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县级评选方言

标签:
文化遗产方言独特性不可替代忽悠杂谈 |
分类: 闲话照说 |
闲话县级评选方言
当下,各地都在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一件功在当今利在后世的大好事,将老祖宗留下的宝贵东西整理起来传承下去,应该为之鼓掌叫好。但事情总有个度,过犹不及,一个县级区域评选方言,其意义究竟有多大?实在是让人难以言表。
什么是方言?词典的解释是:一种语言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话。一共只有两条,不难理解也不难记住。
这就让人怀疑,一个县的区域能有多少方言?跟标准语有区别但是不跟邻县有区别能不能称得上是这个县的方言?如果三个县、五个县甚至一个省都说的一样,这还能叫“××县”方言吗?即便是这个县正好处于语系衔接带上,县城的大街以南说南腔,大街以北说北调,那这个腔和调也不是一个县的方言,而是两种不同的方言。中国区域广大,就有那么一块地方,四周高山接天,只有一条溪水与外界连通,那里至今“不知有汉”,更难知有魏晋,或者说出来的话句句都是方言。但我这里指的不是“桃花源”那个“县”,所以他们评出来的那个方言周边县甚至全省都在说。
还有那个“十大方言”,这就更让人搞不懂了,方言还有“大方言”和“小方言”吗?是“十条最具特色的方言”还是“十条用得最多的方言”?该不是这个“大”字就是方言吧!若真如此,倒也稀罕!
一个民族的语言发展方向是相互融合,最终走向统一,这在官方是确立一个标准规范,通过宣传、引导、示范、教育、行政方式甚至强制手段来实现;在区域之间是通过文学作品、旅游推介、人文交流等相互学习、相互理解达到相互融合,从而进入新的标准规范。如果是反向而行,仅仅是为了搞噱头,不仅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人群之间的交流,也不符合语言文化的发展方向。这就要求,需要保留的方言必须具有两个特征之一,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举两个例子。
山东方言中有“老嬷嬷儿”这个词,意思是月亮。山东属于北方语系,北方语系中却只有山东这样说,所以称之为山东方言。他符合方言的两个标准:“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这就是独特性。但却不能称之为某县方言,因为山东很多地区都这样说,作为一个县的方言来说,它不符合独特性这个标准。
再如“忽悠”这个词。老版《辞源》、《辞海》都没有,较早的《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方言,晃动。”从赵本山的小品《卖拐》以后,这个词有了新的含义,这个具有新含义的“忽悠”,用普通话的任何一个词都替代不了。比如说“哄骗”、“蒙人”、“用夸大其辞的方式让人上当”,都不能完全解释清楚。剧中高秀敏扮演的那个人物有句台词:“老伴儿,一会儿工夫你就把他忽悠瘸了!”这当中的忽悠就有“暗示、引导”的意思。再如续集中范伟所称的“大忽悠”,显然不是“大骗子”的意思。如果把这些话都表达出来,又失去了这个词的精彩。这个词从辞典不收录到进入词典成为标准语再到现在人人懂人人会用,就是因为他的不可替代性。上面那个例子里的“老嬷嬷儿”,现在的年轻人都不这么说了,也正是因为它的可替代性。
说到此该打住了,一个县很少有自己的方言,呼呼隆隆去搞什么“十大方言”,引不起多少人的兴趣,也忽悠不了年轻人,有那个闲工夫不如干点儿正经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