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巴特尔不达标,篮协敢痛下杀手?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方面在进步,我们中国的教育早就有了这样的共识,现在管理和教导下一代,绝不能再用古时“棍棒底下出人才”的那种家长式的粗暴方式。现在教导年轻人的一般方法,就是从小做好引导,少年时期加强管教,到青年时,孩子各方面的特性就差不多定型,成年后能否成才看他自己。中国足球每一次失败,总结的教训就是要“从娃娃抓起”,而怎么抓?早就有过探讨,那就是从小培养兴趣和自由发挥为基础,少年时学点技战术的能力,青年时加强团队的合作和战术配合,成年后才在各自主帅的率领下执行各项技战术任务去参加职业联赛。在职业化的进程中,我们三大球的专家早就明白,当一个球员成年时,其各项技术能力早就成型,想再从ABC开始要求他,已经不再可能。这就是职业体育以来,我们国人对三大球发展达成的最雷同的共识。
如今,中国篮协重新拿起测试的方式来管制已经在职业赛场上打拼的球员,真有点像“棍棒底下出人才”的家长味道。只是,这些球员都已经打上职业比赛了,甚至很多球员都快到了退役年龄了,这个时候才挥起棍棒约束他们,是否合理?篮协的这种现象很有点社会上一些家庭管教方式。那就是,孩子小的时候,该做好引导学习,该从小培养家教的时候,却没人管,没人理。当孩子长大了,该出来见见世面、该见亲戚朋友做些社会交际和应酬了、该为家业光宗耀祖了,才发现孩子很多陋习很不好,才发现孩子各方面的教养都不达标。于是,为了家族的荣誉,为了自己脸上的荣光,此时才拿起棍棒管教起来。请问,孩子都这么大了,现在才管这些,而且是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有用吗?能行吗?
中国职业篮球联赛已经打了快二十年了,应该说,除了有些细节上的管理必须要加强外,在公平环境下比赛必须得到强化外,其实大方面上,我们的职业篮球联赛早就走入了正轨。几乎各队的球员,百分之八十以上都已经参加了一年以上的比赛,这些球员到了这个年龄,篮球方面的各项基本技术动作早就有了基础和习惯性。虽然说,很多技巧可以通过后天的勤奋来弥补。但是,这些只是对一些球员来说的,并不是对所有球员都管用。当球员到了成年时,身体机能和与之相配的各项技术指标早就差不多定型,这个时候才严格抓他的原始ABC,就有点强人所难,这不是要求他们背诵“三字经”那么简单,一个大胖子,一个大高个,还希望他像小时候那样爬树抓鸟窝那是不可能的。职业联赛,各队有各队的用人标准,各队教练有各自的位置需求,技术需求,有些教练要求某位球员只攻不守,有些要求只守不攻,甚至更有些教练要求某位球员专职就干脏活,这些,你篮协不能强制地方俱乐部教练去用什么样的球员,更不可能越过地方教练去要求他的球员各项技术指标要达到什么程度。所以,中国篮协制定的赛前体测,已经不适合用在已经打上职业联赛的球员身上,如果中国篮球真的想有所作为,就该把这些用在青少年球员的培养和管教上。
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在什么地点上出手投篮命中多少球,这样的要求是否合理?篮协问过那些专家么?如果我们的球员在测试时个个都能做到,是否我们的篮球运动水平就达到世界强队水准了?最终还不是需要从比赛中检验嘛?而比赛中运用的技术标准,却是跟体测的要求是不可能一样的。成年球员在比赛中是否打出其应有实力,不但要看其状态,还要看全队的技战术是否合理。所以,篮协现在用体测的方式来管理现有成年球员,已经不再起作用。如果我们的领导真的为了未来的中国篮球着想,就应该把这种测试的方式用在青少年培养上,只有青少年球员各项技术指标还没定型之前严格抓起,等成年了,要参加职业联赛了,才能起到作用。
从小没人管,孩子都那么大了,才挥起棍棒去管教,不但会毁了可能的人才,也更有可能出现逆反。就像明白规则后,现在就有很多球员测试时,刚开始百发百中,但为了按要求达标,故意投篮不中,顾名思义叫“掌握节奏”,当故意投不中的习惯形成时,对球员将来在比赛中的技术运用又怎能有好处?
所以,篮协制定的测试是应该的,但不应该用在成年的职业球员身上,而应该用在我们的青年联赛中。成年队测试是否达标不应该作为球员参赛的证据,而应该是球队收藏球员技术数据的一项科学依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