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效能研究的缘由、内容和方法

(2011-05-08 21:55:07)
标签:

2008年第3期

教育

分类: 教育研究

教育效能研究的缘由、内容和方法*

 

孙绵涛

 

    内容摘要:研究教育效能是教育效能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教育管理学科和教育学科建设的需要,是学习和追赶西方教育效能理论的需要,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教育效能研究的内容涉及到教育效能内容的逻辑起点、教育效能内容的体系以及教育效能内容的特点三个方面;这里所说的教育效能的研究方法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效能研究方法,它是指在研究教育效能过程中处理所遇问题的方法,主要包括学校效能与教育效能关系的处理方法、相关材料的处理方法和教育效能改进研究的处理方法等。

    关 键 词:教育管理  教育效能  教育效能评价  教育效能研究

    作者简介:孙绵涛,哲学博士、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基本理论、教育政策法规、教育行政与教育效能。

 

 

    《教育效能论》一书最近已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里想就教育效能研究的缘由、内容和方法这三个问题做一简要地说明,以利于读者对这本书更好地理解和把握。

    一、研究的缘由

    (一)研究教育效能是教育效能理论发展的需要

    这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教育效能自身理论逻辑发展的需要。我们知道,教育效能的研究开始于对学校效能(School Effectiveness)的研究,这种研究只研究学校层面和班级层面的教育效能问题,研究学校内部的教学、管理等的效能问题。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如果仅仅局限于学校内部就学校的效能来理解学校的效能是有局限性的。因为学校的效能总是与学校以外的效能相联系的。于是西方的学者们就由学校层面的效能的研究扩展为地方层面和国家层面教育效能(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研究。这种试图对学校效能的研究进行扩展以利于更好地研究学校效能的动因是可取的,然而结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这种教育效能的研究的着眼点还是围绕学校的效能而展开的,它研究的还是学校教育效能范围内的问题,并没有全方位地研究教育领域的效能问题。本书对教育效能的研究,将西方学者所研究的以学校效能为主的教育效能的研究拓展到包括学校、家庭、企业和社区等有组织的教育在内的全方位的教育效能研究,其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以往那种教育效能研究之不足,真正建立一个能反映各级各类教育效能的理论体系,并使这种理论体系能适应这些教育效能改进和提高的需要。第二方面是提高教育效能研究理论水平的需要。在教育效能的研究中,虽然不乏有相当理论层次的论著问世,但教育效能研究中理论薄弱的问题也是普遍存在的,并一直为一些学者所诟病,正如科瑞摩斯(Creemers, B. P. M.)所说,“大多数关于教育效能的研究是一种非理论性的研究,只注重在各变量间建立统计关系,而不关注创建理论和对理论进行测试。然而,只有理论才能够诠释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且为制订提高教育效能的策略做出贡献”。本书试图对教育的效能问题进行理论上的探讨,这无疑对提升教育效能的理论水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教育效能是教育管理学科和教育学科建设的需要

    教育效能研究是教育管理研究和整个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因为教育管理要讲究效能,而教育也要讲求效能。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教育管理中的教育效能和整个教育中的效能问题很少进行研究,更谈不上对教育效能进行研究所形成的教育效能论这一教育管理学的分支性学科,以及整个教育学科中的这一分支性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予以重视了。对教育效能问题进行研究,开拓教育效能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形成教育效能研究的理论成果,建立教育效能论这一新的学科,可以弥补教育管理学和教育学学科体系建设之不足,以更好地繁荣教育管理科学和教育科学。

    (三)研究教育效能是学习和追赶西方教育效能理论的需要

    美国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教育效能的研究,随后英国、荷兰等其他国家相继开展了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国大陆从上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从事教育效能的研究,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教育效能研究整整落后了30年。对教育效能进行研究,可以使我们能系统地学习和研究西方的教育效能理论,看看它们有哪些长处和不足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从而在一个新的研究起点上追赶西方国家教育效能领域的研究。这本书对教育效能的研究,不是仅仅定位于以学校为主的教育效能研究,而是扩展为包括学校效能、家庭教育效能、企业教育效能和社区教育效能在内的教育效能研究,就是吸取了西方教育效能的研究以学校效能为主的长处,同时克服了西方教育效能的研究仅仅局限于学校效能而忽视家庭、企业和社区教育效能,从而使研究面显得过窄之不足而提出来的。这就为我国教育效能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和生长点,就有可能使我国的教育效能研究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赶上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过西方国家的研究水平。

