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彼得原理和蛤蟆理论

(2012-04-26 21:25:26)
标签:

杂谈

    网友“-老刀-”对我昨天的博客评论如下:真正“求为”之人,只会心无旁骛,不会心猿意马;只会坚持前行,不会左顾右盼;只会心怀天下,不会计较得失;只会忍辱负重,不会牢骚满腹。建议学习一下管理学中的“彼得原理”——“人总是被提拔到不能胜任的位置上”。并非要和网友PK,只不过恰好借此评论,就一些问题多说几句自己的观点:

    首先,为何求为之人一定要求更高的位?个人思忖原因有二:第一,是因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局部最优未必整体最优,因此在局部的“为”对于整体来说,未必是正确的行动。对于能力强,而且希望有所作为的人来说,应该谋求在更高的位置,以更广阔的视野,做更重要的事情。第二,在复杂组织里,领导级别越高,掌握的资源越多,但是被掣肘的情况也就越严重,因此要想做事,不仅要将资源投在事情本身,也要将资源用于交换,以减少阻力、推进工作。不仅国企工作的求为之人会有类似经历和体会,在外企、私企里,很多事情也必须依靠高层的决心和推动,才能最终执行,才能最终成事。

    其次,“彼得原理”的核心结论是人总是被提拔到不能胜任的位置上,其理由是:如果一个人在现有的位置上很成功,就会被提拔,一直提拔到他的能力不胜任为止。但是彼得原理有一个前提,就是上升通道永远处于打开状态,只要你努力、合格,就能持续上升;而这个前提在国内往往不具备。中国的实际情况是:优秀的人太多了,上升通道有限,所以我们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几个同样有能力、优秀的人,都具备上升的条件,把谁提上去?关于如何面对这类问题,推荐看看《突破停滞》这本书。

    第三,08年曾经写过一篇博文,谈及《蛤蟆理论》,是说在一个池塘里,当其他蛤蟆都不叫的时候,第一个叫出声的蛤蟆就会特别吸引人们的注意;当别的蛤蟆也开始叫,要想与众不同的蛤蟆就得又叫又跳;如果蛤蟆们都在又叫又跳,怎样才能脱颖而出呢?这时蛤蟆就要玩花样,学会“翻筋斗”什么的,这就是创新。相对于总部来说,地方公司要想让领导关注,就必须练就一身“凸显自身价值”的本事,否则全国31个省、将近400个地市,靠什么才能入得领导法眼?相对于兢兢业业、埋头苦干的老黄牛型来说,创新绝对是成长的捷径。通过创新提拔起来的干部,未必能力全面、水平超群,而在于他的包装能力突出,这也是一招鲜、吃遍天。

    还要补充两个观点:其一,我并非想标榜自己是求位不成的求为者,因为在自己的企业中,我一直扮演感恩者的角色。其二,无论是求为还是求位,都是积极进取的,总好过那些吃泡饭混天黑,浪费企业资源而碌碌无为者。即使是求位的人,也必须有作为的能力和业绩,这是这个时代的进步表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