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阳七小2020学年第一学期语文教研组校本活动---《牛和鹅》集体备课

分类: 集体备课教案反思 |
《牛和鹅》教学设计
王漫漫 第二稿
教学目标
1.
2.
3.
教学重点
1.
2.
教学难点
试着从提出疑惑、点评写法、记录体会、写下启示等不同角度写批注。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初谈印象,引出课题
1.
2.
板块二 明晰字音,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词语,明晰字音
1.
(1)出示词语,自由读。
(2)指名读,相机纠正
(3)找特点。
(4)重点指导“捶”。
注意捶字的笔画,作业本练写每个一个。
2.
过渡:生字词会读了,谁能告诉老师课文围绕牛和鹅写了些什么?
(1)明确主角。课文题目是《牛和鹅》,课文写牛的是哪部分?写鹅的是哪几部分?从篇幅上看,确定鹅的主角地位。
(2)理清关系。课文围绕鹅、霖哥儿、金奎叔,发生了什么呢?
(板贴:追、摔)
(3)看着板书,连起来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名说,同桌说)
预设:“我”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金奎叔见到后将鹅摔了出去,从此我也不怕鹅,也不再欺负牛了。
小结:通过理清课文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把长长的故事内容概括得简洁清楚。
板块三 关注批注 学习课文
(一) 认识批注 了解作用
1.勾连旧文,唤醒“批注”
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这篇课文的形式与平时的课文一样吗?
出示课文《蝙蝠和雷达》《呼风唤雨的世纪》,引导学生交流。
出示课文图片,用红色方框框出课文,用蓝色方框框出批注。区别课文和批注,明确批注的位置。
2.读篇章页,明确批注是一种阅读的方法。(出示篇章页图片)
四年级开始我们就要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
小结:《牛和鹅》和这几篇课文很相似。学习小伙伴把读文时的思考记录在课文旁,这种一边阅读一边作批注的读书方法。
(二)聚焦批注,习得方法
过渡:在《牛与鹅》这篇课文的旁边就是一位小读者写下的批注。他就把自己的疑问写在了边上。看来我们可以在我们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批注,通常会用到这样的句式:“、、、、、、?”
(板贴:有疑问的 、、、、、、?)
课文中,小读者一共写了5处批注。他除了在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批注外,还从哪些角度进行批注呢?请你边默读课文,边读他的批注。
1.
2.学习批注角度一:有疑问的
出示批注。批注一:“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大家都说: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有牛都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
总结。我们把从有疑惑的这个角度进行批注,通常会用到这样的句式“......?”
3.学习批注角度二:写得好的
出示批注二:“逃跑-被鹅咬住-呼救,那种惊慌失措写得很真实。”
(1)交流。
(2)你知道这条批注是对哪几个自然段批注的吗?其实5-7写的就是我见到鹅和被鹅袭击的时候,好,那我们就来读读这几个自然段,作者到底是如何把那种惊慌失措写得真实的。
(3)出示要求:
出示学习任务二:
(4)交流句子。
句子一:我们马上都不说话了,贴着墙,悄悄地走过去。我的心里很害怕,怕他们看见了会追过来。
圈出动词。从这几个动词你体会到什么?指名读。
演一演。孩子们,这几个具体的动词把“我”的恐惧写出来了,那咱们能不能把它给演出来呢?谁到前面来演一演?谁来?黑板就是“墙壁”。
指导朗读。贴着墙壁,恨不得能钻到墙缝里去。这孩子啊,真是害怕到了极点了,咱们一起读读这句话:我们马上不说话了,贴着墙壁,悄悄地走过去。
句子二:我就又哭又叫,可是叫些什么,当时自己也不知道,大概是这样叫吧:“鹅要吃我了!鹅要咬死我了!”
学呼救。他是怎样叫的?
作者此时是怎样的心情,带着这种感受再读。
总结。通过对“我”的动作、语言的描写,把我的惊慌失措和恐惧写得生动真实。难怪读者说写得很真实,这是对文章的高度评价。所以我们也可以从“写得好”这个角度进行批注。
3.
“鹅之前多神气,现在多狼狈啊。“是从感受深的地方来批注的。因为小读者看了文章后对鹅的神气和狼狈感受特别深刻。
“‘挂着泪笑’,事情的变化对我来说太突然了。”是从感受深的地方来批注的。小读者觉得之前被鹅欺负,“我”是很害怕的,现在金奎叔救了“我”,于是“我”挂着泪笑了,让他感受很深刻。
5.学习批注角度五:有启发的。
“看来鹅并不可怕!只要不怕它,鹅就不敢欺负人了。”是从有启发的地方来批注的。小读者读到这里发现文中的“我”明白了不欺负牛,不怕鹅的道理。这样的批注通常会用到这样的句式:“我懂得了、、、”“我明白了、、、”
小结:读文章时,遇到写得好的地方、有疑问的地方、有启发的地方、感受深的地方......随时可以作批注。
板块四
1.
