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国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影响因素研究

(2011-05-08 22:19:15)
标签:

2009年第6期

教育

分类: 教育研究

我国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影响因素研究*

 

孙绵涛  康翠萍  康力华

 

    内容摘要:影响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因素包括教师自身的因素、学校因素和校外因素三方面。这三个因素虽属不同的范畴,但它们之间是紧密相关的,构成了完整的影响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因素结构体系。我国当前影响小学教师教学效能因素在教师自身、学校和校外三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在教师自身方面,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练好教学基本功、处理好教学内容、运用好教学原则和方法、设计好教学过程、掌握好教学效果;在学校方面要充分发挥校长的主体作用,注意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加强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关心教师成长,注意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全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外方面,要加大政府对小学教育的投入,注意教育政策和行政措施的弹性,以及实现学校、社会和家长的之间融通与配合。

    关 键 词:教师教学效能  小学教师教学效能  教学效能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孙绵涛,哲学博士,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基本理论、教育政策与法规、教育行政和教育效能;康翠萍,教育学博士,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政策和教育管理原理。康力华,管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基本理论与教育效能。

 

 

    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实现教学目标,采用适当的方法调动各种有利因素,从而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作用及其结果。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高低与影响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因素直接有关,本文试就影响我国小学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因素做一探讨。

    一、影响我国小学教师教学效能因素结构体系的建构及分析

    我们认为,影响我国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主要因素有教师自身的因素和学校因素和学校以外因素三个方面。这一因素结构体系如图1所示:

                                       教学观念因素

                                       教学基本功因素

                                       教学内容因素

                      教师自身的因素   教学原则和方法因素

                                       教学过程因素

影响小学教师教学效能                   教学效果因素

    的因素结构体系                                  校长因素

                                                    教师队伍建设因素

                                     学校因素  学生因素

                      教师以外的因素           校园文化因素

                                               政府因素

                                     校外因素        

                                               家长因素

图1:影响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因素结构图


    以下让我们先对这些因素进行具体说明:

    首先,教师自身的因素,教师自身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观念的因素,教学基本功因素、教学内容因素、教学原则和方法因素、教学过程因素和教学效果因素。

第一,关于教学观念的因素。这一因素是指教师要树立整体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先导是教师要有为学生发展而教学的观念,学生本身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则是为了实现学生发展的一种手段。为此,教师首先要从学生的发展需要着手。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教师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去关心,去引导。爱要由心而发,不歧视任何学生,对犯了错误的学生,不厌烦不放弃。关心要有始有终,对学习、生活有困难的学生,主动伸出援助之手,为他们打开心灵的窗口。引导要准确,不做没有根据的判断,及时为学生送去信任。

    第二,关于教学基本功是指教师要具备过硬的教学基本功。教学基本功包括做功和讲功两个方面。做功包括作功、写功、画功和演功。作功就是作态的功夫,也就是教师教态方面的功夫。教师的教态要亲切、自然、大方。眼睛要看着学生而且要充满感情;手要随情而动、恰到好处;脸要注意干净而且要笑容可掬。身的要求,发型、服饰要和谐,身体的位置要动静有致。写功就是写字的功夫。一个字要写得美观,不写错别字;一行字要写得整齐;一板字(板书设计)要设计得合理。画功就是画图的功夫,要画什么像什么。演功就是演示试验的功夫,要能熟练地操作现代教学仪器和设备,做试验时要干净、利落。讲功就是教师课堂讲话的功夫,为能吸引学生,教师应该讲得有内容,应讲得清楚,应讲得中听。

    第三,关于教学内容的因素是指教师要处理好课堂教学内容。这方面的要求包括教学内容的量是否适度,内容是否科学,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做到讲授的量适度,教师就要按教学计划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安排教学进度;做到讲授的内容科学,教师要注意无论是口头讲的还是黑板上板书的都不应出现知识性的错误。做到讲授的重点突出,教师要把重点内容讲深、讲透。为了突出重点,教师可以将重点的地方给学生以提示,也可以在重点的地方有意的高语调,加重语音,还可以在重点的地方花较多的时间。做到难点突破,教师应对学生不易弄懂、容易出差错和弄混淆的地方要有针对性地加以突破。看难点是否突破,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眼神、面部表情和学生的情绪加以掌握,还可以用直接提问的方式来加以判断。

