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王的儿到底怎么了
(2011-05-15 09:19:57)
标签:
杂谈 |
分类: 闲话照说 |
康王的儿到底怎么了
平度有一句歇后语,叫做“康王的儿——咬牙种”。说父亲让他向东他向西,让他打狗他打鸡,从来就没有听过一句话。康王刘寄临死,嘱咐儿子把他埋在山顶上,他以为自己摸透了这个儿子,这样说儿子就会把他埋在山底下。儿子一辈子没有听过父亲一句话,这回好像良心发现似的,还真把父亲埋在了山顶上。后边的故事就是:康与糠谐音,康王就是“糠” 王,糠在山顶上,风一刮全没了,因而后代逐渐败落,直至国除人散,一个繁华富庶的胶东国,终因这个“咬牙种”而消亡。
其实,这则故事是经不起推敲的。古代帝王一般是第一年登基即位,第二年就开始修坟墓,为自己建造一个“阴宅”,因此,康王的坟只能是自己选地方,不可能是临死了才让儿子造坟墓。既然坟墓造好了,就没有了父亲意思是山底,儿子按照字面的说法理解是山顶一说了。这是其一。康王的康,是刘寄死后的事儿,活着的时候只是胶东王,他不可能知道死后朝廷会给一个“康”的谥号。这是其二。其三,康王这个不听话的儿子应该是次子刘庆,封建社会王位的继承传统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刘寄死了,一切丧仪有大儿子主持,还轮不到这个小儿子。那么,这个“咬牙种”会不会是大儿子呢?应该不会。民国《平度县志》记载:“……长子贤,母无宠;少子庆,母爱幸,寄常欲立之,为非次,因有过,遂无所言。”刘寄的王后没有儿子,因为刘庆的母亲得宠,他想立的是这个小儿子,只是因为这个小儿子不符合继承次序,还有过错,才没有立他作为王储。
会有另外一种情况,某个王受封了没有前去就国,一直住在京城里或皇帝身边,没有建造坟墓,突然死了又被命令葬到封地。这种事情会不会在康王身上发生呢?肯定不会。刘寄受封不久就来到封地,死前又受到淮南之乱的牵连,虽然史书说他是病死的,但死后朝廷还没有对他有个明确的说法,就很快下葬了,坟墓肯定是早就修好了,不可能是儿子给他修造的坟墓。或许有人要说,既然是草草下葬,会不会儿子继位以后为他重修陵墓,另行葬仪呢?肯定也不会。帝王死后,陵墓的地宫继续扩建,地上的建筑不断增多,这种情况有,但不管增加了多少,陵墓的原址是不会动的。他的这个小儿子受封的是六安王,继承胶东王位的是长子刘贤,这与“咬牙种”已经没有任何关系,更何况无论是史书还是民间都没有只言片语说到重修坟墓和另行葬仪的事情。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我曾经问过许多人,这个“咬牙种”有哪些 “让他向东他向西,让他打狗他打鸡”的“咬牙”事例?结果没人能说得出。难道是一盆脏水无缘无故的泼到康王的儿子身上了吗?其实,能够流传的民间俗语都不是空穴来风,原因还是应该从这个“康”字上找。那就是,胶东国的统治者们失去了民心。淮南之乱平定后,汉朝廷对王国的限制更加严格,王国在政治上彻底失去了作为。汉武帝长期在北方用兵,文、景两朝充盈的国库已经用空了,老百姓身上承受的负担已经重的不能再重了,但还是入不敷出。怎么办?国家的事儿总不能说不干就不干了吧!好,那就请王国们奉献一点吧!王们政治上不再有所作为,生活上的奢华却没有削减。这就造成了王国的租赋没有减少,朝廷的徭役又有增加,老百姓每况日下的日子是可想而知的,王府还在康泰着,老百姓可只有吃糠咽菜了。逐渐地,人们的生活苦不堪言,“糠”字这篇文章自然也就作出了。老百姓的不满是不能直接表达的,但这并不是说不表达,胶东国的衰落要有人承担责任,宣泄要有个对象,康王这个“咬牙种”的儿子正好可以成为文章的主角而供人们发泄心中的愤懑。
秦王朝安放了封建帝国的基石,汉王朝继承下来建立了一座大厦,因此,我们的民族称为汉族,文字成为汉字,语言就是汉语。汉代的制度、思想体系、道德标准为整个封建社会所继承和认可。汉朝廷以孝治天下,“举孝廉”是选拔官员的一条重要途径,给皇帝的谥号前面都要冠一个“孝”字,如:“孝惠帝”、“孝文帝”、“孝武帝”等等。封建社会衡量人有两个基本准则,忠、孝,尤其是这个“孝”,不但被统治者所极力倡导,更是被老百姓当做衡量人的首要标准,“咬牙种”就是不孝,不孝的人不会是一个好人。有一句话叫做“大义灭亲”,“灭亲”都可以成为“大义”,而不忠不孝则在十恶不赦之列。好了,西汉帝国没落了,王国腐朽了,穷困潦倒的胶东国民的怨恨,都让这个不孝之子承担去吧,谁让他是一个“咬牙种”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