第一步:画关键句,圈关键词
2. 出示学习任务三。
(1)教师巡视,选择不同角度的批注展示。
(2)同桌交流批注
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什么是批注,还学习了可以从有疑问的、感受深的、写得好的、有启发的这几个角度来写批注。同学们以后在读书的时候,要常记“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批注习惯,感受阅读快乐。
板书
教学反思:我执教了《牛和鹅》一课,课堂中注重学生的个体感悟。如:“在你的印象中,牛和鹅有什么特点?”“你相信这句话吗? ”“让学生初步谈谈自己的阅读收获。”诸如此类的教学指导无不尊重了学生的个体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我出示大家对牛和鹅的一个认识,了解“我”之前是如何对待牛和鹅的。接着通过探讨“我”对牛和鹅的态度转变的原因,引出我们被鹅追赶、金奎叔帮我们赶鹅这件事,学习“被鹅追赶”这一部分时,让学生自主读文,找出重点词句反复品读,感受鹅的嚣张,体会我的害怕,学习“金奎叔赶鹅”时,让学生通过重点词句感受鹅的害怕,前后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最后引导学生理解金奎叔的话,领会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最后通过拓展,引导学生将学到的道理,运用到处理身边的事例中去。
但在通篇的学习中,还有不足的地方,教学时间分配不太合理,学生自学5-11自然段时花的时间太多,导致后来理解“它虽然看得比我们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这个句子时很仓促,我明显开始着急,很担心他们理解不了。令人欣慰的是,学生的理解已经超出了我的预料。课后,我还试探着问我的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有什么好处,有的学生认为遇到困难的时候,换个角度,问题就能得到解决。课堂处理不够灵活,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也可以换个角度来看待,时间很紧我为了完整还性将其处理完,结果没留足堂测时间。
我一直在努力追求简简单单教语文,真真切切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语文教学境界。但这最好有一条能贯穿全文、统领教学设计的线索,以达到“牵一发动全身”之效。其实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能找到文章中的“龙睛”,能够从一点辐射全篇,我一直很困惑。
今后要学会取舍,精炼课堂,提高效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学也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为了让遗憾更少一点,我会不懈地追求。
王漫漫 第二稿
教学目标
1.
2.
3.
教学重点
1.
2.
教学难点
试着从提出疑惑、点评写法、记录体会、写下启示等不同角度写批注。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初谈印象,引出课题
1.
2.
板块二 明晰字音,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词语,明晰字音
1.
(1)出示词语,自由读。
(2)指名读,相机纠正
(3)找特点。
(4)重点指导“捶”。
注意捶字的笔画,作业本练写每个一个。
2.
过渡:生字词会读了,谁能告诉老师课文围绕牛和鹅写了些什么?
(1)明确主角。课文题目是《牛和鹅》,课文写牛的是哪部分?写鹅的是哪几部分?从篇幅上看,确定鹅的主角地位。
(2)理清关系。课文围绕鹅、霖哥儿、金奎叔,发生了什么呢?
(板贴:追、摔)
(3)看着板书,连起来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名说,同桌说)
预设:“我”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金奎叔见到后将鹅摔了出去,从此我也不怕鹅,也不再欺负牛了。
小结:通过理清课文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把长长的故事内容概括得简洁清楚。
板块三 关注批注 学习课文
(一) 认识批注 了解作用
1.勾连旧文,唤醒“批注”
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这篇课文的形式与平时的课文一样吗?
出示课文《蝙蝠和雷达》《呼风唤雨的世纪》,引导学生交流。
出示课文图片,用红色方框框出课文,用蓝色方框框出批注。区别课文和批注,明确批注的位置。
2.读篇章页,明确批注是一种阅读的方法。(出示篇章页图片)
四年级开始我们就要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
小结:《牛和鹅》和这几篇课文很相似。学习小伙伴把读文时的思考记录在课文旁,这种一边阅读一边作批注的读书方法。
(二)聚焦批注,习得方法
过渡:在《牛与鹅》这篇课文的旁边就是一位小读者写下的批注。他就把自己的疑问写在了边上。看来我们可以在我们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批注,通常会用到这样的句式:“、、、、、、?”
(板贴:有疑问的 、、、、、、?)
课文中,小读者一共写了5处批注。他除了在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批注外,还从哪些角度进行批注呢?请你边默读课文,边读他的批注。
1.
2.学习批注角度一:有疑问的
出示批注。批注一:“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大家都说: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有牛都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
总结。我们把从有疑惑的这个角度进行批注,通常会用到这样的句式“......?”
