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卧冰求鲤与羞鱼的误读

(2011-12-14 10:59:00)
标签:

平度

袖鱼

羞鱼

卧冰求鲤

珍馐

分类: 疑言析语

卧冰求鲤与羞鱼的误读

 

平度市有个羞鱼,分为东西两村,关于这个村名的由来,有新老两则民间故事。

老故事:很早的时候,在淄阳河边上的村子里有户人家,大儿媳妇在宴客做饭菜时偷出一条鱼放在衣袖里,小儿媳妇怕担责,告诉了婆婆。婆婆让儿媳妇把鱼拿了出来。公爹问她要把鱼拿到哪里?她说要拿回娘家,她的亲娘眼看不行了,临死前就想吃一回鱼,因为家里穷,买不起鱼。公爹认为这是尽孝,是做儿女的本分,不但没有责罚她,还另外给了一些食物带上,让她赶紧回家探母,怕晚了亲家母吃不上鱼。村里人感念这个媳妇的孝道,因鱼是放在袖子里,所以起了个村名叫“袖鱼”,谐音演变成“羞鱼”。

民间故事都是编的,如今另有一则。

冬至这天,有一户从南方迁来的王姓人家,母亲想吃鱼,他们老家有吃冬至鱼的习惯。儿子王祥孝顺,当然要满足母亲的要求,但是,河里结了冰,怎么能捕捞到鱼呢?一个白胡子老头告诉他,心诚则灵。于是,他想起了古人有“卧冰求鲤”的故事,仿照这个古人,也来了一个卧冰求鲤。结果如愿,冰开了,一条鲤鱼跃出水来,正好蹦到他袖子里。后边的说法相同。

两则故事比较,前一个误读少一些,主要是那个“袖”字。一条鱼放在袖子里,怎样炒菜做饭?不用说,为了那个谐音,故事里的主人公只好别扭一点儿吧!反正民间故事讲究的是情节,至于细节,再论吧。还有就是那个谐音。用一个谐音字代替另一个字,无非有这么几种情况:原来的字笔画多,书写麻烦;不常用,不识这个字的人多;不实,过于抽象空洞;不雅。这样看来,这个“羞”字改得根本就是多此一举。一定要改也行,为什么不是“秀”字?如果谐音为“秀鱼”不是更好吗?当然,由于整个故事立意好(讲孝道),情节合理,这种一个字的牵强也就被人们忽略了。

后一个故事也同样存在这个谐音字的问题,但这种牵强更甚。那条鲤鱼跃出水面,正好掉进衣袖,变戏法呐?!还有,王祥是卧在冰上的,不管是脱下衣服还是只解开衣服,那衣袖怎么就能够张开?作秀呐!鲤鱼跳进衣袖这种细节,他人又是怎么知道的?广告呐!

 “卧冰求鲤”是二十四孝之一,这个故事显然是原样移植过来附会图解这个村名的。这本无可厚非,有点儿“照影儿”总比完全新编好,但新编老故事要合乎逻辑,不能张冠李戴,否则只能成为人家的笑话。该故事见于《搜神记》、《初学记》、《孝子传》、《晋书·王祥传》等书,流传甚广。王祥是晋人,故事里说“古人有‘卧冰求鲤’的故事”,不知更早的故事出自哪里?王祥是琅琊人,琅琊郡从来没有管辖过平度,不知是否要说,这个王祥不是二十四孝中的那个王祥。既然不是一个人,为什么不叫王甲、王乙?人家《搜神记》里紧挨着王祥写了一个同样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叫王延。还有那个“白胡子老头”,总让人感觉像是算命先生,让他人“心诚”的“灵验”,往往伴随着让人支付的行为。真正的心诚,应该是在抽象的行为之中。

说了这些,我们对羞鱼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解读,那就是:这儿有最美味的鱼,珍馐之鱼,简言羞鱼。“馐”的本字就是“羞”,是美味的食物。鱼在古代是珍馐,官员有“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慨叹,民间有“无鱼不成席”的说法,可见鱼在人们心中之重。不同品种的鱼,味道不一样,同一种鱼,来自不同水域,味道差别也很大,就像鲤鱼,黄河大鲤鱼就特别有名。羞鱼村靠近河边,这条河里有味道特别鲜美的鱼,这个村子因此而称之为“羞鱼”,难道不是这样吗?

这种干吧枯燥的解释不容易和人说清楚,为了方便解说,让人容易记住,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村子,提高知名度,民间文人往往会编一个故事,上面第一个故事大概就是这种动因下的产物。但这条鱼不必要放在袖子里,放在一个更容易藏鱼的地方更好。因为村子里出了这样一个“至诚至孝”好儿女,确实是值得人们效法的。“百善孝为先”,一切孝行善举都是应该大力宣扬的,用一个村名来纪念她,让后人学习他,不忘孝道,是完全应该的。但当事人用这种方法尽孝,在她来说是羞于启齿、感到害羞的一件事。所以,珍馐之鱼也是害羞之鱼,后人如果能够在尽大孝时再注重一点儿小节,那就是尽善尽美。

不过,这一切都有种过于想象和编造的痕迹,总让人感觉虚而不是实。那么,真正的“实”是什么?那就是,羞鱼是一个姓,他的本来写法是“修鱼”。这个姓和赵姓以及秦始皇还有些渊源,至今我们平度还有“修”这个姓。至于为什么把“修”写成是“羞”,除了本文上面的解释,还可以进一步再做新的考证。

卧冰求鲤与羞鱼的误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冬至坐等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