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就精兵
标签:
骨干断档练兵弥补效果好感悟杂谈 |
分类: 往事回眸 |
练就精兵
伴随着国家的改革,部队的体制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军官不再直接从士兵中选拔,改由院校培养。过去一些技术单位的义务兵,服役四、五年退伍回家算是比较短的,一般都会在部队里呆上六、七年,甚至八、九年。在刚开始实行这两项制度改革初期,四年以上的老兵几乎在一两年间全部退伍了,这样一来,原来算不上主要角色的三年兵就成了骨干。只不过也同时产生了一个问题,个别部门产生了技术骨干的断档。
我们是船艇部队,在地方上,从实习生熬到三副,再从三副熬到船长,少说也得十几年,可是部队不行,从当兵算起,十年当到船长,肯定是提拔较慢的,如果再晚一点,就到了该转业的年龄了。部队有个优良的传统,接受任务不能讲价钱,完成任务是军人自觉作出的保证。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技术力量不足还必须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尤其是我们,干的都是技术活,不能仅靠勇敢和拼命精神,也就是说,大胆不能不讲科学,放手不是不讲条件地放任自流。为了弥补这个问题,当时大队发出了大练兵的号召。
船艇主要有三大部门,海航、机电、枪帆。机电部门练兵主要是航行中故障的排除、停泊期间的检修、停航期间学习柴油机知识和机电理论。枪帆兵练的是跑枪炮位、撇缆绳、锚机作业、帆缆作业。如今是机动船,动力是柴油机,那种挂在桅杆上的帆已经只在运动中使用,我们的帆是帆布作业,缆就是缆绳。重点是绳索打结,最高的技术是叉接钢丝绳。
有句话叫做“大海航行靠舵手”,我们航海班看的是航标,盯得是罗盘,电影电视上转动的那个舵轮早就跑到后舱里“躲”起来了,我们只拨弄操纵杆,实际上就是一个电机开关,我们练什么?看航图,背航向,也就是航图作业。就是每一张航图上有多少浮标,岸标;有多少暗礁、明礁,在哪一个航标处转航向,航向的罗盘刻度是多少,距离某一个重要航标的距离是多少;什么地方是锚地,锚地的水底是沙质还是土质,锚地的水流情况,能避哪个方向的风等等。
这种事情干起来十分枯燥,就像那个站岗一样,看起来很轻松,可要是站在那儿一动不动,甚至连眼睛都不眨一下,怕是少有人能坚持四十五分钟。我们也一样,开始还有点儿兴趣,时间一长,相互听到的只有这个标那个标,剩下就是些干巴巴的数字。为了防止无休止重复引起的反感和枯燥无味引起的疲劳,中队决定让我们练一些跑起来的动作,就是跑后舵仓,跑火警控制室。
跑后舵仓就是假设电机舵杆操纵失灵,需要紧急跑到后舵仓转换成手动操纵的舵轮,这就是我们从影视作品中能看到的那种,一个圆圆的大轮子上边有好多把手。火警控制室在前甲板上,卸载期间由航海班值火警更,就是假设前甲板起火,需要以最快的速度打开控制室舱门,打开消防设施灭火。这两个地方距离驾驶室都不远,只不过从驾驶室到这两处地方相当于从三楼到一楼,并且有十来处拐弯,要想快速到达还真不是那么太容易,重点是下舷梯,最占用时间。我们想了一个办法,两手把牢后将两腿搭上,像小孩子打滑梯那样一滑到底,这样就节约了很多时间。后来熟练了,不用把腿搭上去,两手把着直接滑,不但又能节省三到四秒的时间,那感觉更像是飞落一般,很爽很潇洒。
其实,练这些动作用处不大,起码我在部队期间从来就没有用上,因为没有电舵失灵,也没有失火。但是通过这样的训练调节,航图作业不再是乏味的事,每个人的训练热情都是那么高涨。假如我跑后舵仓比你慢两秒,那我就要争取跑火警时比你快一秒,这两项都比你慢,我就要在航图作业方面超过你,谁也不会愿意在每一项上都成为倒数第一。就是在这样的竞争中,每个人的技术都得到了提高。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兵,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枪帆班撇缆绳每个人至少提高了五米。别小看了这五米,有了这五米,船靠码头就能用得上绞缆机,从此再也没有碰靠,前后绞缆机同时并用,船会轻轻地贴上码头。机电班正、副班长都能凭声音判断主机有没有故障,故障发生在什么地方。这在过去,有这个本事的只有老机电长一人,可是那个人已经转业了。现在好了,站在驾驶室里指挥航行的人,再也不用担心机舱里的事情了。由于保养精心,检修及时,船从来没有发生大故障,小故障航行中就能够排除,从来不用停机检修。有过航行经验的人都知道,船艇在航行中失去动力,就等于失去了对船艇的操纵,好似刹车失灵,能不能在航行中发现故障,及时采取措施排除故障是衡量船艇轮机人员水平的重要标准。
当然,外人看不到,收效最明显的却是我们航海班。换班进入驾驶室,只要能够看见一个浮标或者岸标,甚至是岸型岸貌就知道船到了哪里,不需要多长时间,只需一眼。不需要你做更多的介绍,我知道现在的船位、航向,知道这儿的水流对操纵的影响,尽管制度的要求每个人还必须继续交代。最明显的是夜航,看一眼浮标的灯光颜色和闪烁频率,就知道船应该在什么航向上航行。从此我们不再害怕夜航、雾行,因为航图就在我们脑子里。要知道,长江江面只有千多米宽,距离很短就要转向拐弯,且来往船只很多,雷达的作用非常有限,何况那时候多数船根本就没有雷达,包括我们的船。有了对航道情况的了然于胸,从此我船的事故大大减少,大事故一次也没有发生。后来我站上了指挥操作岗位,很是受益于这段时间的练兵。很多年以后到了地方,有一回我坐着游船游览长江,出了船舱来到船舷边上,仍然能够看一眼就知道到了什么地方。
通过那次大练兵我还悟到一个道理,在同一个人面前,效率取决于不同的装备和工具;在同一种装备和工具面前,效率取决于技能不同的人。从此我始终对自己有一个要求,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力求做得最好。当然,我们不能满足于现有的这一切,我们需要我们掌握和操作的东西能够是最先进的,但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不可能去干那些事情,就让我们把最好的“下一个”交给科研人员去做吧。作为一种武器、设备或者是工具的操作使用者,我们需要做好这一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