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经营分析系统?
作为中国移动经营分析系统的创始者,我问出了这样的问题,不是因为失忆,而是觉得在这个时候需要对经营分析系统进行再认识。
中国移动的经营分析系统是2003年开始建设的,关于经营分析系统的前生今世,我在之前的《对于当前经营分析系统的理解》系列中写过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一下去年7月份写的那五篇。有趣的是,当我刚才寻找以前文章的链接时才注意到,每篇文章都有上百的阅读量,但却鲜有评论者,毕竟业务支撑是电信和IT行业中的小专业,所以比起炒得热火朝天的漫游费,受关注的程度差远了。
扯远了,再扯回来。对于经营分析系统,有两种理解。其一,是满足经营分析需求的系统;其二,是中国移动的数据仓库系统。
2003年的时候,竞争还处在粗放阶段,市场竞争激烈程度比现在差远了,因此对于经营分析的需求并不丰富。这个时候建“经营分析系统”,规划驱动的成分更多些,借助业务部门呼吁的“经营分析需求”,建的其实是数据仓库,为今后的竞争储备系统、数据和人才,同时摸索经营分析的发展方向。因此2003年的时候建的经营分析系统是按照第二种理解做的。
国外的经营分析是BI(商业智能)系统的一类,属于第一种理解方式的产物——面向具体的商业智能应用,通过IT技术和手段,实现对于某种经营分析功能和能力,满足运营商在这方面的需求。如同其他的IT系统发展规律,BI系统最初是满足具体需求的小系统,一个系统完成一个或一组特定的功能,所以经营分析系统定位在实现经营分析需求(就是第一种理解)时,那么它更类似于一个外挂系统,以实现特定需求为目的。这样的外挂系统效率高,但是当多了的时候,维护、边界、整合等问题就出来了,因此要进行IT整合,将系统按照专业化的方式进行分类,形成了操作型系统和分析型系统。
对于中国移动来说,目前的操作型系统主要有已建成的BOSS和即将建设的CRM;而数据仓库加各种分析应用则属于分析型系统。为什么当时建经营分析系统的时候选择了第二种理解,我之前的博客说得很清楚:一是应该建设数据仓库系统,而按照运营商的工程建设模式,必须有业务驱动才能建系统,所以借用了经营分析的名义来建数据仓库;二是当时业务部门对经营分析的需求还比较初级,如果只是将业务部门的零散需求作为系统建设驱动,是难以形成完整的IT支撑系统的。
但是现在不同了,业务部门对于经营分析的需求逐步被培养和激发了出来,面向分析的需求越来越多,经营分析、商业智能的需求逐渐成熟,这时候,分歧就出现在了BOSS和经营分析系统,或者说分析型系统与操作型系统的边界上。换句话讲,如果经营分析系统的定位是数据仓库系统,那么它和BOSS等操作型系统的关系是非常清晰的,一个是OLAP,一个是OLTP,系统各自发挥自己的技术特点,形成完整的业务支撑能力。但是,如果经营分析系统的定位是满足经营分析的需求,那么它和BOSS的关系就说不清了,因为如果将经营分析的需求进行分解,我们就会发现,其中一些功能在BOSS上开发更合理,成本更低,效果更好。
说来说去,恐怕又有不少人看晕了,不过我倒是希望一些厂商看明白,不要自己和自己打架。经营分析系统和BOSS、CRM等系统是平行的、共存的、互补的业务支撑系统,他们组合在一起之后,去支持经营分析、业务开发、CRM的需求,CRM和经营分析一样,既可以是系统的名字,又可以是需求的类别,但是满足经营分析需求的系统不是只靠经营分析系统,满足CRM需求的系统也不是只有CRM,就如同漫游费和漫游发生的费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做规划的人自己要想清楚,千万别把人往沟里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