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冰求鲤与羞鱼的误读

标签:
平度袖鱼羞鱼卧冰求鲤珍馐 |
分类: 疑言析语 |
卧冰求鲤与羞鱼的误读
平度市有个羞鱼,分为东西两村,关于这个村名的由来,有新老两则民间故事。
老故事:很早的时候,在淄阳河边上的村子里有户人家,大儿媳妇在宴客做饭菜时偷出一条鱼放在衣袖里,小儿媳妇怕担责,告诉了婆婆。婆婆让儿媳妇把鱼拿了出来。公爹问她要把鱼拿到哪里?她说要拿回娘家,她的亲娘眼看不行了,临死前就想吃一回鱼,因为家里穷,买不起鱼。公爹认为这是尽孝,是做儿女的本分,不但没有责罚她,还另外给了一些食物带上,让她赶紧回家探母,怕晚了亲家母吃不上鱼。村里人感念这个媳妇的孝道,因鱼是放在袖子里,所以起了个村名叫“袖鱼”,谐音演变成“羞鱼”。
民间故事都是编的,如今另有一则。
冬至这天,有一户从南方迁来的王姓人家,母亲想吃鱼,他们老家有吃冬至鱼的习惯。儿子王祥孝顺,当然要满足母亲的要求,但是,河里结了冰,怎么能捕捞到鱼呢?一个白胡子老头告诉他,心诚则灵。于是,他想起了古人有“卧冰求鲤”的故事,仿照这个古人,也来了一个卧冰求鲤。结果如愿,冰开了,一条鲤鱼跃出水来,正好蹦到他袖子里。后边的说法相同。
两则故事比较,前一个误读少一些,主要是那个“袖”字。一条鱼放在袖子里,怎样炒菜做饭?不用说,为了那个谐音,故事里的主人公只好别扭一点儿吧!反正民间故事讲究的是情节,至于细节,再论吧。还有就是那个谐音。用一个谐音字代替另一个字,无非有这么几种情况:原来的字笔画多,书写麻烦;不常用,不识这个字的人多;不实,过于抽象空洞;不雅。这样看来,这个“羞”字改得根本就是多此一举。一定要改也行,为什么不是“秀”字?如果谐音为“秀鱼”不是更好吗?当然,由于整个故事立意好(讲孝道),情节合理,这种一个字的牵强也就被人们忽略了。
后一个故事也同样存在这个谐音字的问题,但这种牵强更甚。那条鲤鱼跃出水面,正好掉进衣袖,变戏法呐?!还有,王祥是卧在冰上的,不管是脱下衣服还是只解开衣服,那衣袖怎么就能够张开?作秀呐!鲤鱼跳进衣袖这种细节,他人又是怎么知道的?广告呐!
说了这些,我们对羞鱼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解读,那就是:这儿有最美味的鱼,珍馐之鱼,简言羞鱼。“馐”的本字就是“羞”,是美味的食物。鱼在古代是珍馐,官员有“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慨叹,民间有“无鱼不成席”的说法,可见鱼在人们心中之重。不同品种的鱼,味道不一样,同一种鱼,来自不同水域,味道差别也很大,就像鲤鱼,黄河大鲤鱼就特别有名。羞鱼村靠近河边,这条河里有味道特别鲜美的鱼,这个村子因此而称之为“羞鱼”,难道不是这样吗?
这种干吧枯燥的解释不容易和人说清楚,为了方便解说,让人容易记住,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村子,提高知名度,民间文人往往会编一个故事,上面第一个故事大概就是这种动因下的产物。但这条鱼不必要放在袖子里,放在一个更容易藏鱼的地方更好。因为村子里出了这样一个“至诚至孝”好儿女,确实是值得人们效法的。“百善孝为先”,一切孝行善举都是应该大力宣扬的,用一个村名来纪念她,让后人学习他,不忘孝道,是完全应该的。但当事人用这种方法尽孝,在她来说是羞于启齿、感到害羞的一件事。所以,珍馐之鱼也是害羞之鱼,后人如果能够在尽大孝时再注重一点儿小节,那就是尽善尽美。
不过,这一切都有种过于想象和编造的痕迹,总让人感觉虚而不是实。那么,真正的“实”是什么?那就是,羞鱼是一个姓,他的本来写法是“修鱼”。这个姓和赵姓以及秦始皇还有些渊源,至今我们平度还有“修”这个姓。至于为什么把“修”写成是“羞”,除了本文上面的解释,还可以进一步再做新的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