    第四,关于教学原则和方法的因素是指教师运用好课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所运用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要与授课对象、授课的内容和上课的课型相适应。一般来说,授课的对象不同,讲授的内容不同。课的类型不同,所要求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是不同的。如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及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因而对小学生的教学宜多注意直观性,多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讲授。数学课多采用讲解法,而语文课、历史课多采用讲授法,物理课、化学课、生物课有时还要辅之以演示实验的方法。以讲授新知识为主的课多采用讲授法、讲解法,而复习课则多采用练习法等。

    第五,关于教学法过程的因素是指教师要注意驾驭好课堂教学过程。驾驭好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是:教学步骤要明确,教学结构要合理,教学气氛要活跃,教学生活要丰富,教学机智要高超。所谓教学步骤要明确是指复习的课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复习新课,布置作业等教学基本环节要清楚。所谓教学结构合理,是指各个教学步骤的时间安排要得当,哪些步骤时间要多些,哪些要少些,教师要适当控制。所谓气氛要活跃是指,教师的教学要时而使学生紧锁眉头,时而使学生露出会心的笑容。要注意克服课堂气氛沉闷和过多轻松的现象。所谓课堂生活要丰富是指,课堂生活不只是知识的授受活动,而且更重要的是师生情感的交流活动,智慧的启迪活动,是师生人格的交融与升华的一种活动。改革课堂教学,就是要使我们的课堂生活丰富起来,课堂的生命力旺盛起来。所谓机智要高超是指教师要有处理课堂教学中突发事件的能力、能保证教学步骤的完善与教学结构的合理,能营造好课堂教学气氛和课堂的教学生活。

    第六,关于教学效果的因素是指教师还须掌握好课堂教学效果。一堂好课的教学效果应体现在教学目的的明确性,教学任务完成的全面性,以及师生双方心理的交融性,活动的配合性和感受的深刻性上。教学目的明确是指教学目的不仅教师本人明确,学生也应该明确,使师生双方便于互相激励和监督以实现教学的目的。课堂教学任务完成的全面性是指教师的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还要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师生双方心理的相融性是指,学生愿意听老师的课,喜欢听老师的课,一听说是这个老师给他们上课就很激动,很高兴,巴不得这个老师快来给他们上课。师生心理相融的主导方面是教师,教师要多了解学生、亲近学生,要尽快熟悉班上每一个学生,最好能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征等。师生行动的配合性是指,教师上课要精神饱满、充满信心,讲课要真正做到形与神的统一。学生的配合是指学生要按教师的要求积极思考问题,学生在面部表情,坐的姿势上都要表现出一种积极配合的态势。所谓体会的深刻性是指,教师的把课堂教学看作是一种莫大的精神享受,教师感受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几尺见方的舞台上得到了实现。

    其次,学校因素和校外因素。这两个因素属于教师以外的因素。学校因素是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重要的直接的外在环境,同时也是校外因素影响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中枢。学校因素方面包括校长因素、教师队伍建设因素、学生因素和校园文化因素。校长的教育教学效能理念、进行教师教学效能改革使用何种方式方法和采用什么样的管理风格,都将对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研究产生关键影响;一所学校教师队伍是否团结,能否在教师教学效能改革中与时俱进、迎难而上,关系着我国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高低。教师之间应互通有无,不断的追求教师教学高效的新途径、新方法和新思路;作为学生要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关注自身的学习情况,养成高效率的学习习惯;营造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环境,以制度环境保证并规范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环境,使三者在相互作用中达到稳定和谐。

    校外因素方面又有政府因素和家长因素。政府是国家意志的代表,具有强制性和稳定性的特征。政府是国家第一行政主体,主要通过教育政策、法规,采取行政措施等形式对小学教育教学进行领导,主导并引导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发展。依靠教育政策、法规和行政措施进一步推动课改在小学教育的实施,科学规范小学教师教学培训和评价,指导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改革;支持小学采取多元主体办学、教育利益共担,从小学教育的实际需要出发,给予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提高以必要的支持。家长因素也是校外因素的重要部分。家长是办学的参与者,同时也是社会教育要求的代表。在小学免费义务教育阶段,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要以身作则,起带头示范作用。家长对学生的影响制约着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高效发展。家长要主动要求参与到教学中来,学校也要与家长多方面的沟通,依据校外政策、制度和家长的要求,制定合理科学的学校和家长共同参与学校教育的制度和明确的运行程序平共处。