    (四)开展教育效能研究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发展在于改革,教育改革离不开教育效能研究,因为从根本说教育改革就是为了使教育更有效。王道俊老师曾言,“教育学理论研究的推陈出新,最根本的不是添加几个新的观点和引用几条新的材料,而是要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思维方式上有所更新。”开展教育效能的研究,也不是要提出“教育效能”等一些新的概念。从根本上来说,是要使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在观念和思维方式上来一个更新。这就是要有意识地用效能的观念来思考我国教育中的一系列问题。用效能的观念来统率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这对于加速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高我国教育改革的效率与效益具有根本性的意义。用效能的观念来统摄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这种观念和思维方式,在以前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还从未明确提出过。然而,这种观念和思维方式,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生根,并正在开花结果。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就是要树立效能的观念,提高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效能。为此,当前要把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提高教育的效能上。我国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着力点比较多,比如,关于继续进行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问题,关于深入开展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问题,教育的公平问题等等。在我们看来,这些着力点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着力点还是教育的效能。只有提高了教育的效能,教育改革,包括教育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教育公平、素质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等才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就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来说,教育效能研究的核心从一开始就是围绕着教育平等和教育质量展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效能研究就是以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为追求目标的。研究教育效能对实现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有着更为重要的特殊意义。总之,无论从效能对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性作用,或对一些具体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作用来看,研究教育的效能对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义都是非常重大的。

    (五)研究教育效能是由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建设与发展所决定的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已形成了教育管理基本理论、教育行政与学校管理(包括社区教育管理)、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教育经济与教育效能以及教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五个稳定的研究方向。教育效能是这一学科的一个有重要特色的研究方向。2005年,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主办了中国首届国际教育效能学术大会,会后依托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正式成立了中国教育效能学术委员会和中国教育效能研究中心。目前在这一研究领域中,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已聚集了一批研究教育效能的学者。编写这本书既可看作是这批学者有关教育效能研究方面的一个成果,也可看作是进一步推动沈阳师范大学这一学科教育效能研究方向不断发展壮大的一个催化剂。

    二、研究的内容

    (一)研究内容的逻辑起点

    教育效能是教育组织全面实现教育目标的特性和有效作用。这既是教育效能的内涵,也是教育效能研究的逻辑起点。它大体上界定了教育效能研究的范围,本书对教育效能的研究都是围绕这一认识展开的。它既是我们评析其他相关教育效能理论的基本依据,也为我们开启了教育效能研究的新视阈。

    首先,教育效能研究的是整个教育组织的效能。这里的教育组织包含学校、家庭、企业教育组织和社区教育组织,因此,我们所研究的教育效能,是研究包含学校效能、家庭教育效能、企业教育效能和社区教育效能在内的教育效能。这种教育效能不同于学校效能。学校效能只是学校一个组织的效能,教育组织包含了学校组织,学校组织只是教育组织的一部分。所以学校效能只是教育效能的一部分。这种教育效能也不同于西方学者所说的教育效能。西方的教育效能研究源于学校效能的研究,西方的教育效能开始只是研究学校内部的教育效能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发现,仅仅研究学校内部效能是不行的,还要研究与学校内部效能相联系的地方层面的教育效能和国家层面的教育效能等。可见这种教育效能还是以学校效能为着眼点的教育效能,并不是我们所要研究的更为广泛意义上的教育效能。我们所研究的教育效能虽然也要研究学校效能,虽然也以学校效能为着眼点,但是与这种学校效能相联系的不只是与学校相联系的地方层面和国家层面的效能,还包括与家庭、企业和社区教育相联系的地方层面和国家层面的教育效能问题。