3.学习批注角度二:写得好的
出示批注二:“逃跑-被鹅咬住-呼救,那种惊慌失措写得很真实。”
(1)交流。
(2)你知道这条批注是对哪几个自然段批注的吗?其实5-7写的就是我见到鹅和被鹅袭击的时候,好,那我们就来读读这几个自然段,作者到底是如何把那种惊慌失措写得真实的。
(3)出示要求:
出示学习任务二:
(4)交流句子。
句子一:我们马上都不说话了,贴着墙,悄悄地走过去。我的心里很害怕,怕他们看见了会追过来。
圈出动词。从这几个动词你体会到什么?指名读。
演一演。孩子们,这几个具体的动词把“我”的恐惧写出来了,那咱们能不能把它给演出来呢?谁到前面来演一演?谁来?黑板就是“墙壁”。
指导朗读。贴着墙壁,恨不得能钻到墙缝里去。这孩子啊,真是害怕到了极点了,咱们一起读读这句话:我们马上不说话了,贴着墙壁,悄悄地走过去。
句子二:我就又哭又叫,可是叫些什么,当时自己也不知道,大概是这样叫吧:“鹅要吃我了!鹅要咬死我了!”
学呼救。他是怎样叫的?
作者此时是怎样的心情,带着这种感受再读。
总结。通过对“我”的动作、语言的描写,把我的惊慌失措和恐惧写得生动真实。难怪读者说写得很真实,这是对文章的高度评价。所以我们也可以从“写得好”这个角度进行批注。
3.
“鹅之前多神气,现在多狼狈啊。“是从感受深的地方来批注的。因为小读者看了文章后对鹅的神气和狼狈感受特别深刻。
“‘挂着泪笑’,事情的变化对我来说太突然了。”是从感受深的地方来批注的。小读者觉得之前被鹅欺负,“我”是很害怕的,现在金奎叔救了“我”,于是“我”挂着泪笑了,让他感受很深刻。
5.学习批注角度五:有启发的。
“看来鹅并不可怕!只要不怕它,鹅就不敢欺负人了。”是从有启发的地方来批注的。小读者读到这里发现文中的“我”明白了不欺负牛,不怕鹅的道理。这样的批注通常会用到这样的句式:“我懂得了、、、”“我明白了、、、”
小结:读文章时,遇到写得好的地方、有疑问的地方、有启发的地方、感受深的地方......随时可以作批注。
板块四
1.
第一步:画关键句,圈关键词
2. 出示学习任务三。
(1)教师巡视,选择不同角度的批注展示。
(2)同桌交流批注
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什么是批注,还学习了可以从有疑问的、感受深的、写得好的、有启发的这几个角度来写批注。同学们以后在读书的时候,要常记“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批注习惯,感受阅读快乐。
板书
教学反思:我执教了《牛和鹅》一课,课堂中注重学生的个体感悟。如:“在你的印象中,牛和鹅有什么特点?”“你相信这句话吗? ”“让学生初步谈谈自己的阅读收获。”诸如此类的教学指导无不尊重了学生的个体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我出示大家对牛和鹅的一个认识,了解“我”之前是如何对待牛和鹅的。接着通过探讨“我”对牛和鹅的态度转变的原因,引出我们被鹅追赶、金奎叔帮我们赶鹅这件事,学习“被鹅追赶”这一部分时,让学生自主读文,找出重点词句反复品读,感受鹅的嚣张,体会我的害怕,学习“金奎叔赶鹅”时,让学生通过重点词句感受鹅的害怕,前后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最后引导学生理解金奎叔的话,领会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最后通过拓展,引导学生将学到的道理,运用到处理身边的事例中去。
但在通篇的学习中,还有不足的地方,教学时间分配不太合理,学生自学5-11自然段时花的时间太多,导致后来理解“它虽然看得比我们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这个句子时很仓促,我明显开始着急,很担心他们理解不了。令人欣慰的是,学生的理解已经超出了我的预料。课后,我还试探着问我的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有什么好处,有的学生认为遇到困难的时候,换个角度,问题就能得到解决。课堂处理不够灵活,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也可以换个角度来看待,时间很紧我为了完整还性将其处理完,结果没留足堂测时间。
我一直在努力追求简简单单教语文,真真切切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语文教学境界。但这最好有一条能贯穿全文、统领教学设计的线索,以达到“牵一发动全身”之效。其实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能找到文章中的“龙睛”,能够从一点辐射全篇,我一直很困惑。
今后要学会取舍,精炼课堂,提高效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学也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为了让遗憾更少一点,我会不懈地追求。
王漫漫 第二稿
教学目标
1.
2.
3.
教学重点
1.
2.
教学难点
试着从提出疑惑、点评写法、记录体会、写下启示等不同角度写批注。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初谈印象,引出课题
1.
2.
板块二 明晰字音,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词语,明晰字音
1.
