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在听交通台,又听到了一则新闻:“8月起北京民警在接报警、接待群众时若使用群众反感用语,一旦查实将受党政纪处分。”闻此信息,又是一片欢呼之声。可我心里想的是:“能执行和落实么?”
自打“和谐社会”的提法出来后,很多民生问题得到了关注和逐步解决,这真是大好事。可是,这当中也不乏一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承诺,听起来很美好,但最后的结果,事情的发展没有象大家想象得那么完美。印象中最深的两件事是铁道部门的两个承诺。
第一个是春节期间火车票价不再涨价。此言一出,舆论一片欢呼,觉得铁道部在为人民办大好事,是积极响应“和谐社会”的举措,等等。可真到了春节,大家发现好像不全是那么回事。官方的铁路票价没有涨,但老百姓即使连夜排队也买不到,所以还只能花高价从票贩子买票。我的同事给她家的保姆买火车票,结果给票贩子交的“订票费”比火车票还贵,又有多少人因为买不到票而耽误了行程。
第二个是头文字“D”的动车组,火车提速了,将科技的进步应用于市场,让消费者得到实惠,也是好事,况且还是和“创新”挂钩的,当然又是一片赞扬之声。可是动车组推出没几天,晚点的问题,买票难的问题,服务质量的问题,等等,都暴露了出来。好心的交通部门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做出与实施结果不符的承诺,最后还是办了坏事。和谐社会不是说便宜就好,老百姓在交通的体验包括便利、舒适、优惠等多方面,不能因为只突出某一方面就忽视了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其实这才是改革和演进中最困难的,不是说某个地方改进就ok了,而是要全方位评估和考量,整体规划,最终确定一条切实可行的改革路线。
在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一票难求的情况下,铁道部这一举动有些违背市场经济的规律了,这方面的分析,稍有经济常识的人就能理解,政府部门不懂?我不信,而这其中的奥妙,我不知道,也不好瞎猜。只是记得北大的老师们曾经说过:我们不是说政府管得不好,我们只是说除了政府,市场也能自己管理,如果不试试,怎么证明政府管得比市场更好呢?
所以说承诺不是随便做出来的,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承诺最终可能成为笑柄,也可能被抛在一边导致承诺者缺乏威信和诚信。没有一个管理者想做坏事,都希望能做好些,就连当年的慈禧也是希望国富民强,屹立于世界的。但是目的好并不等同于方式方法正确。就象北京的交通,某个路口堵车,把这个路口拓宽,疏通,就不堵车了么?很可能堵点儿转移到新的地方了,交通照样堵塞,路上总的时间还是没变化,可是道路改造的钱可是实实在在地砸出去了啊。那么不疏通么?也不对,不能因噎废食。所以要在总体规划的情况下,逐步改善交通,真正想做事的人,是不求急于做出承诺的;做越大的事情越要有耐性。
再回到一开始的话题上,不知道北京的警方是否已经考虑得完善了,才做出的这项承诺,如果是,最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