    为了囊括所有教育组织的教育效能,并使这种效能形成一个理论的体系,本书并不是就教育组织的效能去讨论教育组织的效能,而是从动态效能和静态效能角度考察学校、家庭、企业和社区的教育效能。动态的效能是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效能。教育活动一般指的是教育管理活动和教育教学的实施活动。所以,动态的教育效能指的是在教育管理活动和教育教学实施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效能;而静态的教育效能是与教育活动的动态效能有关,同时又不同于动态的教育效能的那些效能。一般来说,与教育活动有关的范畴是教育活动的范围、主体及教育活动的文化环境。因此,所谓静态的教育效能是在教育活动的范围、教育活动的主体,以及教育活动的文化环境上体现出来的效能。这三个方面的教育效能又可以细化为不同方面的效能,由此,静态的教育效能就是由教育活动的范围、主体和文化环境的效能所构成的一个效能体系。

    其次,教育组织要实现的目标是全面的教育目标。全面的教育目标是以实现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促进教育组织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目标。这种目标不同于一些中国的学者和西方的学者所主张的教育效能的目标只是学生的发展目标,学生发展目标中只是学生学业成绩的发展目标。学生的学业发展虽然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部分,但它并不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发展虽然是教育组织中人的发展的重要方面,甚至是核心的方面,但它不是唯一的一方面;人的发展虽然是教育目标的核心,但人的发展并不能代表全部的教育目标。教育效能就是要为实现以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促进教育组织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服务,评价一个教育组织是否具有效能,就是要看它全面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

    再次,教育效能就是要强调教育组织为实现全面发展目标的特性和有效作用。“特性”和“有效作用”是教育组织发挥效能的两个充分而必要的条件。只有前者而无后者,这个特性就成了一个无用的特性;只有后者而无前者,这个作用也无法发挥。从对教育效能的理解来说,有些学者从目标实现的角度理解效能,看来是不太完整的;有些学者列举有效学校的因素来理解学校效能看来也不太全面;有些学者不从“特性”和“有效作用”这两个角度来看待教育效能,可能自有道理,但依据我们的观点,这样来看待教育的效能是值得商榷的。从对教育效能改进来说,教育效能的改进不是什么别的,就是要促进教育组织全面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特性的形成,并使这种特性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研究内容的体系

    按照上述教育效能研究的逻辑起点,这本书对教育效能研究的内容大体上分为六章。第一章是对什么是教育效能的探讨。先对国内外学者对学校效能的理解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我们对教育效能内涵与外延的看法,最后对探讨教育效能的意义进行了分析。第二章是教育效能研究的历史发展研究。探讨了西方教育效能研究的历史沿革及特点,我国港台地区教育效能研究的历史沿革及特点,我国大陆教育效能研究的历史沿革及特点,最后对教育效能研究的主要领域及其特征进行了概括和分析。第三章是对主要教育效能理论的分析。分析了西方国家一些主要学者的教育效能理论,分析了我国港台地区学者的教育效能理论,最后对这些理论的特征和不足进行了分析,并对教育效能理论的发展进行了展望。第四章是教育效能的评价研究。先对教育效能评价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概述,包括什么是教育效能评价、教育效能评价与一般教育评价的关系、教育效能评价的来源和现状、以及对教育效能评价的意义及限度进行了探讨,然后探讨了教育效能评价的标准、过程和方法。第五章是教育效能改进研究。先对教育效能改进的含义、类型、特性和原则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然后分别探讨了学校效能、家庭教育效能、企业教育效能和社区教育效能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策略。第六章是对教育效能研究的探讨。先概述了教育效能研究的含义及特征,然后从教育效能研究的主体与客体,教育效能研究的理论基础,教育效能研究的框架、途径和步骤,以及当前教育效能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等几个方面,对教育效能研究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把什么是教育效能作为第一个问题来研究,是因为它是整个教育效能研究的逻辑起点,它界定了教育效能研究的范围;接着研究教育效能研究的历史和教育效能的主要理论,主要是试图用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对教育效能进行研究,看看教育效能的研究经历了那些发展阶段,在教育效能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了哪些理论,以具体说明和加深对第一个问题即对什么是学校效能和教育效能的分析和理解。第四个问题研究教育效能评价,是因为教育效能评价与对教育效能的理解有着直接的关系。对教育效能的理解不同,教育效能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也不尽相同。所以在第一、第二和第三章从抽象到具体的角度研究了什么是教育效能以后,接着就要讨论教育效能的评价问题。接下来讨论第五和第六章教育效能改进和教育效能研究,因为对教育效能进行了评价,就大体上知道教育效能如何改进和教育效能研究如何进行了。因此研究了教育效能评价以后讨论教育效能的改进和研究就是顺理成章的了。由此可以看出教育效能评价是教育效能的核心。它在教育效能的研究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研究内容的特点

