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资料所载,湖北境内的长江上已有38座跨江大桥,其中省会城市武汉就已经建成了12座。这些桥把1000多万武汉人民连结一体,给人民带来无穷的便捷与快乐和幸福。而这12座大桥中最著名的还是建成于1957年的长江大桥,武汉人现在习惯将它称为“一桥”,即在空间上有“万里长江第一桥”的意思,在时间上有长江上修建最早的跨江大桥的意思。
武汉是千年古城,也是世界级的特大城市。中国人大都知道武汉是由汉口、武昌、汉阳三大部分组成,俗称武汉三镇。三镇分别在长江和汉江两岸,隔江而望。古时,三镇交通,人员往来,全仰仗于舢舨木舟,而重物过江,却难以运载。民国后,有了火船,洋船,轮船,过江交通方有改善,但仍是诸多不便。晚清和民国时期,主政湖北的张之洞等屡有建桥动议,皆因经济凋敝、时局动荡而作罢。新中国成立,百废俱兴,作为九省通衢的华中重镇、湖北的省会城市武汉,若能建起一座贯通三镇的跨江大桥,不仅方便三镇人员来往,更可以为打开中国南北通道,促进全国人流物流的畅通,繁荣经济文化生活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毛泽东主席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并在全国政治协商会上获得通过。技术上,中国当时请来苏联专家帮助负责设计施工,为此中国铁道部还专门成立了武汉长江大桥工程局。大桥于1955年9月1日动工兴建,历时两年,195710月1日年建成通车。“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在当时的国际国内都堪称一件大事,让解放不久的全国人民,特别是武汉人民十分振奋。直到现在,武汉长江大桥仍是武汉的标志性建筑,是外地游客必到的打卡之地。
在与武汉市接壤的湖北南大门咸宁有一个咸安区,是咸宁市党政机关的所在地,原为咸宁县,是著名的“桥乡”、亦称“百桥之县”,据称全辖境内有近四五百座大大小小的古桥。如汀泗桥、贺胜桥、万安桥、西河桥、官埠桥、双溪桥、白沙桥、刘家桥、马桥、高桥……
,许多乡、镇、村就干脆以桥为名,如汀泗桥镇、贺胜桥镇、双溪桥镇、官埠桥镇、马桥镇、高桥乡、刘家桥村,等等。
我曾在咸宁工作、生活过整整二十年。目睹过其中许多座古桥的“尊容”。咸宁古桥以廊桥(当地称风雨桥)居多,木石结构,青石为墩,圆木为廊。在这些古桥中,汀泗桥可谓是赫赫有名。汀泗桥,位于咸宁市咸安区汀泗桥镇,始建于南宋淳佑七年(1247年),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重修;3孔拱式廊桥,石筑桥拱,木构廊屋,长42米,宽4.7米,高5.1米。北伐战争中的著名战斗“汀泗桥战斗”就发生在这里;中共早期党员、北伐先锋叶挺便因率领他的独立团取得汀泗桥战役胜利而扬名四海。另外,咸宁的另一座桥——贺胜桥也是北伐军击退北洋军阀取得辉煌胜利的另一个战场。贺胜桥一役后,北伐军扫清所有北洋军部署的障碍,直奔武昌,兵临城下,直至攻克武昌,最终取得胜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大大增强,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之快,规模之大,技术之高,令世界咋舌,他们不能不惊呼: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基建狂魔”。而中国基建狂魔手下的作品中不乏各种各样“桥”:像迷宫一样的城市高架桥,像彩虹一样的峡谷钢架桥,像巨人轻拽着的江河斜拉桥,更让我惊叹的是横跨海面几十公里的跨海大桥。
疫情前几年,我每年十月份都要去一次舟山的普陀山。一是小时候学地理时知道了舟山群岛是我国最大的海洋渔场,十月份是舟山群岛的捕鱼旺季,此时可以去那里品味最好的海鲜。二是去领略一次从宁波到舟山群岛的跨海大桥的风光。从宁波到舟山市的跨海大桥长约50公里。我每次从武汉乘火车睡一晚,清晨从宁波南站下车就转乘去舟山沈家门或朱家尖的大巴,岀宁波市便驶上跨海大桥,一路向东。其实,我是一个真正的无神论者,并不信佛。但是,每当我乘上大巴,迎着朝阳,行驶在茫茫大海上,时而俯瞰着浮光耀金的海面、时而眺望着大海远处若隐若现的群岛时,我就会在无形中产生一种神秘感。我感到我脚下的这座桥、这条路不只是通向舟山,不只是通向普陀山,而是通向更远的、无边无际的海平线的。那里是佛界,那里是仙境,那里有无穷无尽的美好。
有一次正在跨海大桥的行驶中作这样的遐想时,我似乎恍然大悟,明白我所生活过的咸宁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桥。我想,这不仅是因为咸宁民风淳朴,崇尚行善积德,以荫庇后人,而修桥补路自古以来民间行善积德的最普遍的作法;更是因为咸宁古人一定得到过一种一种神谕:桥,不仅作为一种物体,同时也作为一种意象,有由此及彼,通向美好的意境。咸宁唐代设县时称永安县,宋真宗景德四年,为避太祖永安陵讳,取《易·乾象》“万国咸宁”与“永安”近义之意改为咸宁县。但无论是永安还是咸宁,都是和平吉祥美好之意。而那一座座大大小小的古桥正是寄予了一代又一代咸宁人民对万国咸宁,吉祥永安的期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