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老城是座特殊的城市,只有1平方千米面积的城墙内,世界三大宗教共存,四个不同的种族共同聚居。


对基督徒来说,耶稣在这里传教、受难、复活、升天;对穆斯林来说,先知默罕默德在这里受神的启示,写下古兰经;对犹太人来说,他们的精神象征,所罗门神殿的唯一遗存——哭墙就在这里。在地理位置上,以色列是世界的中心,耶路撒冷旧城是以色列的中心。
据说在500年前就有明文规定:耶路撒冷的建筑必须由石头建造。这个规定直到现在还在被遵守。所有的建筑外墙都由天然石头砌成,所有的街道也都由石材铺就,老城城内的街道至今大都保持其当年的罗马式布局。

最古老的街道是有顶棚的商业街,街道上的集市在14世纪建成。当黄昏,圣城慷慨的阳光为这些既凹凸不平又光滑如玉的石头散上一层淡金色的光晕时,整座城市会散发出一种超越时空的迷蒙之美。
老城区居民分四个部分:犹太人、基督徒、穆斯林和亚美尼亚人;穆斯林主要居住在圣殿山附近,基督徒主要分布在圣墓教堂周围,犹太人主要居住在哭墙上方的山坡上,亚美尼亚人主要分布在西南区,这四个街区相互交织在一起,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民和平相处。



狮子门建于公元前1350年的土耳其统治时期。传说土耳其的苏莱曼一世对耶路撒冷的居民征收他们难以承受的重税而激怒了神,神就使苏莱曼在梦中见到两个狮子来吃掉他。苏莱曼梦一世醒来后为了赎罪而建造了狮子门,以保护耶路撒冷免受侵略。

在基督徒心中狮子门的意义在于,它是主耶稣从被押处到行刑地的苦路开始。
在中国基督徒心中,狮子门的意义更为特殊。在耶路撒冷旧城的不规则四方形城墙上按罗盘针所指的十二个方位建有十二道门,每道门都分别通向世界各国,而中国所对应的正是狮子门。
狮子门内阿拉伯人聚居地。







大马士革门,建于第二世纪罗马时代。据说那时的城门是现在的三倍,是进入耶路撒冷老城的主要门户。

大马士革门又名智慧之门,据说从这里可以通向叙利亚的首都大马士革。这里是基督徒聚居地。





雅法门是老城的12门之一。雅法门外的雅法大道通往以色列最大的港口城市特拉维夫,即古代的港口城市雅法。

雅法门内犹太人聚居地。









锡安门位于耶路撒冷旧城的南侧,建于1540年,因正对旧城南面的锡安山而得名。锡安门是1948年以色列独立战争中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通往锡安山的通道,门上清晰可见的弹痕记录了当年种族冲突中留下的印记。

锡安门内是亚美尼亚人聚居区。






亚美尼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其先民是高加索的土著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信奉基督教。历史上亚美尼亚人先后遭到希腊人、波斯人、罗马人、阿拉伯人、突厥人的侵略和压迫,被迫流亡后分布在亚、非、欧、美各地,千余年之中,一直辗转在许多异族的统治下残存着。
耶路撒冷旧城城墙。历经几番兴衰后,现在的耶路撒冷老城城墙是十六世纪土耳其苏丹苏莱曼时代重建的。城墙长
五公里,高十四米,有34座城堡和12座城门。这些城门有的开放,有的已被石头封死。最主要的城门有4个,即雅法门、大马士革门、锡安门和狮子门。





圣玛丽亚神女教堂,这座有多个矗立云端的半圆形顶盖建筑,典雅高尚,是典型的俄罗斯风格。是古巴比伦王为纪念圣经中耶稣的追随者之一抹大拿的玛丽亚和自己的母亲玛丽亚而建。