    第一,初步构建了教育效能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从与西方的教育效能的理论体系的关系来说,它既包含了西方的教育效能理论,但又比西方的教育效能理论涵盖的面要广。这里所探讨的教育效能理论,包含了学校效能的理论,包含了以学校效能为主的教育效能的理论,还包含了学校效能以外的家庭、企业和社区教育效能的理论;从这一理论的核心来说,它所要强调的教育效能,指的是教育组织所具有的特性和所发挥的有效作用,这种特性和作用的目的是要促进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组织及社会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从这一理论自身的内容来说,它要研究教育效能的内涵与外延,教育效能的历史发展,教育效能的主要理论,教育效能的评价,教育效能的改进和教育效能的研究等六个范畴的问题。

    第二,比较全面和系统地研究了教育效能研究的历史发展问题,提出了一些具有新意的见解。如,提出了西方教育效能研究经历了学校无效期、学校有效期、学校改进期和学校效能拓展期四个阶段;认为西方教育效能研究的优势在于,一是时间开展较早,理论和实践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展,引导了当代教育效能研究的潮流;二是在研究方法方面不断走向成熟;三是开展的国际合作研究较多。其不足在于,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学校效能研究对学生成就的评价大多集中于学生的学业成绩,对学生发展的其它因素,如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情况等,以及学生发展以外的其他因素则关注得不够,这就使得学校效能评价显得范围比较狭窄;初期的教育效能研究过分注重定量研究,实证主义倾向较重。另外,对中国港台地区教育效能研究发展的阶段、优势和不足,以及中国大陆教育效能研究的阶段和特点等都进行了一些新的探讨。

    第三,对已有的教育效能理论做了比较具体的评述。认为已有的教育效能理论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研究主体比较单一,这些主要教育效能理论的研究主体大多是一些理论研究者,而较少有实践工作者;研究方法偏重实证;研究内容不断拓展,从学校无效到学校有效再到学校改进等;研究取向主要服务于实践;研究过程由单一的学校层面的效能过渡到国家政策层面的效能等。已有教育效能理论研究的主要不足表现在,理论着眼点的局限性,这些理论仅仅把着眼点局限于学校而没有从教育整体来考虑效能问题;研究主体和研究方法的单一性;研究内容的狭隘性,这些教育效能理论缺乏对不同群体学生进行管理的学校效能问题的研究,学校效能过于强调领导的个别维度而忽视其他维度;有效性标准的不确定性,现行的教育效能理论往往说某某学校有效,而事实上学校不可能全部有效或无效;理论逻辑缺乏深刻性,这些教育效能理论不能够说明在学校效能的有效性因素中,为什么这些因素对教育效能产生作用,而那些没有列入的因素对学校教育效能就不产生作用,也没有对有效因素的作用机制问题进行探讨。认为未来教育效能研究,将会形成多元主体的教育效能研究,注重学校组织中人的因素的研究,注意动态地研究教育效能,扩展教育效能理论研究对象,完善开放的学校社会——系统模式,在教育效能理论的深层次上有所突破,量的研究方法与质的研究方法相结合开展教育效能研究等趋势。

    第四,对教育效能的评价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以往的教育效能评价,开始是集中在学校效能的评价,后来把学校效能扩展为以学校为着眼点的地方层面和国家层面的教育效能评价,这种评价,可以仍然看作是学校效能的评价。这里所讲的教育效能评价,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评价,而是一个包含学校教育效能评价在内的家庭教育效能评价、企业教育效能和社区教育效能在内的更为意义广泛的教育效能评价。认为教育效能评价是对教育所发挥作用的一种价值判断,教育效能评价与一般教育评价有联系也有区别,它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有一定的限度。教育效能评价标准的建构,与正确理解教育效能有直接的关系,确立教育效能的评价标准,要正确处理好教育人员的发展与教育工作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关系;在教育人员的发展上,要处理好学生发展和其他人员发展的关系;在教育人员单一素质的发展与综合素质发展的关系上,要注意处理好各种素质发展之间的关系;要正确处理好教学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要正确处理好各种教育组织发展之间,以及教育组织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对运用量的方法进行教育效能评价所要处理好的几对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要注意处理好学校投入与学校产出之间的关系,增值与非增值的关系以及精确评价与模糊评价即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之间的关系。既要注意选用那些适用于增值的、精确的量的评价方法,也要注意选用那些非增值的、模糊的质的评价方法,如功能分析法、标准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等。

