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虽曾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但在这里完全看不到概念中的社会主义影子,目之所及的风土人情与欧洲任何一个国家都没什么区别,郊外没有煞风景的傻建筑,农田整齐有序,这令头一次来东欧的我有点意外。

只是东欧的道路好像要更窄一些,多为两车道,且弯道极多。还好所经之处皆是蓝天白云衬着绿色牧场,很养眼。G先生把一辆车开得出神入化,嘴里还高唱着“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天晓得,是社会主义解放了资本主义,还是资本主义解放了社会主义?


这座建在上布罗得郊外的宏大的建筑是一所综合性购物商城,亮闪闪的超现实金属外观与纯古典的农场风光倒是相得益彰。
上布罗得是捷克共和国最南端的城市,是著名的橡皮划子漂流地,伏尔塔瓦尔河两岸皆是人满为患的露营地。


上布罗德修道院建于1259年,是南波希米亚州最重要的文化古迹之一。
它曾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损毁,修道士亦遭关押和驱逐,在共产党执政时期还差一点被扩建的农场取而代之,直到1989年才得以逐渐修复。

这所建在河岸边的熙笃会修道院周围景色宜人,往来的游客兴高采烈衣着光鲜,难以想象几百年前这里曾是远离尘嚣的穷乡僻壤之地,清贫的修士们凌晨即起、深夜方睡,过着辛苦劳作、虔诚祈祷、勤奋阅读、团结友爱、与世无争的简朴生活。现而今,到哪里去找这样一所干净纯粹的乌托邦呢?
布拉格地处欧洲大陆中心,是捷克共和国的首都和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


到达布拉格时正好夕阳西下华灯初上,缓缓流淌的伏尔塔瓦河两岸尖塔耸立,你所能想到的、一千多年来所有形式的西方建筑都静静地伫立在夏夜的微风中,柔和的光线下,那些罗马式、歌德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的建筑犹如一群争奇斗艳的美女。
很多人是通过阅读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认识布拉格的。在我的想像中,这座城市具有一种冷静而神秘的气质。而后,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布拉格之恋》上演,透过杰出的法国演员朱丽叶·比诺什脉脉含情的眼神,我又看到了这城市含蓄隽永耐人寻味的一面。
圣维塔大教堂,于1344年开建,到1929年才完工,历时585年。

查理大桥是欧洲最古老的桥,可能也是欧洲游人最密集的桥,小商小贩、各色艺人以及围观的路人都齐聚此处,几乎要使我感觉已回到中国。

桥头的老城门建于11世纪,因从17世纪开始在此处存放军火,又被称作火药塔,现在则是一所博物馆及登高远眺之处。


昆德拉认为生命本是一种受苦,人们常常不得不屈服于生命中各种沉重的负担,然而从另一方面看,肩负的担子越重,我们的身体就越贴近大地,越发让人切实感受到生命存在的真实性;如果所有的负担都消失殆尽,身体会变得无足轻重,灵魂也会因为完全自由而没有意义。
这便是人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吗?沉重的历史尘埃带给布拉格的是遗世独立之美,现世的和风细雨却令这座城市慵懒乏力。
查理街

曾长期被罗马帝国和奥匈帝国统治的布拉格,幸而免受战火的侵袭,狭窄的小巷迄今依然铺成着上千年的小小青石块,公共照明依然使用着昏暗古老的煤气灯,许多建筑的外墙上依然保留着大幅的宗教壁画。

罗瑞塔教堂,建于1626年。
布拉格的洗手间倒很有点社会主义特色。西欧的公共卫生间大多是免费的,东欧的却不仅收费(0.75欧至1欧不等),且多派重兵把守。身材壮实的大妈会在闸口虎视眈眈地盯着每一位入厕者,绝对不会放过一条漏网之鱼,她用整个肢体语言告诉大家:要是你胆敢不投币就从铁闸下方钻进去,后果会很严重。
如果你正好苦于手无硬币,希望钻进一家五星级宾馆解决当务之急,那也是痴心妄想——大堂卫生间门口照样驻守着一位神情庄严的大妈。
万般无奈之下的最佳去处只能是世界级公厕麦当劳,但是且慢,这是在布拉格,即使是麦当劳的卫生间也不会让你白上。你必须得先购物,然后再把购物小票上的条型码输入卫生间的密码锁内,方能进入。唉,怕只怕这一番折腾下来,大势已去呀!
我觉得我们的地铁管理人员真应该来这里学习下,不是每天从电子闸门下钻进钻出的逃票者多得让他们束手无策吗?看看人家是怎么解决的。

白天的布拉格有一种耀眼的明亮,象牙黄的整体建筑与夏日慷慨的阳光互为反射,真正是名符其实的“金色布拉格”。
国家歌剧院。 
被称为“布拉格心脏”的老城广场,以建于1365年的泰恩教堂最为触目,这座外表奇异的建筑物更像是一座魔鬼的城堡。可见中世纪时期也并非传说中那么黑暗,至少当权者的审美不是墨守成规的,否则这么有反讽意义的建筑不可能存在。
白天的老城广场喧嚣嘈杂,商家和艺人为赚取利润出尽百宝,如果你想从头到尾看个仔细,会恨一天没有48小时。
等待雇主的老爷车

这两款倡导环保的游览车在布拉格随处可见,因原理简单,只需花五分钟就可以得心应手地驾驭,故租用者众多。
街头肖像画家被演奏萧斯塔科维奇的提琴手们抢了生意。
配合默契的四人组合。
利用废弃之物敲打动听节奏。
谁能说出这些奇葩乐器的准确名称呢?

欧洲的乞讨者都带狗,并且只拗造型,不言语。也算是一种行为艺术吧。
稚嫩的小手抚摸沧桑的老路。

老广场上美食多多,随便一家街边店都是高朋满座,东欧人与西欧人骨子里都是好吃懒做的享乐者,再加上络绎不绝的游客,真是不愁没生意呀。按说,这样的地方,餐饮肯定是价高且物不美,然而恰好相反,这里的东西味道清爽可口,价格非常公道。只有一点,当地人无酒不成欢,几乎所有的饮料都含有浓度较高的白酒,酒精过敏者只好喝白水罢了。

这种不知名的布拉格小吃遍地开花,制作方法如下:把发好的面团擀成又薄又长的面皮;将面皮绕到小臂粗的铁筒上去;把铁筒放进烤箱,边烤边转动;大约10分钟后,看上去香且脆的无名卷饼就出炉了。由于整个制作过程都是开放式的,倒是把人看得垂涎三尺,及至入口,却大失所望。此物又干又硬且过甜,顶多算得上是旧社会小地主的充饥点心,哪里当得上名城名吃呢。

本文的背景音乐选用了德沃夏克,谨此向这位捷克著名的作曲家致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