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驱动模式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2021-08-21 10:44:52)
一、问题驱动模式的内容及其产生的原因
问题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在专业领
域内的各种问题为学习起点,以问题为核心规划学习 内容,让学生围绕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一种学习方法。
问题驱动模式这种方法不像传统教学方式那样先学 习理论知识再解决问题,而是在教学过程中用相应的
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使其在学习新的课业知识过程中有思考的过程,进而
活跃其思维。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 必须具备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和引导能力,在此过程
中的教师是问题的提出者、课程的设计者以及结果的 评估者。
在已明确使用问题驱动模式来进行小学数学概念
的教学后,教师要着手在具体教学方式中对学生进行 有体系地引导。在该过程中,教师所需要做的主要分
为以下三个方面。
从教师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到学生进行小组
内的合作交流,都是问题驱动模式下对数学概念问题 的一种辅助教学方式,整个教学体系内还存在最重要
的一步,就是基于小组合作交流的结果与相关问题的 解决。教师要对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细致评价,
并通过这一结果分析学生的想法,给出相关的建议。 与此同时,教师要统一汇总每个小组讨论出的共同结
论,不是仅仅将学生的小组内交流合作当成一种形式 化的内容去对待。理解能力尚不成熟的小学生难以理
解抽象化的概念,教师需要运用问题驱动模式的体系 来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这一抽象概念,而其中最重要的
就是在小组讨论分析后,教师对于每个小组内的评价 与指导建议。此外,教师要通过小组的分析讨论来找
到每个小组的具体问题,学生小组讨论结果必定和正 确结果有一定的偏差,教师要分析产生错误理解的主
要原因,并在这种错误的基础上设计出解决学生概念 理解错误的方案,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结语
教师基于问题驱动模式对小学生数学概念的理解
教学,不仅要预先理清问题驱动教学和数学概念教学 的关系,同时需要及时设计出有层次感的、有逻辑性的
并且与生产生活实际相关联的数学概念问题,并组织 学生问题开展交流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更高效率地展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工作。教师在 完善自我知识体系的同时,能为学生有效率地解决数
学概念问题,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做好基础
(一)问题驱动模式的内容
(二)问题驱动模式产生的具体原因
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这一科目的开端,但是 由于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不是很强。因
此,在小学数学中的概念问题教学时,教师不应该一味 地将课本中的数学概念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应通过
相关的专业领域知识对小学数学进行严密的教学课程 设计,并在这一体系中,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实现对小学
数学概念问题的充分理解,从而完成教学任务,激发学 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而我们都知道,由于课时的紧
张与教师的教学压力,传统的教学模式至今毫无改变。 一方面,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不足,不能充分理解教材上
极具严密性的数学概念,这种填鸭式灌输只会给学生 徒增压力,而问题驱动模式下的数学概念教学就很好
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教师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自 己探索数学基本概念的含义,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
透过教师的问题来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还会在问题 驱动下对数学概念及相关问题产生兴趣,进而推动对
小学数学的进一步学习。另一方面,传统小学数学的 教学方式不可避免地将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位置颠倒,
教师往往过于依赖教案、课件多媒体等工具来完成教 学任务,从而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以学生
为主体围绕其薄弱之处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局域化引 导。而问题驱动模式这一教学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教 师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
在教学开始时,教师会将一系列与实际应用相关 的问题以及研究课题交给学生,学生通常情况下以小
组为单位,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开始自主学习。教师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当着答疑解惑以及宏观指导的角
色,而学生则会自主制定学习计划、寻找资料以及将所学理论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这也就是问
题驱动在小学数学中产生的原因及其应用在此处的必 要性。
二、利用问题驱动模式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具 体方式
(一)创立概念相关情景,实行问题驱动模式
在进行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学习时,教师往往会在 课件等相关辅助工具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教学,而问
题驱动模式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助学手 段,解决了学生对枯燥的数学概念知识没有兴趣以及
填鸭式灌输教育的弊端等诸多问题。首先,教师需要 在课程进行前,给学生布置与下次数学课程教学相关
的预习作业。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学习技能水平 不是很高,不能准确把握预习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
应该针对特定的课程知识提出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 并且让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预习;其次,在课堂上
的数学概念理解的问题驱动模式的引导也十分重要。 一方面就是要结合生活实际,将课本上枯燥难以理解
的数学概念转化为生活实际中的情景再现,既能使学 生对概念理解并易于接受,也能激发学生的对数学知 识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除法的平均分配概念时,教师可以结 合生活实际给学生创立一个分苹果的情景,假如教师
有10个苹果,同时要分给A、B、C、D、E五个学生,这时 教师就可以提问学生:“如果每个人分得的苹果数目一
样多,即所谓的平均分配,那么每个学生会分到多少个 苹果?”教师通过这样的提问方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与理解平均分的概念问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 掌握此类数学概念的水平;最后,需要补充说明的是,
在创立概念问题的相关情景时,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或 多媒体信息技术来更清晰明确地表达问题,使理解能
力不强的学生能理解问题的关键所在,然后进行对问 题的思考探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要提前做好完整
的问题驱动体系,将所涉及的问题一一备入教案,并且 将问题具有层次化地设计出来,运用逻辑来进一步推
动问题的形成与提出。教师根据学生理解的具体情 况,在必要时刻将问题提出,达到应用问题驱动模式来 进行小学数学概念问题教学的目的。
(二)小组合作交流,贯彻问题模式
在教师对学生进行问题驱动式引导教学后,需要 总结学生对小学数学概念理解的具体情况,再有针对
性地进行下一步的教学指导。而由于学生人数较多, 教师无法在课堂上与每位学生一对一交流。此时就需
要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在小组内进行合作交流,将 所有学生的问题以小组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更容易
将学生们的共性问题表现出来,也方便教师针对这一 共性问题进行深入教学。此外,这种小组合作交流的
问题讨论模式不仅能有效解决学生在数学概念上的问
题,也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分享交流与合作能力。
(三)提出评价与结果分析,提高教学效果
前一篇:2021年08月21日
后一篇:小学数学“学讲课堂”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