    第五,对教育效能的改进进行了初步探讨。不仅探讨了学校效能的改进,而且对家庭教育效能、企业教育效能和社区教育效能改进也进行了探讨。探讨了教育效能改进的含义、类型、特性和原则,初步分析了学校教育效能、家庭教育效能、企业教育效能和社区教育效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第六,对教育效能研究进行了比较全面和系统的探讨。认为教育效能研究具有概念内涵多元性,研究途径和模式多样性,研究对象多层级性,以及与相关领域研究的紧密性等主要特征;特别指出教师应该成为教育效能研究的主体。对教育效能研究的客体——动态的教育效能和静态的教育效能进行了分析;论述了教育效能研究的哲学认识基础和其他学科的理论基础,对教育效能研究的 “投入——产出”框架、组织框架、制度化框架、示范学校框架、生产功能框架、“过程——结果”框架和组织结构框架等教育效能框架进行了比较详细地阐述;对分离研究、个案研究与方案评价研究等三种研究途径进行了评介;指出教育效能研究在研究主体、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的运用等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

    三、研究的方法

    这里说的教育效能的研究方法不是一般意义上讲的教育效能的研究方法,这种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效能的研究方法在本书有关章节中有比较全面系统的阐述。这里所要说的教育效能的研究方法,主要指的是在教育效能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我们是怎样运用一些方法处理这些问题的。因而是否可以说,这里所说的研究方法,是某些一般研究方法在教育效能研究过程中的具体运用。

    (一)学校效能与教育效能关系的处理方法

    本书研究的是教育效能的问题,所以本书是从整个教育效能的视野来研究教育效能的问题的。然而需要说明的是,在探讨某些教育效能问题时,我们又不得不去探讨学校效能的问题。比如,在讨论教育效能的含义时,我们先分析的是国内外学者对学校效能的理解;在研究教育效能的历史发展时,我们主要研究的是学校效能研究的历史发展;在分析主要的教育效能理论时,我们主要分析的是学校效能理论;在研究教育效能的评价标准时,我们研究的主要是学校效能评价标准;在研究教育效能的研究时,主要是以学校效能为主来对教育效能的研究进行探讨的等等。对教育效能的研究做出这样的处理有两个方面的考虑。第一个方面是因为在教育效能的研究中,以往学者研究的大多数是学校效能或以学校效能为主的教育效能,在我们要研究教育效能时,没有现成的全方位教育效能的研究资料可资借鉴,那就只好从研究学校效能着手,看看研究学校效能对研究教育效能有一些什么样的启示,教育效能的理论是怎样由学校效能的理论发展过来的。比如,教育效能含义的研究中先分析学校效能的含义,教育效能历史发展的研究主要是研究学校效能研究的历史发展,以及主要教育效能理论简述主要是阐述学校效能理论等就是基于这类考虑;第二个方面是因为教育效能中的学校效能、家庭教育效能、企业教育效能和社区教育效能在很多地方都是相通的,研究了学校教育效能,可以对家庭教育效能、企业教育效能和社区教育效能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比如,研究了学校效能的评价标准有助于我们理解家庭、企业和社区教育效能的评价标准;研究了学校效能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家庭、企业和社区教育效能的研究等。

