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经》第四章读后感——道冲而弗盈

(2015-07-14 14:39:26)
标签:

道德经

分类: 道德经学习

原文:

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道冲,而用之又弗盈

 

    道,表面上是空虚的,看不清摸不着,但遵道而行时,却又是延绵不绝,怎么用都用不完。这就是道的原则,看上去没有,让人无法抓住实体,但用起来却是富于变化,没有穷尽。

 

    没有一个万全之策可以应对所有的问题,因为当下总会有新的变化发生。我们能做的首先是用平淡、空虚的心态去接受变化,抓住道的核心,取之于道,应对之策自然而生。

 

    拿西医来说,可以充分看到离道的局面:病人看病就是走流程,先去做一堆检查,之后医生凭借检查结构下诊断,而治疗的目的更像是使复查结果更接近“标准数据”。西医固守“检查结果”这一标准,殊不知不同人、不同时间的指标本身并不固定,且通过经验来判定的“标准值”也并不适用于现在和将来的每一个群体,这就好像一个盯着后视镜开车的人,忘记关注前方的路况一样。

 

    很多人有类似的经历,在已经有明显躯体感觉的前提下,到医院去检查,指标均属正常,西医就诊断为正常。但表面上查不到问题,不意味着没有问题。同样的情况下,中医就可以通过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顺着身体呈现出的蛛丝马迹,来判断症结所在,往往能治于未病。

 

    中医的诊断原理认为,病都是源于阴阳失衡导致,所以根据阴阳虚实变化就可以分辨所有疾病的症状,并找到其产生的真正源头,是所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就造成了中西医最大的不同:中医一人可诊治万病,而西医分科繁杂,一个医师竭尽毕生所学,最多也只能在某个医学分支成为“某科专家”。

 

    这同时也提醒我们,如果一件事做到黔驴技穷,走进了死胡同,那一定是我们看待问题的观念,或是处理问题的方法偏离了道的原则。比如,有人被诊断为不治之症,被专家、权威“判了个死刑”,就自己把自己吓倒了,忘记了去使用“道”。因为道是“用之弗盈”的,从不会有尽头,当我们不断修正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的时候,前方的路自会显现出来,就会像李开复那样——“向死而生”了。

 

渊呵,似万物之宗。

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从文字上看,这两句含义类似,将道比喻为深渊,深奥、不可测,是万物开始的源头;似有似无,不知是从何而来,恐怕在天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此四句讲道家做事的方法和手段,同时出现在《德经》56章(知者不言)中。

 

    挫其锐,是指在双方相交时,(从侧面)锉其锋芒,打乱对方的节奏和攻势。解其纷,是指面对纷争,避免直接冲突,给双方提供缓冲地带。和其光,同其尘,是指在矛盾冲突之中,使用超出双方的局外力量,扭转敌对态势,使得双方凝为整体,变异为同,化敌为友。

 

    挫锐解纷,和光同尘,是道家化解矛盾的手段,其核心还是道家阴阳变换、舍己从人的处事原则。当冲突发生时,不能仅着眼于自己的立场,而要放眼全局,在了解整个局势、各方优劣的基础上,平和心境,使用助力,改变双方的矛盾点,化纷争为共赢,做到既不牺牲自己的利益,避免正面冲突带来的损失,同时又成全了对方的所求。

 

    说到这,我想起在看《养生养心全书稿》的时候,群主老爷子说的故事:一天早上,老爷子的妈妈来家里,正巧看到他在给做月子的太太准备早餐,就说:“这些事我来做,女人的事你弄不懂。”老爷子知道是母亲吃媳妇的醋了,就说:“妈,等会儿我们俩去吃早茶啊。”简单的一转,举重若轻,就化婆媳关系的隐患于无形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