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历史三国合肥城李典 |
分类: 照说三国 |
和张辽一起杀出合肥城的将军是谁
曹操率领大军西去汉中征讨张鲁,只留下七千人留守合肥,趁此机会,孙权亲率十万大军包围了合肥,意图一战拿下此城,从而控制整个淮河地区。兵力悬殊,守城都成问题,守将张辽却带着八百壮士杀出城去,冲进敌人营垒,直闯孙权大营,打了孙权一个措手不及。此战彻底打掉了东吴军队的士气,增强了守城军民的决心,导致孙权撤围而去,无功而返。一般都会认为,出城杀敌的是曹军大将张辽和他率领的八百壮士,但不知道的是,还有一个将军和张辽一道杀出城去,而这个人的能力、功劳和受曹操信任的程度一点儿都不比张辽逊色。
那么,这个和张辽一道杀出合肥城的将军是谁呢?
且看事情的经过。
建安二十年(215年)八月,趁着曹操西征汉中张鲁的机会,孙权率十万大军包围了合肥城。当时由于曹操率领大军西行,留给合肥守将张辽、李典、乐进等人的只有七千多人。曹操西行时留给护军薛悌一份教令,装教令的信封边上写道:“敌贼来后,才打开。”颇有点儿小说中“锦囊妙计”的意思。等孙权来到,薛悌将教令打开,见曹操的命令是:“如果孙权来,张、李将军出城作战,乐将军留守,护军不得与孙权交战。”众将军认为众寡悬殊,不能相敌,对曹操的教令表示怀疑。张辽说:“曹公远征在外,等到救兵到达,孙权一定击破了我们。因此教令的宗旨是要我们趁敌人没有集结时迎战他们,挫伤他们锐气,用来安定军心,然后才能防守。”乐进等将领没有人回应。张辽愤怒地说:“成败的关键在此一战。诸位如果迟疑,我将单独出城决战。李典一向跟张辽不和,感慨道:“这是国家大事,要看看你的谋略怎么样,我能因为私怨而忘掉公义吗?请跟您一起出城。”于是张辽夜里招募敢死壮士,得八百人,宰牛犒劳他们。第二天早晨,张辽穿着铠甲,手持铁戟,先冲进敌阵,杀掉几十人,斩死二员大将,大声喊着自己的名字,冲进敌人的壁垒,直闯孙权的大旗下。孙权大惊,不知所措,退走登上一个大坟堆,用长戟自卫。张辽呵斥孙权下来决战,孙权不敢动弹,看到张辽所率的兵少,就收拢人马,重重包围张辽。张辽急忙冲开包围,率几十名部下出来。余下的部队大声呼叫:“将军要舍弃我们吗?”张辽又前来突围,救出余部。孙权的人马都望风披靡,没有人敢主动出击。从早晨战到中午,东吴的士兵锐气衰减。出城将士于是回城加强防守,合肥守城的军心终于安定下来。而孙权在合肥待了十几天,攻不下城池,终于撤兵。在撤退过程中,张辽又率领兵士突然杀到,幸亏大将甘宁、凌统等人拼死相博,孙权这才脱离危险。
以上这段文字,在综合性的《三国志·武帝纪》中记载的是:“孙权围合肥,张辽、李典击破之。”
为什么详细的记载就只有张辽了呢?只因为张辽是首先提出应该杀出城去的那个人,而出战过程中他又呼喊着自己的名字,后来又在逍遥津差点杀了孙权,导致东吴人最怕的就是他,所以这李典的风头就被张辽盖过了。
那么,为什么不是李典首先提出来要杀出城去的呢?这应该与李典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史书评价他“崇尚儒雅,不和诸将争功。他尊敬有才德的士大夫,恭顺谨慎惟恐失礼,军中称他为长者。”还因为此时张辽有“假节”的待遇,排名应该在李典之前,他不便于先表示什么,而在以他为主的事件中,他同样表现的十分有主见。
曹操攻打袁谭、袁尚,派李典和程昱等用船运送军粮。恰巧袁尚派魏郡太守高蕃领兵驻守在黄河边,断绝了水道,曹操告诫李典、程昱:“如果船不能通过,就改从陆路运输。”李典和众将商议说:“高蕃军缺少铠甲,只是凭着水险,有懈怠的意思,攻击他们定能够攻下来。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如果对国家有利,我们独作决断也可以,应当赶快进攻敌人。”程昱也同意他的意见。于是北渡黄河,攻打高蕃,打败了他,水道得以畅通。李典就是这样一个智勇兼备的将领。小说中大肆渲染的“火烧博望坡”之战,也是李典识破了敌军的意图并接应夏侯惇杀出的伏击圈。当然,实际上的设伏者是刘备不是诸葛亮。
李典原本不喜好军事,只因父亲被吕布部将所杀,而哥哥又早死,曹操这才将哥哥的部队交给了他。一个原本不喜好军事的人最终能成为一员名将,也可以算得上是难能可贵了吧!更难得是,合肥之战时,李典和张辽并不和睦,但他仍然能无私地支持张辽,和张辽一并出战。也难怪《三国志》作者要单独评价他说:“李典崇尚儒雅,为公不记私仇,品德真美啊!”这番评价,李典承受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