    (二)相关材料的处理方法

    第一,关于第二章和第三章的材料处理问题。第二章在分析教育效能研究的历史发展时要涉及到一些学者的材料,第三章在阐述教育效能的主要理论时也要涉及到一些学者的材料,这两章可能要涉及到一些相同的学者。为避免重复,凡是两章涉及到相同学者的,第二章只对其研究做简要叙述,并简要概述其理论观点,第三章不着重谈这些学者的研究,而只是对他们研究后所形成的理论做详细阐述;第二,关于同一著述由几个学者共同完成的材料处理问题。对于这种情况,在阐述学者所做的研究和学者的理论时,一般以第一作者的名义来加以介绍;第三,关于教育效能的评价方法和教育效能的研究方法的关系处理问题。教育效能的评价和教育效能研究两章都涉及到方法的问题,即评价方法和研究方法。这两个方法虽然属于不同的范畴,但大体上是相通的,因为评价的方法也是要先收集资料,然后对资料进行分析并做出价值判断,而研究的方法也是要先收集资料,然后对资料进行分析。而对于做研究来说,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又大体上是相同的。这样为了避免雷同,在阐述教育效能评价方法中,涉及到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只是比较简要地加以概述,而在教育效能研究中,我们具体地阐述了收集资料的方法和分析资料的方法。读者可以从教育效能的研究方法中去理解和掌握教育效能评价中如何去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第四,关于与教育效能相关理论的处理问题。有些理论,虽然并不是在教育效能理论研究的门下产生的理论,但这些理论的内容却与教育效能的提高有关。对于这样的理论,我们也同样把它们作为教育效能的理论来看待。如全面质量管理与ISO9000族标准模式的理论、胜任特征理论和组织学习理论,严格来说这三个理论都不是正宗的教育效能“派系”中产生出来的理论,但它们确实又研究了教育效能问题,而且对教育效能的提高确实又有作用。所以,在主要教育效能理论简述这章中,我们对这三个理论也进行了评介。

    (三)教育效能改进研究的处理方法

    教育效能的改进研究,按照我们的理解,一般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通过文献法、访谈法、问卷法和观察法等方法确定教育机构高效能的因素或特征,然后用这些因素或特征指导教育机构效能的改进或提升;第二种是运用上述方法找到教育机构高效能的因素或特征后,再用这些因素或特征去考察一些教育机构的教育,看看其中有什么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第三种是先运用上述方法确定教育机构高效能的因素,以这些因素作为自变量,研究这些自变量与因变量(学生的学业成绩等)之间的关系,建立某种模型,然后用这种模型来指导教育机构效能的改进。本书由于时间关系,并未同时采用这三种方法来从事教育效能改进的研究,而只是采用第二种方法来研究教育效能的改进。即只是通过文献法来找出影响当前我国学校、家庭、企业和社区教育效能发挥的因素及其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因而这种研究,还不是一种全面系统的教育效能的改进研究。在以后的教育效能的改进研究中,如果时间和其他条件允许,编者还会继续采取其他两种方法来对教育效能的改进问题进行研究,把中国的学校效能、家庭教育效能、企业教育效能和社区教育效能的改进研究全面系统地向前推进。

    另外,为了保证本书的编写质量,在编写过程中,全体编写人员开过三次碰头会,就本书编写中的观点的提炼和材料的组织等问题进行过充分地讨论。由于编者的水平有限,对包括学校效能、家庭教育效能、企业教育效能和社区教育效能在内的全方位的教育效能进行研究,对于编者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加至材料的限制,本书存在的不足在所难免。特别是第三章主要教育效能理论简析中应该写的教育效能理论由于材料有限而可能在本书中没有反映,恳切希望各位专家和广大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

 

 

参考文献:

 


[1] 孙绵涛、洪哲. 学校效能初探[J]. 教育与经济,1994(3).

[2] 孙绵涛、谢延龙. 中国大陆学校效能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教育管理研究,2005(5).

[3] 孙绵涛、谢延龙. 关于教育效能的探讨[J]. 教育管理研究,2006(5).

[4] 孙绵涛. 关于学校效能评价标准和方法的两点认识[J]. 教育发展研究,2007(10).

 

 

Reasons,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Research

Miantao Sun

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is the deman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theory itself,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discipline and education discipline, the study and pursuit of Western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theory,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China. The content of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research involves three aspects: the logic starting of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content, the system of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content,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content.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research here are not the methods of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research in general. They refer to the methods of treating with the questions in the process of researches on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which mainly include the methods of the treat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the methods of the treatment of related materials, and the treatment of improving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research.

Key word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research

Author: Miantao Sun, Ph.D., is a Specially-appointed Professor of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and the Director of t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Economics and Administration, Supervisor for Doctoral degree candidates, research fields: educational management theory, educational policy and law,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 本文是作者为《教育效能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一书所写的导论,发表时略有修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