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证券周刊的故事

(2005-10-30 20:22:00)
标签:

杂谈

上课的时候听同学介绍经验,说道了《证券周刊》的市场细分,很有收获,转发于此。
据说炒股的人都知道《证券周刊》,我不炒股,所以以前不知道。在96年以前,这个杂志就存在,主要面向股市分析人员和专家学者,到了96年,中国股市出现了第一个牛市,而且大牛,杂志的销量大增,于是竞争出现了,另一份类似的股市分析杂志诞生,杂志的销售额和市场份额下降。
《证券周刊》在仔细分析市场之后发现,其实新增的杂志购买者并不理性,他们很多都是短期炒股者,听说炒股能赚钱,所以来投资,了解股市。这些人缺乏知识,不会进行精确的分析,只是想了解信息,哪些看涨,哪些看跌,对于具体的数字和分析都不感兴趣。针对这个市场情况,《证券周刊》进行了调整,增加了红色封面的所谓《红刊》,专门面向这些短期投资人。结果可想而知,发行量一路飘红,甚至很快超过了传统的《证券周刊》的发行量。
有涨就有落,当股市的熊市到来时,短期投资者撤离了战场,无论是传统的《证券周刊》还是《红刊》,发行量都下降,只不过《红刊》的发行下降快多了。所以据说现在《红刊》仅维持基本的配置,等待行情的根本性变化。
几年之后,市场又发生微妙的变化,就是《证券周刊》的读者群逐渐变化了,从普通的股市投资者、分析人员发展成为投资公司。面对这个变化,《证券周刊》果断地进行调整,讲内容从股市预测调整为以信息提供为主,力争为投资公司带来价值;而这一调整的效果,使得《证券周刊》的广告成为收益的重头,其中奥妙相信不说大家也明白。
我不是出版业圈子的人,只是觉得这个案例非常经典,是发生在身边实实在在通过客户细分实现企业发展的,与大家共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