    我们认为上述影响小学教师教学效能因素的结构体系是科学的,这是因为:

    第一,这一因素结构体系的内容是全面系统的。这一因素结构体系既分析了教师自身的因素,也分析了教师以外的因素;在教师自身的因素中,有教师的教学观念因素、教学基本功因素、教学内容因素、教学原则和方法因素、教学过程因素和教学效果因素。在教师以外的因素中,有学校因素和校外因素。在学校因素中,有校长因素、教师队伍建设因素、学生因素和校园文化因素。校长因素指校长的理念、校长管理教师教学的方法和管理风格等;教师队伍建设因素指教师队伍的团结以及对教师教学高效能的追求;学生因素指学生配合教师以及关注自身学习;校园文化因素指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校外因素中,有政府因素和家长因素。政府因素指政府的教育政策、法规和采取的行政措施;家长因素指家长对小学教育的支持。教师自身素质是影响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直接因素,研究影响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因素就必然首先要对教师自身的因素进行分析,而只分析教师自身的因素还不够,与教师自身的因素相对应的是教师以外的因素,因此,还需要对教师以外的因素进行分析。教师以外的因素有学校因素和与学校相对应的校外因素。可以说,本文基本上囊括了所有影响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因素。

    第二,这一因素结构体系的逻辑是严密的。首先,从总体上来看,教师自身的因素与教师了外的因素构成了一对对应的逻辑。其次,在教师自身因素方面,教师的教学观念因素是决定小学教师教学效能高效与否的先导;教学基本功因素是影响小学教师教学效能高效与否的前提;教学内容因素是影响小学教师教学效能高效与否的根本;教学原则、方法和教学过程因素是影响小学教师教学效能高效与否的条件;而教学效果则是影响小学教师教学效能高效与否的结果。有先导、前提、有根本、有条件和结果,构成了内容完整、逻辑严密的影响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教师自身效能因素结构体系。最后,在教师以外因素方面,学校因素和校外因素也构成了一对对应的逻辑。在学校因素方面,校长因素是影响小学教师教学效能发展的关键;教师团队建设因素是影响小学教师教学效能发展的根本;学生因素是影响小学教师教学效能发展的基础;校园文化因素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因素,是影响小学教师教学效能发展的保障。可见,影响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学校各项因素也构成了一个完整、严密的逻辑关系。在校外因素方面,政府因素是影响小学教师教学效能发展的主导性因素;家长因素是影响小学教师教学效能发展的辅助性因素。可见,影响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校外各因素也有一种严密的逻辑关系。

    第三,这一因素结构体系也是被调查研究的结果所证明了的。首先,从访谈所得的信息看,沈阳市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佟雨臣研究员认为,用人机制问题是影响小学教师教学效能发展的关键因素。首先,是国家的用人政策、法规;其次,是学校的用人制度。这一看法,可以归为上述的校外因素和学校因素中,在校外因素中看到了政府因素对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作用,在学校因素中看到了制度文化对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作用。同时,他还指出教师个人素质也非常重要,认为,教师的教学观念、学识水平、能力等是教师高效教学的必要准备。这一观点又认可了教师自身因素对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作用。最后他认为,学校的教学管理是对人、财、物的管理,管理过程无不受到社会、家庭和传媒的影响。指出了家长、教师队伍等因素对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作用。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的赵敬丹教授也同样认为教师个人的素质和家长是影响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主要因素。新民市政协安秋副主席认为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政策、人事制度等是影响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主要因素。沈阳市东陵区长青小学宋凤兰校长,沈阳市政协文化、教育卫生委员会王利主任,都强调了此次新课改、校长和家长参与对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影响。上述被访谈的对象的看法为本文小学教师教学效能影响因素结构体系的建构提供了佐证。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虽然没有专门小学教师教学效能影响因素进行专门的研究,但是他们对一般教师教学效能研究的观点,也为我们所建构的上述影响我国小学教师教学效能因素的体系在某些方面提供了参考。如美国COO(Central Oganizing Commitee)运用特尔菲法2005年至2008年组织了一次影响教师课堂教学效能因素的大规模的国际调查ISTOF(International System for Teacher Observation and Feedback ),美国、英国、加拿大、中国和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一百多位专家参与了这次咨询调查活动。[1] 通过调查,最后得出有效教学要素有10个:一是评定与评价(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二是教学清晰度(Clarity of Instruction);三是课堂氛围(Classroom Climate);四是课堂管理(Classroom Management);五是教学技能(Instructional Skills);六是一堂课的规划(Planning of Single Lessons);七是长期规划(Long-term Planning);八是教师知识(学科知识、教学知识以及教学内容知识)(Teacher Knowledge: Subject, Pedagogy, and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九是教师专业主义与反思性(Teacher Professionalism and Reflectivity);十是促机积极学习和发展元认知技能(Promoting Active Learning and Developing Metacognitive Skills)。这些有效的教学要素基本上属于教师自身的要素,与我们所理解的影响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效能的要素中的教师自身因素基本上是吻合的。

