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乡情古村落民居官北村 |
分类: 长话照说 |
古韵新曲官北村
市文联组织部分青年书画家到官北村写生,李振波主席盛情相约,我也是早有此意,也就跟着去了。听说官北村很好地保留着一部分古老民居,房屋院落祠堂家庙公共设施以及水井街道,都是原汁原味,正是受此吸引,才会让我欣然前往。及至到了,一下车就被她那古朴典雅的气氛所笼罩,每个人都被她的魅力吸引着走进了古村的幽深之处。
建筑是一种凝固的文化,古老的民居就是一本书写过去村民生活的书,只要你认真去读,那段已经走远的生活情景就又会来到你的面前。就像嵌在外墙上的这三块拴马石,它告诉你的不仅仅是这户人家有骑高头大马的亲戚,它还昭示着房屋主人的一种心境,他家未来的日子也会富裕,骡马成群!还有豪华的门楼,它是不是也在展示着主人的气派?一如主屋檐角那飞升灵动展示给你的豪气四射,只要你从这儿走过,怎能不驻足仰望而心生遐想!
在古村落的最东边有一座碾子,路北有一眼水井,井上的辘轳在静静地看着匆匆走过的路人和注目而视的我们,这应该就是村里的“公产”啦!有两位女士上去推碾子,尽管她们没有推转,我却仿佛听到了那“吱吱呀呀”的古老声音。我们今天的人已经不用再推碾子了,但我们今天的日子不就是祖先一步一步推过来的吗?碾子是一个村团结的象征,不过,我们应该明白,我们的祖上不是走不出那个圈,他们只是在画一个同心圆。
古村落代表的是农耕时代的生活方式,三合院、四合院也会让有些人看成是封闭保守的象征,但官北村却给我们展示了另一类的发展之路。一个大家族从小一辈的弟子当中选取一个最聪慧的人读书考取功名,再选取几个聪明之人外出经商,多数人在家耕种土地,兼营手工业。读书考取功名为将来庇护家族,经商挣钱回来买地建屋,在家者守住祖业留下根。官北村的民居历史厚重,最早的有三百多年历史了,正是有了这样的发展思维,他们才能兴旺发达直到今天。我们到了一户人家,他们的祖辈有人早年到印度尼西亚经商,至今仍然健在,孩子们曾经几次出国探望,老人也几次回家来祭祖。
古村落里有特色的建筑以及物件很多,像各式各样的照壁、屋顶被称作“道士帽”的南屋、两边皆为胡同的祠堂,还有那石板路、风水池,以及那静静不语的碌碡、石磨和那迎送着你的上马石……可以说,官北村的每一处胡同都是一本书,每一处老屋都蕴藏着一个故事。一支笔画不全官庄之美,一篇短文写不尽官庄之物,我只能是发我之所思,赞我之所见而已。
官北村的重新显名是缘于“美丽乡村建设”活动,该村被确定为“示范村”!他们把未来的发展方向定位于“乡土风情展示,传统民宿居住”,使回乡的弟子和来此旅游的人“留住乡愁,保存记忆”,可说是开始了他们的再次创业之旅。
官北古村落只占官庄村的一角,但他给我的视觉冲击却是十分强烈。我不知道在我们告别贫穷搬进新居的时候他们是怎样保存下来的,却感觉留下来的这一处真正是弥足珍贵。和所有的文物古迹一样,我们如其下力气修复,不如下决心保护!我们一定会走向城镇化,但我们也会留住我们的根。留一处古村落,几栋老屋,给我们的后代,让他们不再苦苦地去寻觅,不再追问,我们的祖辈住在什么地方,他们是怎样生活的?把祖辈的生活保存在他们的记忆里。
去看看吧,官北村一定会抚平你的乡愁!
碾子、辘轳、碌碡、石磨
祠堂
院落、石墙
“道士帽”式小屋
各式照壁
上马石、拴马石
古迹、胡同、田园
(此文刊登在《今日平度》2017年8月30日第四版现河栏目、
博客首页,文史博客万象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