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愿意上学”说开去
(2023-01-27 09:26:26)
标签:
文化 |
从“不愿意上学”说开去
孙子上一年级了,一次无意间问他愿意上学吗?他未加思索地“不愿意(上学)”,一惊,问他为什么,“没有那么多为什么”。昨天初五,有年俗的要吃饺子,我们一家子出外到精致的餐馆吃饺子,席间我说初二见到从北京过来的已上三年级的外甥女,也无意间问她愿意上学吗?得到的仍然是“不愿意(上学)”,又一惊,难道不愿意上学是现在孩子们普遍存在的想法吗?
还没有说个人的评论,儿媳反映奇快地联想说:“是,谁又愿意上班呢?”又接着说:你愿意上班吗?我一时语塞,未做回答,陷入了沉思……。
自己小的时候,正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段,自己特愿意上学,盼着早开学,盼着不放假,为什么同今天的孩子有如此大的差别呢?
至于工作,自己曾经工作了35年,毫不夸张地说35年如一日,每天两个“7”,即早上7点前到办公室,晚上7点后离开办公室(冬季早下班些),中午有休息两小时左右,故每天工作在10小时左右,常常两头不见太阳。当然,自己如此一贯,没成富豪、没成大款、亦没成名人,此是另一个话题。其实,在儿媳发出“谁愿意工作呢?”的当时,心里就有了答案,只是在“破五吃饺子”的散淡之时,不想更深的谈论这个话题而已。自己首先想到的是:责任。我并不以为工作首先是为了生计(尽管自己到退休了仍算不上小富即安)。责任,也并不是特指某一项具体的就要早、或晚的“岗位”工作,而是泛泛的人的责任,我个人以为,活着的人都是有责任的,不光是工作着的时候,还有家庭、社会,就人属于“群居体”而言,置于其中的每个人都有一份责任,而且这份“责任”,同财富,同岗位升迁,同一鸣天下没有直接的关系,只是作为一个人所必须要做的。责任,看似有些深奥,实际就在我们身边天天发生着,只是“只缘身在此山中”,“见山不是山”而已。
责任,不会受到任何的“制约”,比如规定的上下班时间,比如岗位薪水的高低,比如荣光与沮丧。它是源自内心的“聚力”,所不同的是,由于社会舞台的眼花缭乱,我们不太愿意正视:责任,这个始终贯穿于鲜活的一个人的始终的话题。那么,我们到底为什么“不愿意”呢?
2023年1月27日9时11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