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隋。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意释]
当修养生功者进入功态的一定层次后,人就会有奇妙的美感遍布,如果此时有意识的去体味追求这种美感,那就会有恶的结果产生;如果有了舒服的良善感受而有意识的去体味追求这良善之舒服,那就会有不舒服的结果形成。
有与无是相对产生的;难与易是相对促成的;长与短是相对而制约的;高与下是相对而增益的;回音是相对于发声产生和鸣的;先和后是由于相对的拉开了距离而显现的。这些都是同一事物存在着两极分化的永恒规律啊。因此,那些圣哲就把握了这种规律,修养生功时就不追求极化而静处。所行的教义是不以言辞的说教,而以静默的内在自我感应为教义。当元气开始运作的时候并不以意引导;当元气产生作为时并不以意志去把持;当修功显出成效时并不居功去促使其发展。正是由于他能不促使功效的发展,所以这功效才能够存在而不会消失。
[领会]
在相对中取得统一,这是世间所有事物的内在规律,在对立中而显示变化发展,在发展运动中而呈现出相对之事物过程,就如波浪是由波峰和波谷的相对变化而呈现。但是,每一具体事物,其内部相对差越小就越和谐,越长久;相对差越大就越混乱越短暂。比如同是等值能量所激起的波浪,其波峰越高其波谷就越深,其运动就越激烈,其波长就越短;反之,其波峰越低,其波谷就越浅,其运动就较和缓,其波长就越长。因此,要使事或物的存在长久,就需要缓和事物中的相对差距。否则,若促进某一方的极化,必定反促成另一方的相对反极化,从而增加了混乱,促成了事物发展过程的提前结束。古代圣哲们就是把握了事物发展的这种本质规律而从事修养生之道的。人体也是具体事物现象,要使人的生命过程延长,就得要缓和自身的相对极化,使体之“阴”、“阳”趋于平衡中和态。但人体中和与否的本质因素取决于人的意识场,人体之场态变化是随意识的变化而变化,要使人体中和就得从根本上做起,也就是从调整意识上做起。人的所有思维辩解活动,都是由意识场的不同极化形式所形成的,所以要使意识场中和,就得要减少或停止思维辨解意识,这就是修功者常说的“无欲”。但日常生活中的人,由于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凡是在醒觉的时候,其思维活动分分秒秒都在连续进行,几乎谁也没有试图让思维活动停止下来体味一下是什么味道,除非在休眠的情况下其思维活动才得以“入睡”,但这是非清醒态中的无思辨。故《阴符经》有云:“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
修养功者就是在实践这“不神”而达到“所以神”之境界,这个过程称之为“修性”的入静功夫。由于人们长期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思想已经习惯于去应付各种烦杂的社会事物而作出相应的复杂思维活动,要想使这种习惯革除,并非易事,加之意识是一种奇妙的场现象,若是追求无欲,反而促成欲静不能的紧张意识状态。所以修“性功”是一个缓慢的调驯过程,就如学游泳那样须经久久的锻炼,形成了意识和身体的整体和谐反应才会取得成功。当修功者能较好的入静时,其后天的思维极化就渐渐的淡化而向先天的中和态回归。因人体场态是受意识场制御的,那么人体场也就在中和意识场的制御下而趋于中和,而人体场中和态又需要人体细胞蓄能量的平衡才能形成,所以就形成了人体内游离能量的趋平运行,这种能量流的运动就是修功者所称的“元气”运化。当人体能形成中和态的时候,修功者所体验到的感受则是整体和谐、难以言喻的舒服感。这种美感的基础是整体的中和。如果此时修功者去有意识的体味或促长其美感,那就形成了意识场的极化,从而破坏了整体之中和而产生新的人体场之极化,相伴而形成的则是不舒服。所以修功者在入静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任何感受或幻觉,都不能以意去分辨或贪恋促长,否则那就是加剧极化而不是缓和极化,就有可能形成新的不适。比如你让前边的人走的更远,那么后边的人就会显得更落后。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所有不协调都是相对而显现的,当你让某一局部阳盛的时候,必然会产生另一部位的阴盛,从而破坏了整体之阴阳平秘。缓和极化,使之中和,这是修养生之道的宗旨;以整体之观念去取代相对之意识,这是修养生之道者的思想方法。若只顾局部而不顾整体,必然会顾此而失彼,造成新的极化不适。《亢仓子》有云:“心平正,不为外物所诱曰清。清而能久则明,明而能久则虚,虚,则道全而居之。”《关尹子》亦云:“能克己乃能成己,能胜物乃能利物,能忘道乃能有道”。所以人修养生功就在于使意识虚静而中和,不求道而自得道。若参与意识的分辨见解,那就违背了宗旨而不能取得良好的养生效果。若修炼中产生幻觉而有意去意守幻觉,那就会导致意识场的变态极化而驱入魔境,故更不能贪恋意守幻觉。只有见怪不怪,其怪才能自散。