    二、影响我国小学教师教学效能因素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自身因素中的问题

    总的看,有一些小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风格比较陈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的方式,更多的表现为照本宣科,忽视学生主动参与,教师提问的目的主要在对已有结论的记忆及复习巩固;有的学校推崇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全班教学方式,课上很少互动已经成为惯例,为了维持授课秩序经常批评学生;还有些学校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不关心学生品德的培养,讲究应付考试的技巧,不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其全面发展,教师的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淡薄,课堂教学很难落实素质教育目标。有些学校教师组织用于学习任务上的时间少,课堂上没有组织,自由放任,教学任务进度缓慢;有些学校教师或学生低出勤率、容忍迟到现象,学生不积极、吵闹、课内很少有学生间的交往,教师不熟悉学生;还有些学校学生管理常规而乏味,限制学生课内走动,教师不断维持秩序,由于班级管理不当浪费很多时间。

    从我们所观察的三所小学来看,第一所沈阳市皇姑区某某小学,该校五年级三班,数学课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较扎实,能够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语言表达清晰,语速适中,总能亲切的看着他的学生,熟练、快速的使用教学工具;在复习课上,能够依照教材设置的题目安排练习;能够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努力使学生听懂、会做。但因为没有新的教学任务,教学过程的安排不是很协调,缺乏教学整体观念,对个别精力不集中的学生关注不够。第二所沈阳市铁西区某某小学,该校三年级一班,语文课教师能熟练的整体把握教学的流程,教态自然大方,该名教师重视对教学难点和重点的提示和解释,语言形象生动,课堂气氛活跃,教师积极主动的引导。但在学习新字词的时间安排上偏少。第三所沈阳市和平区光荣街第二小学,该校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教师多能熟练的操作现代化的教学仪器,但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很大,教学任务重,教学时间安排很紧凑。师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配合程度比较高,但常无法照顾到所有学生。

    (二)教师以外因素中的问题

    1.学校因素中的问题

    第一,小学校长的主动作为不强。受教育行政检查等事项干预,校长事务性活动过多,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师教学改革中来;有些学校经常更换校长,甚至每一届校长的任期都不超过三年,因此校长们只希望通过维持现状来平稳地管理和运作学校,不希望在自己的任期内出现大的问题。有些学校校长是位放权者,喜欢自由放任的领导风格,同教师的交流简短、间断并且常常有困难;还有些学校校长纠缠于对外关系,对校内日常管理组织不力,事到临头才去解决;许多学校在在职教师的培训上重形式,轻内容;虽然也有一些校长积极主动的管理学校,但常因为管的过死,过于集中,而导致学校信息封闭,管理制度僵硬,校内常常是教师板着面孔,学生们不敢有问题,甚至是不敢提出问题。

    第二,学校对学生的期望不明确。在我国,学校在坚持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的选择中,仍然选择重应试,轻素质的导向;有些学校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期望较低,想当然的认为学生能够在升入下一年或初中后能有所提高;有些学校由教师自己去管理班级纪律,学校没有明显的纪律管理制度;还有些学校强调对学生成绩的高要求,但常常因为过于强调课堂学习纪律问题而浪费教师有效的教学时间。

    第三,学校遵循课程大纲时强制性执行国家或地区课程大纲,教师们则适应课程大纲下的传统教授方式,对校本要求考虑的不够,对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追求不明确。大部分学校教学程序简单化,不愿意打破常规,疲于应付。学校也没有依据自身特点与需求制订学校计划,导致课程表规定的教学科目过多、过细,周课时总量安排过满,学科之间的比例分配仍不尽合理,课程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问题没有解决;尽管个别学校在遵循传统的前提下,制定了本学校课程或教学计划,但多质量不高,特色也不明显,难于适应教育地域发展的需要;自上而下的新课改施行中,教师培训、进修有难度,需要较长时间来适应和调整。

