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聚集区与主流社会生活分离是好事还是坏事?
(2013-07-04 12:09:41)
标签:
杂谈 |
美国布朗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亚裔在美国的生活情况和拉美裔移民一样,有自己的聚集区,与外界分离;报告同时也指出,与拉丁裔和非裔社区不同,亚裔社区,尤其是受过大学教育的居民社区,亚裔的生活在某些方面要比同等水平的白人的生活还要好。有学者忧虑,亚裔因此缺乏融入白人主流社区的动力,进而引发对美国社会种族融合的思考
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过成功的同化经验,一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为止,对移民的同化,堪称美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成就,那时候移民美国的人,只要承认英语为官方语言并接受它,接受美国价值观,遵从新教伦理,那么就可以被认为是融入了美国社会。美国社会对移民的同化要过的三道坎,基本可以归纳为歧视、偏见以及价值观的冲突。
上个世纪60年代是一个时间节点,在这个节点之后,美国移民的成分有很大变化,从基本来自欧洲,变为大部分移民来自亚太和拉美,还包括来自阿拉伯世界的移民等。通常来说,欧洲来的移民在种族上比较接近早来美国的移民,其原有的文化也和美国文化相近或者相容,因此,美国社会对这部分移民要克服歧视偏见以及消除价值观的冲突,相对要容易的多,移民的同化也容易得多。尽管欧裔移民也常有自己的聚集区,如犹太裔和德裔,但是和主流社会生活并不分离。
拉美和阿拉伯世界来的移民,同化的程度相对难,拉美来的移民例如墨西哥人,虽然大都信奉天主教,但传统文化和美国文化相差较大,因此拉美移民喜欢集聚生活在一个地方,阿拉伯穆斯林大抵如此。亚太的移民根据地区有所不同,说英语的如印度和菲律宾,同化程度相对高一些,再加上文化因素,华语地区相对就低一些。无论同化程度如何,喜欢聚集居住在一起,是各族裔常见的现象。
上个世纪60年代这个节点前后美国移民同化程度不同,既有种族的原因,也有文化的原因。现在美国社会对移民是否同化是有不同看法的,两个比较形象的词是“大熔炉”和“沙拉碗”,大体上,上个世纪60年代之前,尤其是一次大战之前是“大熔炉”,移民基本被完全同化,而现在则是“沙拉碗”,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希望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从前是移民被妨碍融入主流社会时感到被歧视,现在则是移民要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受到妨碍时认为被歧视。
以华人来说,很多人尽管说英语,归化入籍,接受美国价值观,遵从新教伦理,表面上看都认为融入了美国社会。但在较深的层面上,对华裔的隐形歧视和偏见依然存在,否则不会有所谓“玻璃天花板”的说法,以及在公立学校招生平权上的争议等等,华人不关心政治的传统,也是华人整体仍然处于主流社会的边缘,这是不争的事实。
从保持本民族的文化角度和生活的便利来说,各种族移民聚集在一起生活,在移民们尤其是非白人的新移民们看来,是很自然的一件事。在拉丁裔,有迈阿密这样的古巴人聚集的城市。在华裔,有加州圣盖博谷,纽约法拉盛这样的地区。在这样的地区,移民们有自己文字的报纸,广播电视,生活尤其便利,而且,很多移民的第二代尽管已经完全融入美国生活,但还是留在华人区,例如新近被选为联邦众议院议员的纽约的孟昭文,还有在加州华人区的一些政坛新秀。有人认为这种情况很值得研究,其实也简单,因为他们是华裔,要争取华人的认同,当然要留在华人区。
这种按种族聚集的状况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很难有一个简单的答案。理论上,新移民应该尽快融入美国社会,同化对美国社会来说是一件种族融合、加强凝聚力的好事,但是在如今美国社会,现实是“大熔炉”已经让位于“沙拉碗”。除了保持原有文化和生活便利以外,选举政治也开始对此发生影响,近年来各地划分选区,加州、纽约和美国其他华人聚集的城市华人,对划分选区时考虑将华人居住区划在一个选区的呼声渐高,希望以此能够聚集华人的声音,进而争取华人的各种权益。从这个角度看,有自己的聚集区对华人群体也应该是好事。和欧裔移民不同,如何保留自己的聚集区又不至于和主流社会高度分离,是摆在华人移民们面前的一道问题。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美国的成功,相当程度是依赖移民的贡献。对当今美国社会来说,沙拉碗不是坏事,只要沙拉酱能很好地调和各种沙拉,色彩缤纷,营养丰富,美国将会有更多活力,呈现更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