼凑的小桌上各自为政手忙脚乱,疙瘩还一直嚷:动作快点动作快点!慌乱中,我的雨露麻贴得歪瓜裂枣经纬不齐,想扯掉重来,胶水已然凝滞。
见我沮丧,曼迪柔声宽慰:没关系,这又不是你人生的最后一张画板,还可以做嘛。
但它可是我人生的第一张画板呀!得妥妥地将它置于通风处,隔夜待干。

古代人喜欢用铅白做坦培拉白浆胶底,因为铅白的稳固性特别强,当所有的颜料都年老色衰,铅白仍宛若新生。可惜它因为剧毒而被弃用,取而代之的是均匀细腻的石灰石和立德粉。

取250ml胶水用小锅隔水熬热,将150ml碳酸钙与150ml立德粉混合,用细筛边过滤,边加入胶水之中。
Tempera一词本身就是“调和、搅拌”之意,可见在制作过程中,捣浆糊是必须的。


往“浆糊”里加入750ml清水,继续搅拌,稀释成白浆。注意水温不能超过70度。

用新鲜出炉的白浆胶底轻刷晾干的木板布,不能有气泡和颗粒物产生。

涂层干燥后,用细砂纸打磨光滑。

晾干后再刷,再打磨,再刷;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坚持到最后的几个同学井然有序分工合作,以庄重的仪式节奏,缓慢向前推进,一心巴望经过十几二十层的涂刷打磨之后,可以看到一个如象牙般光洁润泽的堪培拉基底。

现在进入绘画阶段。准备一张打印好的画稿、一枚鸡蛋、少许白醋、几瓶色粉、几只白瓷盘和瓷碗。

鸡蛋黄倒在餐巾纸上吸去剩余蛋清,用调色刀在鸡蛋里面挑骨头,剔除杂质。


将干净的蛋黄放进更干净的瓷碗中弄散,再倒在另一只蒙着纱布的碗上,用手指将它们轻轻揉进碗里。


加入等量或二分之一的清水和一瓶盖白醋,使蛋液乳化并防腐。
色粉用调色刀压均,加入调和好的乳状混合物,制成各色颜料溶液。这种乳状混合颜料多水且不透明,几分钟就能干燥,适合快速反复多层绘制。


将打印的画稿或自绘的素描稿背面用色粉满涂,固定在基底上,用铅笔将大致轮廓拓印上去。


用一号貂毛笔蘸了熟褐溶液勾勒出线稿,再以八号平头笔蘸了中绿溶液铺陈大体色块。


最后用柔韧的毛笔沿着肌肉与骨骼的走向逐步上色。线条由浅及深,先薄后厚,排列细致,层层罩染,直至饱和。

曼迪总结:本应十多天完成的工作缩短到几天之内,只来得及给大家做个初步示范,效果肯定不够理想。有兴趣的同学如想深入探索,可以国内坦培拉最牛之人刘孔喜的作品为参考。
这种既枯燥又有趣的活计于我,是治愈系。你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