    第四,各科教师之间的关系疏远。教师人事变动大,人员经常调动,留不住优秀的教师;有些学校因为学校规模偏大和不好的校风导致教师交流有限,教师在给学生制定的学科学习任务没有完整计划并且缺乏与其他科目相关联的准备;还有些学校教师之间拉帮结派,有一些摩擦,同科教师之间的教学经验保密,大部分学校同年级的各科教师较少联系或不联系,人际间交往很少,压抑,尤是其新来的教师常有教学处于困境的感觉,校长及其他管理者常疏远年轻教师。大部分学校的的教师只为课程大纲制定的目标奋斗,培训机会很有限,教师没有更多可以发挥的空间,好的教学建议几乎不被采纳。

    第五,从学生的学习环境来看,存在有多种问题表现,有些相对较贫困的小学的校园是封闭的;有些学校规模较大(500人以上),导致教室拥挤,地处乡村或市郊地区,教育教学设备不健全,缺少配备、合理使用及维护;小学生有偿补课现象比较普遍。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在下一代身上所寄予的过高的期望使很多家长在孩子身上投入非常多的心血,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促使家长在学校教育之余迫使自己的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和学习班,导致许多学生在课堂上无法集中精力学习,疲于应付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据许多学生反映,学习并不能使他们感到很快乐。辽宁省各小学普遍存在课外补课和校外报班现象,目前还没有有效的制止手段。

    第六,校园文化建设不全面、不系统。在物质文化上,地处较偏僻的一些小学的教学资源多不稳定或无明显的外来资源,有些学校课堂内显而易见的技术匮乏,较差的资金管理,缺乏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和选择;有些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不明确也不去追求,尤其在校内制度内容的表达上不准确,或宽泛或模糊,程序上如何保证也不够清晰,有时候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影响相比更重视维持秩序,难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氛围。

    2.校外因素中的问题

     第一,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结构性投入比例不合理。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第五十三条虽然明文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但实际状况是,总体教育投入不足,地区性投入差距过大。其投资走向偏重对基础建设需要的投入,导致不断扩建校园的现象丛生,认为这是所谓的基础建设的重点,以为校园大了就可以扩大招生,吸引家长与学生,从而导致学校发展认识上的误解。没能认识到,数量与规模上的增长需要严格遵循质量这一主旨。如何因地制宜,掌握学校具体情况,把握数量与质量的度才是关键。需要明确一切的投入计划都是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服务的。

    第二,国家教育政策、法规以及采取的行政措施僵化,缺乏弹性。政府及其隶属的教育行政部门对一些学校的教育教学状况了解的不够,在行政措施方面采取硬性的规定,要求学校严格执行;有些学校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与当地教育部门的关系复杂,较少沟通,几乎无信息交流,多严格执行教育政策、法规与行政措施;有些名校则多因受教育行政部门重视,致使事务性、形象性活动过多,没有注意对学校实际教育教学需要的规定。

    第三,家长对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参与不够。家长攀比心理以及对优质教育高期望的作用,家长多不理解、不信任学校和教师,而寄希望于样外补习班;多数学校很少家长参与或者参与不够,教师多独立完成对学生的教学与指导工作,因为多数学校认为不需要家长的参与就能够教育好学生,而且担心家长的参与会阻碍学校教育的效果;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在处理与家长的关系上,(特别是生源家庭经济、文化状况处于中等以上的学校)显示出了希望家长能够积极参与的愿望。然而,问题在于学校更希望得到的是家长们在社会经济利益等方面的帮助,仍然没有认识到家长在参与对孩子教育中的作用。

    三、改进我国小学教师教学效能影响因素的对策

     (一)教师自身方面的对策

    在这方面,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练好教学基本功、处理好教学内容、运用好教学原则和方法、设计好教学过程、掌握好教学效果。教师课堂教学要求的这几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组成了从教师自身提高我国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一个整体。

