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哈佛对亚裔的“隐形歧视”说起

(2018-07-05 02:28:43)
分类: 侨言华语

近日一系列涉及和华人有关的教育平权问题的报道:哈佛大学被迫提交过往招生文件,哥伦比亚大学取消SAT等考试,以及纽约州众议会教育委员会不久前投票,以1613的微弱优势,赞成取消特殊高中入学考试等事件,令人深思。

 

这几个事件都被认为是与华人和教育平权问题有关。 2014年,美国一非营利组织“大学生公平录取”提起诉讼,指控哈佛大学以及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录取政策存在“种族歧视”,起诉书指出两所大学在录取过程中依据以种族为基础的“平权法案”影响亚裔学生的录取。而哈佛大学提供的文件,以2013年数据,如果以SAT成绩,课外活动等较为客观的指标,亚裔学生录取率可以上升到43%,但加入录取运动员,校友子女等因素,亚裔比率下降到31%,如果再加上性格特质等依赖主观的评价,亚裔比率下降到26%,而事实上哈佛近年录取亚裔都未达到26%.

 

哥伦比亚等大学取消SAT等考试,对华人存在较大的影响。标准化考试有利有弊,但相对客观。如今的华人子女,在课外活动等方面都有斐然的成就,并非如刻板印象中的那样高分低能。就像“大学生公平录取”组织起诉时提到的一位华人移民的后代,成绩非常优秀,在学校担任网球队队长,也是国家公共电台的募款志工,但最终被哈佛拒绝。把亚裔打上特定的某种刻板的性格标签,从而堂而皇之地加以限制,和哈佛当年对录取犹太人的做法如出一辙。

 

显然,如果没有较为客观的标准化考试成绩,主观意识将会更大程度地影响招生。那种可以通过作文和45分钟的面试来全面了解一个人的素质,人格或性格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上,在一个多种族的社会, 即使是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士也会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潜意识的种族偏见,这是人性的本质之一。这种潜意识,为那些对亚裔刻板印象和偏见打开大门, 那些含糊不清但又有价值的特征,如善良幽默、“领袖特质”等等,很容易成为潜意识下种族偏见或歧视的一个完美的借口。

 

纽约州议会教委取消特殊高中入学考试的决议,明眼人很容易看出是针对亚裔。学校应该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但作为教育机构,学术成绩肯定是最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为了所谓“政治正确”的“平等”打压亚裔,学校录取时置教育水准而不顾,只能说是刻意把教育问题政治化。

 

近来亚裔中有一种极端观点,居然指这一代亚裔的学术成就,是造成美国精英教育机构的危机的原因;又指美国第二代亚裔有超乎寻常的动力追求成功,而第三代已经认同美国价值,不会像第二代那样对成功抱以激情,所以应该培养快乐自信的孩子,而非模范亚裔儿童,故应接受第三代的“衰弱”。这种把亚裔学术成就当做所谓精英教育危机的原因的说法是可笑的,把美国价值片面等同于快乐自信,而自甘“衰弱”,更令人难以接受。

 

美国价值通常被认为是鼓励努力奋斗改变自己命运,就是主流社会的白人,只要不努力也会成为loser,更不用说处于边缘的少数族裔。亚裔一代一代努力改变自己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恰恰是美国价值的体现。在当下美国社会,那种持极端观点的亚裔,如果自己还在底层劳工群体中苦苦挣扎,他们能给子女多少自信和快乐?

 

亚裔在教育平权上遭到不公正的限制和打击,近年还有加州试图限制亚裔子女进入大学的SCA-5提案,以及美国数州通过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针对华人的“亚裔细分法”等等。时下,亚裔包括华人确实面对教育平权上的困境,但这种困境,是由于种族偏见和歧视造成的。上个世纪20~30年代,犹太人在哈佛大学招生遭到类似今日对亚裔的歧视,但犹太人并没有自揽责任而是挺身努力维护自身权益,同时自强不息。华人应该好好向犹太人学习!


刊于美国《侨报》原题为《华人在教育平权问题上应努力维权自强不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