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路不是你家客厅”
(2025-10-30 15:39:55)
标签:
时评文化 |
驳“路不是你家客厅”
每每出现交通事故我们会不加思索地说:“路不是你家客厅”,早几年自己也这么评论,后来有了改变,再后来有了更多的思考。
每天早上蹬车(极少骑电动车、更不开车)四十多分钟到办公室,要经过十多个路口,眼见“闯红灯”的成了常态,亦成了都市的“一道风景线”,不仅仅是各种非机动车辆,还有大爷大妈毫无顾忌潇洒着背着手走路(不都是在斑马线上)闯红灯。也不仅仅如此,逆行在非机动车道上的各种车辆与行人仍然敢我行我素。结论:在我们的都市发生交通事故是“正常”的。而我们的都市治理方,居然把戴否头盔当做“头等大事”,完全是“治标不治本”,根本问题是不遵守交通秩序。
近两年我个人多次打电话给市府热线,提出先从环卫工、保安、学生等三方下手。并写过多次整治交通乱象不一定就是一个罚款,而是上或单位、或社区名单,对于公务人员违反交规要行政警告,结果均石沉大海,造成当今各种“花式”违章愈演愈烈,大、小交通事故层出不穷,严重扰乱了公共秩序,至使人们出行的安全感下降。更有意思的是,在早对相当多的绿灯行的各种非机动车辆驾驶者总是左顾右盼不慎理解,后来琢磨出来了是因为他(她)们经常闯红灯,怕有闯红灯者撞到他(她)们。
“家有家规”,路有路法,闯红灯者的家中客厅一定会有“规矩”,如他或她不可能踩着茶几坐到沙发上,那么,为什么一出门到公共场所还是以“自我为中心”呢?说到底是我们的基因造成的,农村的赶集点是在土路的两旁,或者是围成一个天然的“大土圈”(一般是麦场),赶集的人们可以肆无忌惮、随意自由穿行,哪有什么红绿灯,哪有什么“路权规法”,人们得到满足就是了,这个基因延续了千年,已经根深蒂固地植根于我们的骨髓里,改变何其难。故而从根本上讲不是什么“路不是你家客厅”的表象问题,而是意识之根的问题。
很难治理吗?我不以为然,只要对症下药,对违章者他(她)们怕什么我们就给他(她)们什么(不是罚款),就不愁问题解决不了。
2025年10月30日15点37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