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章读后感——关于虚与实,强与弱
(2015-05-20 16:42:01)
标签:
道德经 |
分类: 道德经学习 |
《道德经》第三章读后感
原文: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虚其心
张校长课程中提到:虚其心的意思是不要心存自以为是的观念。我将“不要自以为是”引申为以下几点:
1. 观察的层面
《自我观察:第四道入门手册》一书中写道:“自我观察的四个基本原则:第一是不要评判;第二是不要试图改变你观察到的东西;第三是要注意身体的感觉,并且放松身体;第四是无情诚实地面对自己。”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加入了评判,潜意识会自动根据我们“评价体系”的好恶去区别对待外界事物,使我们一辈子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很难挣脱,因为改变的第一步就是看见。
虚其心,就是真正看见的前提。虚心地看,使我们站在全新的、更高、更全面的视角,进而影响我们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和感受,使我们的观察力、感受力升级。这就为下一步的分析、判断、行动做好准备。
2. 理解的层面
跳出自己的框架,站在对方的角度和立场去观察,就更容易理解外界,这是一个舍己从人的过程。我们可以脱离自己的立场、情绪和得失,去体验对方的感受、发展和变化,使我们做事更加理性、包容,从而提高同理心、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转换的层面
有了之前的观察、理解,虚其心的行为才得以体现。脱离了框架,我们的行动中便获得了变化的空间,这种变化的空间核心是思维的变化,进而外显为行为上虚实之间的相互转化。
一个即将大学毕业的学生问郎咸平怎么看待考研,郎咸平说:“你需要做的是,确保你的每一个选择为你带来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把今后的路越走越窄。”这就是告诉我们不要执着于某个固定的观念,特别是在没有目标的阶段,给自己更多选择的空间,不要盲目的限制和拒绝,否则很容易沿着陈旧的观念一条道走到黑。
由于领悟到虚实转换的精髓,在很多人看来,道家人做事灵活多变又恪守原则,在思维上务虚,在行动上务实。不动时,能时刻处于准备的状态,保留最大的行动空间和可能性;待到最佳时机,则选择用最适宜的手段出击。
拿我自己的例子来说,我在2007在大学听过一次张校长的课,知道了素食和过午不食对身体的益处,但是当时除了观念上的冲击外,并没有真正去了解和认同。在长期固有的观念影响下,我认为正常人常年吃素是绝无可能的,也不符合现代营养学的研究。直到3年后发现自己健康堪忧而求医无门时,才愿意去尝试,结果到现在素食5年,没有出现任何当初担心的问题,反而体验到了给身体减负的效果。这就是虚心的好处:只要不给周围带来麻烦,多尝试和体验,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好奇心,才不会错过近在眼前的宝贝。
实其腹
“实其腹”简单来说,有两层含义: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只满足真正的需求。
当我们产生了物质层面的欲求,可以多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可以“实”其腹?还是“实其腹”的反面——“实其欲,伤其腹”?
我们经常会听到类似这样的话:“明明肚子吃饱了,可是嘴巴还是想吃!”表面上好像是嘴巴停不下来,实际上是味欲在作怪。身体往往最诚实,总能给出真实的答案,但是心总被欲望所驱使。我们追求感官刺激和欲望满足,大多跟身体的实际需求毫无关系。
道家人懂得,最有益于身体的,就是最简单、最自然的。身体真正需要的是“五谷精微之气”,和依天时地利的作息规律。在身体上做减法,即使生病了也不要一味的吃药、打针,加重身体负担,才能让身体服务于自己,而不是让自己为身体打工,成为身体的奴隶。
弱其志,强其骨
按个人理解,我认为“强其骨”的“骨”,还可以引申为原则、骨气。
1. 骨气和志气的区别
老子上句刚写下“弱其志”,那么“骨气”跟“志气”有什么区别呢?
假定我们每个人驾着船在河中,有人选择冲上险滩,或逆流而上,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锻炼自己的意志、胆量、自信,当然,也会收获别人崇拜的眼光。有人则选择顺水而下,在别人眼中也许太没有“志气”了,缺乏和风浪斗智斗勇的精神。事实上,在这些顺流而下的船上,有小部分人还是很享受这样的光景的,他们并不盲目顺从,而是边巧妙地避开陷阱,边利用水势前行,边欣赏沿途的风景。
这时候,周围的人对他们说:看你开船开得还挺好的,你怎么不去像别人一样,造一艘大船,找一些人做手下,这样你就可以想去哪里去哪里,还可以占领别人的大船,风光无限。我想,如果他们拒绝,是因为:他们接受身处的环境,接受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切,这是“虚其心”;有自己的目标,不会去做违背个人价值观和原则的事情,这就是“强其骨”。
古典的《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一书中,讲到这样的例子:俞敏洪早年办新东方几年,攒了一些钱,就想申请出国留学。但是他的大学分数不好看,屡次被拒。当时大学数据库建设不完善,很多大学生都去学校改成绩,成为当时留学生公开的秘密。但是俞敏洪说,我就是个农民的孩子,考了三次才上大学,这就是我能得到的分数,不行就算了。古典写道:“如果新东方做黄了,我也依然尊重这样的人,因为他没背叛那个让他被嘲笑多年的农民身份,没背叛自己糟糕的大学成绩。”可见,在志向和骨气面前,俞敏洪选择了骨气,选择了忠于自己,这也是作为商业领袖的核心素质。
2. 弱其志和设立目标的区别
老子被很多人认为是“消极厌世”,这是世人对“无为”的误读,把“无为”等同于不作为、混日子。同样的,弱其志,也不是不设立、或者随意设立目标,而是帮助我们重新审视目标:什么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在我们所定下的大大小小的目标中,有多少是为他人而定?有多少是因为环境被迫而为?有多少是因为惯性而为?
真正的目标,一定是遵从内心的意愿。所以,假设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目标,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大众导向:使自己的行为更接近圣贤(上贤),使自己拥有更多值钱的东西(贵难得之货),使自己追随领袖的喜好(见可欲)。
真正的目标,比起被激发起的志向,可能不那么来势汹汹,不那么激情澎湃,但是更持久平和,更使我们具有清晰的思维和笃定的心态。更重要的是,我们走在实现目标的路上,可能比最终目标的完成更加具有价值,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体验到自我的成长和价值,更清晰地展示自己的身份,并且更容易保持清醒和从容。
而一旦志在必得之物落空,则可能会引发懊悔、愤怒等情绪的爆发,因为结果的重要性已经远远胜于对过程的感悟,一切以结果论,曾经的付出仿佛一文不值。并且,“志向”很容易被他人所操控,被环境所鼓舞,我们所熟知的传销组织就经常利用这点控制他人,并使人疯狂不自知。
《道德经》第三章是老子用前两章阐述的道家原则和思维,在治国方面的具体运用。因为“非恒道”,所以君主要慎思、慎行并引导人民“无知无欲”,进而达到“无为,无不为”的境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