橄榄山圣母墓,据称耶稣母亲安葬于此。





圣殿山上的多米森教堂,传说圣母玛利亚在这里逝世。这座恢宏的圆顶钟塔教堂就是为纪念圣母逝世而建,教堂地下室有圣母玛利亚进入永远睡眠的雕像。





圣安娜纪念堂。为纪念圣母马利亚的母亲圣安娜而建。





大卫冢。据记载,大卫王葬於大卫城而并非大卫冢,只因在十字军时期,人们误以为圣殿山就是圣经中所说的大卫城,才有此误会。虽如此,犹太人仍视大卫冢为神圣之地。


圣经记载,在公元前10世纪,以色列出现了一位非常有名的国王大卫。他是扫罗王位的继承人,是统一后的以色列国的第一位受膏王。大卫王气宇轩昂,胸襟博大,通音律,善诗歌,他在位40年,南征北战,把国土扩大到约旦河东
西两岸和埃及,使大卫时代的犹太王国强盛一时。虔诚信仰上帝的大卫王,让上帝在其臣民心中成为无可替代的神,他也因此成为圣经中的传奇人物。



大卫城塔位于耶路撒冷旧城的最高处,在约帕门附近的犹太区内。这座于两千多年前由建造的城塔,曾是堡垒,军营和炮台,代表着耶路撒冷过去那段纷乱的岁月。城塔中还设有耶路撒冷历史博物馆,里面陈列着迦南人、希伯来人、希腊人、十字军、土耳其人、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丰富的历史文物。


第一圣殿遗址。由以色列的所罗门王建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公元587年毁于入侵的巴比伦人之手,现只存遗址。在这里,陆续被挖掘出土的还有古老的哈莫尼城墙和法赛尔塔、希皮库斯塔和米里亚尼塔等三座城塔,以及罗马、拜占庭、十字军和土耳其时代的建筑遗迹。



第二圣殿遗址。公元前516年,第二圣殿重建工程在第一圣殿被毁70年后完成,圣殿用价值连城的金银珠宝装饰,即使是在夜里也如钻石般闪闪发光。公元70年,在一次犹太人反抗罗马的起义失败后,罗马军队拆毁了第二圣殿,西墙是第二圣殿仅存残垣。

从公元4世纪起,流亡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就开始不定期地回到耶路撒冷,聚集在残留的西墙前为民族的悲惨命运而哭泣,因此人们又称西墙为“哭墙”。
按犹太人的风俗,哭墙分男女两面,进入之前得净手,为了表示对神的敬畏,最好不要让头顶暴露在外。




世界上有十分的美丽,九分给了耶路撒冷;世界上有十分的悲伤,九分给了耶路撒冷。几千年的征战和杀戮,人性的自私和贪婪,最终无不以血的方式来浸染这座老城的每一条石缝。
如今,不单是犹太人保持了在西墙下祷告的习俗,来自世界各地的基督徒也加入了哭墙的队伍。他们为圣殿的毁灭而哭、为犹太人千百年来的颠沛流离、惨遭杀戮、历尽劫难而哭;同时也为圣殿重建和以色列的繁荣而祷告。




阿喀萨清真寺意即“在远方”的清真寺,它与奥玛圆顶清真寺相互守望。公元709年,阿喀萨清真寺为纪念伊斯兰先知从麦加连夜跋涉来此而建。




奥玛清真寺又称圆顶清真寺,建于公元前687年。这座金色圆顶的美丽建筑,堪称耶路撒冷的地标,不论从任何角度远眺此城,皆能看见奥玛清真寺闪烁的光芒。清真寺呈八角形,每边长二十四米,圆顶由金箔贴成,墙壁由大理石砌建,以马赛克彩磁贴成阿拉伯图案装饰,墙上方还有马赛克磁砖装饰成的可兰经文字。穆斯林视奥玛清真寺为继麦加和麦地那之后另一伟大的伊斯兰教圣地。




耶路撒冷新城区,是在19世纪后逐渐建立起来的,面积比老城区大2倍,是科学文化机构的聚集地。街道两侧是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办公楼、人流如潮的大型商场和幽静秀丽的休息场所。




大屠杀纪念馆,为反映二战大屠杀时期欧洲犹太人的惨痛遭遇及日后以色列由灰烬中复活的历史而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