    教师的教学观念是上好课的先导。教师要在理解教学观念重要性的基础上,树立整体的、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观念,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了整体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是教师扎扎实实炼好教学基本功的准备。教学基本功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要在全面认识教学基本功的前提下,锻炼自己的做功和讲功。在做功方面,要注意自己的教态,包括对眼睛、脸、手和身体的训练。还要锻炼写功、画功和演功。有了好的教学基本功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要注意教学内容量是否适度、内容是否科学、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有了好的教学内容要有恰当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来加以传授。在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方面,教师要考虑原则、方法的选择要与授课对象、授课内容和课型相适应。知识的传授,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因而搞好课堂教学还必须关注课堂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方面,教师需注意教学步骤、教学结构、教学气氛、教学生活和教学机智问题。而教学基本功的具备,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过程的驾驭,最终要落实在课堂教学效果上,因而,上好课还必须关注课堂教学效果,它是课堂教学标准的终极关怀。在教学效果方面,教师应明确教学目的、全面完成教学任务、使师生双方心理交融、引导学生配合教学并深刻的感受学习。

    要提高我国小学教师教学效能,必须要全面注意上述几方面的要求。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才会进入一种全新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就不会出现学生上课如拉纤,下课如射箭的情形;在这种境界中,就会出现一种学生惟恐聆听之不周,不知铃声之即响的奇妙的情形——下课铃响了,学生还久久不愿离去,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令人神往的课堂教学情形啊!有了这种课堂教学情形,难道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不会好,难道我们培养出的人质量不会高吗?!衷心希望我们每一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都能进入这样一种境界。

    (二)教师以外因素方面的对策

    1.学校方面的对策

    第一,充分发挥校长的主体作用。我国小学的领导体制以校长负责制为主,小学校长拥有较大的教育管理权限。校长理所当然顾了教师教学效能改革与提高的中枢。在传统的教师教学主体问题上,教育理论工作者们多论述或教师主体或学生主体或双主体,然而,谈教师教学,谈教师主体、学生主体或双主体,而不谈校长的领导和管理主体,显然是不全面、不科学的。在小学教育阶段,领导教学的权力更多的掌握在校长手中。校长也是学校教学及其效能提高的一个重要主体。只要校长愿意作为,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提高是有保证的。同为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必要的主体,如何使校长、教师和学生同撑一条船,把小学校长的办公桌从单间中抬出来放到年级组长们的大办公室里,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这种看似形式上的变化中体现了一种教育观念的转变,就意味着小学校长的根本任务在抓好教学而提高教学效能。

    第二,要把期望放在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上。学校对学生的发展不应只是把眼光放在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上。学生的学习成绩只是学生素质发展的一个方面。学生的学习成绩虽然是学生素质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但不是学生素质发展的全部指标。学校还要关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思想品德的发展。为了保证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要注意适当控制学校的规模,对于规模较大的小学要适当控制班级的规模。要注意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每所学校都发展好了,学校的教学质量上去了,学生校外补课的现象就会减少。

    第三,加强各学科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关心教师的成长。学校间的教师要有正常的流动,教师的流动有有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要注意各学科教师特别是同年级学科教师之间的沟通,教师之间要形成一种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氛围。要对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鼓励教师进货提高,特别是对青年教师,他们是学校发展的希望,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使他们对学校有一种归属感。

    第四,注意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鉴于我国区域间教育差距较大这一事实,在小学教师教学效能高效与否的评价标准不易确定的情况下,教育条件相似的区域内学校要做到适当的开放,包括教师的流动、教育教学信息的开放、教学资源的共享等,从而使区域内的学校通过教育条件的共享而达到共同发展。

    第五,全面加强校园的文化建设。学校的文化建设应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体。虽然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可以根据学校文化建设发展的不同情况而对其中不同的文化建设有所侧重,但即便如此,也不能忽视校园文化其他方面的建设。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对小学教育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但精神文化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其作用更大,小学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时候,要用精神文化来统领物质文化的制度文化的建设。

    2.校外方面的对策

    第一,加大政府对小学教育的投入。在政府保证对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中,特别要注意对小学教育的投入,特别要注意提高小学教师的待遇和改善小学的办学条件。首先要注意不同地区间学校的平衡发展,对于贫困地区的小学要在办学条件上给予更多的扶持,其次要注意同一地区学校发展的平衡。

