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特奇短平快地实施全国移动电话漫游计费结算中心一期工程的时候,德康公司也没有闲着,在省里逐个实施联机计费采集;后来思特奇也加入了战团。那个时候联机采集的主要对象还是摩托罗拉和爱立信的模拟移动交换机,到后来GSM建网,对GSM采集的任务也逐渐落在这两家公司身上。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省签了类似的合同,总之不少,而这项技术也逐渐成了移动电话计费厂商的基础能力。
在《时光倒流》里描述过,由于移动电话业务的迅猛发展,漫游计费结算需要向实时的方向发展。要做到实时,除了要交换机和计费实现联机采集之外,全国计费结算中心一期工程采用的传输方式是拨号MODEM,是达不到实时的要求的。因此,在一期的基础之上,继续由思特奇公司进行二期工程的建设,二期改造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数据专线实时传递漫游话单,当然话单和文件格式也进行了相应调整,这方面的调整充分体现出漫游结算的运营管理经验,直至现在,虽然话单格式进行了升级,但是文件传输的基本机制和文件编码规则一直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十年的时间验证了当时的漫游话单管理模式是正确的,而这些需求除了客户自己提出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开发商帮助完善的。
95-96年的联机计费改造给德康和思特奇带来了发展的契机,但是由于这两家公司规模有限,因此无法对全国31个省均提供良好的技术服务,而当时这两家公司的管理还处于相对初级的模式,对人才的保留缺乏经验和手段,致使技术和人才逐步分散到其他集成商;而这时候又出现了一家计费厂商——太极得捷。太极德捷是太极公司(当年的电子部六所,即华北计算机研究所,娄部长就曾是该公司的老大)与台湾的捷康公司成立的合资公司,而太极得捷的计费软件出身自台湾,由于这个版本与德康并不同根,因此对国内移动电话计费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1998年是全国省级计费系统集中化改造的年份,出于种种考虑,总部采取对厂商进行入围认证的方式圈定有资格实施省级计费系统建设的集成商,这后来成为了这个圈子的一种模式。当年入围的计费厂商共有13家,我记得的有杭州德康、北京思特奇、北京太极得捷、北京亚信、广州邦讯、南京联创、北京中联、北京中讯、福建新大陆、湖南创智、北京新宇、联想、山东浪潮、深圳现代。一数,为什么是14个?因为当时中联和中讯算是联合投标,算一个,但在后来打单的时候,他们也曾经单独出现过,可是谁也没有真正打赢过一单。
尘埃落定,31个省的计费系统合同签订后,有的入围厂商没有拿到一个省的合同,有的省由于“特殊情况”没有从入围厂商里选择合作伙伴,巧合的是,计费厂商最终的数量是15家,中联、中讯、创智出局,而广东立信、湖南创发、北京时力、天津星亚则成为了计费元年的创始会员之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