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云教育名城创建之我见
(2016-11-15 07:38:19)分类: 教育随笔 |
一、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教育名城创建永恒的主题
二、高品位学校文化建设,教育名城创建的灵魂
文化是学校的软实力。如果说质量是教育的生命,那么文化则是教育的灵魂。学校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就是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是棵生命树,是一所学校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走向成熟的最肥沃的土壤,是学校的灵魂。没有文化建设的学校,等于是一个只有筋骨没有灵魂的空壳。
当前,我县各级各类义务教育学校,在基础设施、校容校貌、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存在档次低、品位不高的问题。因此,总结、提炼学校的核心理念,构建学校文化建设体系,用文化引领学校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高标准的顶层规划设计。立足于学校自身文化传承,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对接,融入地方文化,使每个学校具有明确的办学理念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大到教学楼,小到每一块牌匾,到处透着人性的温暖,散发着很强的育人气息,体现着教育者的仁爱和责任、智慧和理性不仅是校长的职责所在,也是学校文化的内在要求。同时,加强学校文化和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挖掘县域红色文化和区域性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通过生活德育、品行养成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以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富有特色的德育活动,寓教于乐,形成“一校一品”的文化特色,促进师生生命成长,是教育名城创建的重要内容。
三、名师名校长培养,教育名城创建的支撑
名城必先有名校,名校必先有名师、名校长。何谓名师?名师首先是“四有”好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何谓名校长?名校长首先具备教育家办学的特质,有先进的办学理念,有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教师观、学生观,有规划学校发展,引领教育教学的能力。名师、名校长品质的锻造,既需要自身渴望成长的内生动力,又离不开火热而生动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成长历练所需要平台的外部环境。因此,抓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与庆云县人民政府共建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全的机遇,依托中国教育科学院在全国不同区域设立的19个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资源优势。制定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选派一批个人成长欲望强、业务精、成绩优、带动能力强的骨干教师、校长走出去挂职学习锻炼,借鉴、吸收先进的理念,嫁接、移植成功的经验,成长为区域名师、名校,形成燎原之势,带动一批教师、一批学校发展提升。请进来,成立名师(名校长)专家工作室,形成有利于名师、名校长成长的环境。争取三至五年培育一批庆云的名师、名校长,是庆云教育名城创建的人才支撑。
四、引入第三方评价,教育名城创建的内生动力
没有评价,就没有动力;科学的评价激发活力。创新和完善教育评价机制,是激发学校内部活力,推动全县中小学有序竞争、创建教育名城的现实需要。在立足县情、把握校情的基础上,逐步对评价机制进行创新,成立教育评估机构,实行“管、办、评”分离。充分利用教育人力资源优势,吸纳县内外的名校长、名教师以及有一定知名度的退休教师组成第三方评估专家组。结合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对学校统一的规范要求,区域化教育名城打造规划和学校个性化发展需要,制定考核标准、实施细则,由第三方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考核评估,激发学校内部活力,彰显评价的合理性和公正性,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健康发展,是教育名城创建的内生动力。
总之,教育名城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县委县府高标准的顶层设计和财力保障,又需要县教育主管部门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更需要一线校长、教师积极参与和实践。然而,在教育生产力中,学校校长、一线教师是最活跃的因素,他们才是教育名城创建的创造者和生力军,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决定着教育名城创建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