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热应该降温

标签:
公务员考录降温鼓励科学研究杂谈 |
分类: 时话照说 |
国考热应该降温
中央机关及其直属单位公务员录用考试,简称“国考”,今年又创了新高,有说法是在去年已经很高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5℅。计划招收2万余人,报名的不知有多少?仅通过资格审查的就有149万人,实际参加考试的有110多万人,考录比例是53:1,真可以以一句话来形容:“粥少僧多”!考虑到一些岗位报名不足,或者没有人报名,实际上这个比例还要高。个别岗位甚至出现了几百甚至几千人报考一个岗位的现象,真可谓是热度年年不减,今年热度更高。
在这百万报考者大军当中,难道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能够考上?这恐怕没有人敢做肯定回答。这种考录,要求自愿报名,但在报考者当中,是不是每个人都是自愿的?据报道,有的人已经是公务员了,只因为岗位是在基层,也来报名参加。有人统计,这部人甚至占了四分之一。还有的人甚至放弃高额年薪,也要向这个门里挤。当然,也有个别的是为了应付父母、解决夫妻两地分居问题或者心有不甘重复考试等等。但不管怎么说,即便是剩余的那部分应届毕业生,这个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
为什么会是这样?这当中有一个好的现象,大部分人认为国考相对来说比较公平。公平和正义是社会其中的两个基本支柱,能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下竞争,失败了也没有遗憾。不像是地方上的公务员考试,简称“公考”,笔试第一,面试倒数第一不算什么,面试笔试都第一,收到拘留证、体检不合格证的情况都有。事业单位考试,报名若干,考试减半,面试只剩下一人的现象算不上新鲜事儿,“量身定做”的现象也屡屡见诸媒体。国考有了这个公平,自然会让人们向往。尤其是在现在国情条件下,这种选人用人方式也是最好的了,也难怪大家都要来此一试身手。
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人已经是公务员、有的人宁愿放弃几倍十几倍公务员年薪的待遇也要来参加这样的考试呢?市场经济的特征是资源优化配置,这说明这方面资源更优质,否则,就不会有这么多的人要配置到这儿来。
比如说基层公务员,和机关公务员那是没法比,工作量大条件差非常辛苦不说,那工资待遇也相差甚多。尤其是那个提升机会,更是相去甚远,而职务的提升又会带来工资福利以及其他应享受待遇的更大差别。也难怪有那么多人要考了再考,“人往高处走”,有动力在支撑着他们。
最让人想不通的是放弃高薪来考试者。有报道说,有一对情侣开着500多万的宾利车前来参加考试,说是女友母亲有要求,考不上公务员,别想做她的女婿!据说这样的富二代并非个例,大多数的“富二代”们都不愿意接班,而是热衷于考公务员,理想当官,因为他们觉得有钱不如有权。有钱,可能是个瓷饭碗,有可能值几千万甚至几亿,也说不定打碎了什么也没有了。公务员不同,那是金饭碗。
社会的发展进步,当然少不了公务管理人员,他们的智慧、决策、日常管理也是劳动。一地能有一支勤政廉政的行政管理队伍,创造一个好的社会环境,推动当地的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的确不失为一地之福。但社会进步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生产力,最重要的是科学技术。资源优化配置,优秀人才首先应该向科学技术研究领域、企业管理领域汇集,这才是社会快速、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而作为管理者,应该顺应这个规律,引导年轻人向科学技术和经济领域发展而不是其他。可以说,现在的“国考”过热并不完全是一种好现象。
为什么有钱不如有权?这一方面说明民办企业的生存环境状况有问题,行政权力对企业的管理有很多掣肘,当权者有条件对企业制约。另一方面,权力仍然能够进入经济领域,让竞争不能在一个公平环境下进行。就像最近那个网络“名人”雷政富,他任职的地方,工程都由他的弟弟承包,其他人根本想都不要想。如果任其这种状况发展下去,那些靠奋斗创业积累了一定财富的人,想想自己曾经受到过的刁难和打压,难道不会想到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公共领域来实现权力,反过来保护自己吗?这一部分人的子女,想想父辈的辛酸和公权力人员的趾高气扬,他们能抵挡住这样的诱惑吗?
所以说,“国考”的这种过热,该降一降温了。这反映的是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引导青年人建立什么样的理想。仅仅从考录本身来说,又要浪费多少公共资源!作为行政主管部门,应该采取多种措施,让这个温度降下来。比如说提高基层公务员的待遇,已经是公务员的再参加考试要设定某种条件等。当然,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给企业松绑,给科学技术研究以鼓励和重奖。让从事经济工作的人懂得法律法规,看到的是政策的引导和鼓励,而不是动辄就是官员的检查问责和饭桌上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