    第二,注意教育政策和行政措施的弹性。我国是中央集权制国家,课程政策则长期制约着小学教育教材的选用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影响着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发挥。在21世纪的新课改之前,课程设计主要由国家决定,国家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设置、各课程所使用的教材都有统一的要求,在课程标准方面具有比较强的刚性。而新课改则体现了新时期我国社会形态的新要求,在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中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需要指出,新课改在体现强制、统一的基础上,其课程权力也进一步下移,使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拥有了一席之地,使学校及教师能够坚持不完全受课程大纲的限制,在精心规划有效执行国家课程大纲的前提下,运用额外课程与活动帮助学生学习,致力于基本技能的训练。义务教育法同时也加强了对执行课程过程以及教师教学活动的规范性要求。

课程权力下放的同时,适应了教育教学灵活性发展的要求,政府与学校应该重新审视自身的教育地位与作用及政府的直接行政组织调控与学校的基本关系,要重视校本课程的作用,紧密的联系一定地域的教育实际,制定切合当地教育教学实际需求的教育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第三,实现办学主体的多样与配合,促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的融通。学校的学生来源于家庭,也来源于社会,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也无法脱离家庭与社会对他们的影响。换句话说,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是同时存在的并且无法选择或忽略。在学生身上被寄予了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多方期望,而且每一种期望都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家庭人口的减少,对学生的高期望使社会对学校,家庭对学校的要求也与日俱增。而原来学校教育可以独挡一面的优势也已经开始不合时宜。

    实现办学主体的多样和配合,源于社会、家庭、学校在创设积极的教师教学文化氛围中的作用。首先,教师教学效能的大环境离不开校外各界对教育的信任与支持,而校内所创设的民主、平等、自由、宽容、和谐的参与气氛与决策意识能够帮助、激励教师理解并创建充满关爱和尊重氛围的学习环境,积极为学生建构真实的问题学习情境,使学生养成自我调节型的学习环境。其次,教育沟通的双向需求,要求学校要鼓励家长对学校的支持,同时赋予家长对学生直接成长的决策权,发展家庭与学校良好的正式关系和非正式接触,使家长支持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

    社会发展和家庭的需求要转化为学校对学生的高期望。学校不仅要坚持对学生的学业及行为表现出高期望,重视学生前期成绩的基础性作用,还要对其成长有所期望。在不断追求明确的学校目标的同时,学校应建立强大的、有特色的社会及家庭联系的网络,使学生的学业成绩、社会成就以及对其高效行为的期望达到发展的最优化,反过来又促进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高效。

 

 

注  释:


[1] 作者孙绵涛有幸作为中国这方面的学者参与了本项目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孙绵涛. 教育效能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 辽宁年鉴编辑部. 辽宁年鉴[M]. 沈阳:辽宁电子出版社,2003.

[3] 王少非.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 孙绵涛. 教师应该怎样上好一堂课[J]. 成才,1998(6):6-8.

[5] 辽宁省沈阳市全面实施中小学干部教师流动制度. http://bbs.eduol.cn/post_6_344010_0.html, 2009年1月5日.

[6] 孙绵涛、洪哲. 学校效能初探[J]. 教育与经济,1994(3):1-5.

 

 

A Study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China’s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Miantao Sun, Cuiping Kang & Lihua Kang

Abstract: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can be concluded in three aspects, that is, teacher factors, school factors,and factors outside schook. Although the three factors don’t belong to the same category, but they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each other, thus constitue a complete construction system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se there factors in our country.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lists some strategies as follow. In terms of teacher factors, teachers are required to change teaching concepts, to enhance teaching basic skills, to handle the teaching contents well, to make full use of teaching principles and methods, to design the teaching schedules and master the teaching results in the right way. In terms of school factors, schools are required to make a full play of the subjective role of the president,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o enhanc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from different subjects, to care about teachers’ development, to emphasize the resoure-sharing between schools and strength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overally.In terms of factors outside school, they are required to increase government investment in primary educatio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flexibility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ve measures, and to realize the the cooperation and intermediation and among school, society and parents.

Key Words: teacher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uthors: Miantao Sun, Ph.D., is a China professor of Education of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and the Director of t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Economics and Administration, Supervisor for Ph.D.candidates, research fields:fundamental theory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educational law,educational policy and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Cuiping Kang, Ed.D., is a professor of t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Economics and Administration in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upervisor for postgraduate students, research fields: higher education,higher education policy, the theory of higher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Lihua Kang, Ad.M., research fields: fundamental theory of edcuational administration,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 本文系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研究项目“我国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研究——以辽宁省城市公办小学为例”(项目批准号2009JD55)的核心研究成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