第三章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意释]
不崇尚贤能者的能力,使意识不产生争当贤能的欲望;不看重稀有难得之物利,使意识不产生索取物利的欲望;对能使人产生欲望的事物视若不见,使意识不被其扰乱。因此,圣哲者治理身体所采取的办法是:让心神保持虚静无欲,腹内的元气就会充实;削弱为名利相争之志气,身子骨就会强壮起来。经常使意识虽有辨知力而不敢妄动,这样就不会产生妄为的贪欲了,如果能够这样去实践,那就没有什么不能治理好的了。
[领会]
欲念的产生,是由意识的认知辨解而诱发的。如果不以意识去分辨任何事物,那么欲念也就失去了产生的诱因。所以修养生功入静的开始阶段,要从收敛意识的认知分辨力入手。心神对意识的关系,就象君主对民众的关系一样,当心神不让意识认知的时候,其认知力就会收敛,虽知而若不觉。当意识不去认知辩解时,就不会再诱发贪求之欲。意识对元气的关系,又象民众对待万物之关系,由于元气之运化是受意识场制约的,当意识场虚静而中和的时候,“元气”这“万物”就会自然化育、中和而充盈。当“元气”中和而充盈的时候,生命的基础能量就充足,从而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但是,如果“元气”虽充足而不中和,其病患则表现为功能性障碍之不适;若这种不中和的“元气”已经渗入了细胞内部而参与改变细胞之成份,那么其病患就表现为实质性病变。这两种病患从现象上看是有差别的,其实质上都是因为阴阳的失调所造成,无非前者的功能性障碍尚没有发展到改变细胞的性质而已。从养生功的角度来调整,其方法又都是一样的,即都是以中和的意识场态去产生感应。久而久之,即使是变性细胞也会将多余的能量释放出来,或者吸收能量以补充其不足,这样不管是阳盛或阴盛的细胞,都会再转化为中和的阴阳平秘,其病患也就不复存在了。当然,所谓实质性病变的感化调整过程,就要长于非实质性病变的感化调整过程。所以即使是癌细胞的病变,也能在这种中和调整的感化中被治愈。这就是养生理论的独到之处,以整体的阴阳平秘去治病,并不象其它医学理论那样去对症下药。就医学界来看,目前尚有很多疾病无药可对其症,而被判为“绝症”。以养生的观点来看就没有绝症。所有的病患都是阴阳失调所致,只需予以调整使其再归于平衡即可。
但从另一角度看,人的慢性疾病之阴阳失调,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人的精神因素造成的。这些病患者在得病前大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精神异常态,由于种种社会原因使得他的长期处于或郁闷、或恐怖、或压抑、或悲伤、或气愤等等状态,这就是常说的“七情失调”。就因这思维场的长期异常极化,而导致人体阴阳的长期偏颇极化,极化太久,必然会使偏极的“元气”去参与改变细胞成份以适应这种异常的极化态,于是乎就形成了实质性的病变。知道了这种病变的原因,我们就也知道如何去预防其病变和治疗其病变了。就是从根本上去调整自己的意识场,使之归于中和无欲而已。这才是治本的最佳途径。
所以人患了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产生悲观、绝望、恐惧等情绪,若产生这些情绪则等于是自杀。在有些病尚无药可医的情况下,就不要再寄希望找到一种什么“秘方”而求助于外因,这时候就要调动自己的本能来救自己,只有自己才是能救自己的“上帝”,生命就把握在你自己的心里。是真是假,只有自己切身去实践才能得出结论。
若就“七情”失调的原因来分析,无非都是因为辨知而产生“六欲”之欲求所致。人所欲求的,大都与名和利有关。当这些欲求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七情的变化异常。就根本而言,调整七情的办法就是寡欲而清心。故《皇人经》有云:“夫人是有生最灵者也,但人不能自知,而不守神以却众恶耳。知之者则不求佑于天神,止于其身则足矣。”所有病患大都是因自招而产生,并非外因占主导。若自身免疫力强者,外邪即使入侵也会被人体所同化。故自己既然能招来病患,也就有办法送走病魔,而不必求助于“天神”。《道德经》就是教人送瘟神的妙经,关键是看学者能否认真领会并持之以恒的去实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