(1)出示词语,自由读。
(2)指名读,相机纠正
(3)找特点。
(4)重点指导“捶”。
注意捶字的笔画,作业本练写每个一个。
2.
过渡:生字词会读了,谁能告诉老师课文围绕牛和鹅写了些什么?
(1)明确主角。课文题目是《牛和鹅》,课文写牛的是哪部分?写鹅的是哪几部分?从篇幅上看,确定鹅的主角地位。
(2)理清关系。课文围绕鹅、霖哥儿、金奎叔,发生了什么呢?
(板贴:追、摔)
(3)看着板书,连起来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名说,同桌说)
预设:“我”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金奎叔见到后将鹅摔了出去,从此我也不怕鹅,也不再欺负牛了。
小结:通过理清课文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把长长的故事内容概括得简洁清楚。
板块三 关注批注 学习课文
(一) 认识批注 了解作用
1.勾连旧文,唤醒“批注”
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这篇课文的形式与平时的课文一样吗?
出示课文《蝙蝠和雷达》《呼风唤雨的世纪》,引导学生交流。
出示课文图片,用红色方框框出课文,用蓝色方框框出批注。区别课文和批注,明确批注的位置。
2.读篇章页,明确批注是一种阅读的方法。(出示篇章页图片)
四年级开始我们就要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
小结:《牛和鹅》和这几篇课文很相似。学习小伙伴把读文时的思考记录在课文旁,这种一边阅读一边作批注的读书方法。
(二)聚焦批注,习得方法
过渡:在《牛与鹅》这篇课文的旁边就是一位小读者写下的批注。他就把自己的疑问写在了边上。看来我们可以在我们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批注,通常会用到这样的句式:“、、、、、、?”
(板贴:有疑问的 、、、、、、?)
课文中,小读者一共写了5处批注。他除了在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批注外,还从哪些角度进行批注呢?请你边默读课文,边读他的批注。
1.
2.学习批注角度一:有疑问的
出示批注。批注一:“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大家都说: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有牛都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
总结。我们把从有疑惑的这个角度进行批注,通常会用到这样的句式“......?”
3.学习批注角度二:写得好的
出示批注二:“逃跑-被鹅咬住-呼救,那种惊慌失措写得很真实。”
(1)交流。
(2)你知道这条批注是对哪几个自然段批注的吗?其实5-7写的就是我见到鹅和被鹅袭击的时候,好,那我们就来读读这几个自然段,作者到底是如何把那种惊慌失措写得真实的。
(3)出示要求:
出示学习任务二:
(4)交流句子。
句子一:我们马上都不说话了,贴着墙,悄悄地走过去。我的心里很害怕,怕他们看见了会追过来。
圈出动词。从这几个动词你体会到什么?指名读。
演一演。孩子们,这几个具体的动词把“我”的恐惧写出来了,那咱们能不能把它给演出来呢?谁到前面来演一演?谁来?黑板就是“墙壁”。
指导朗读。贴着墙壁,恨不得能钻到墙缝里去。这孩子啊,真是害怕到了极点了,咱们一起读读这句话:我们马上不说话了,贴着墙壁,悄悄地走过去。
句子二:我就又哭又叫,可是叫些什么,当时自己也不知道,大概是这样叫吧:“鹅要吃我了!鹅要咬死我了!”
学呼救。他是怎样叫的?
作者此时是怎样的心情,带着这种感受再读。
总结。通过对“我”的动作、语言的描写,把我的惊慌失措和恐惧写得生动真实。难怪读者说写得很真实,这是对文章的高度评价。所以我们也可以从“写得好”这个角度进行批注。
3.
“鹅之前多神气,现在多狼狈啊。“是从感受深的地方来批注的。因为小读者看了文章后对鹅的神气和狼狈感受特别深刻。
“‘挂着泪笑’,事情的变化对我来说太突然了。”是从感受深的地方来批注的。小读者觉得之前被鹅欺负,“我”是很害怕的,现在金奎叔救了“我”,于是“我”挂着泪笑了,让他感受很深刻。
5.学习批注角度五:有启发的。
“看来鹅并不可怕!只要不怕它,鹅就不敢欺负人了。”是从有启发的地方来批注的。小读者读到这里发现文中的“我”明白了不欺负牛,不怕鹅的道理。这样的批注通常会用到这样的句式:“我懂得了、、、”“我明白了、、、”
小结:读文章时,遇到写得好的地方、有疑问的地方、有启发的地方、感受深的地方......随时可以作批注。
板块四
1.
第一步:画关键句,圈关键词
2. 出示学习任务三。
(1)教师巡视,选择不同角度的批注展示。
(2)同桌交流批注
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什么是批注,还学习了可以从有疑问的、感受深的、写得好的、有启发的这几个角度来写批注。同学们以后在读书的时候,要常记“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批注习惯,感受阅读快乐。
板书
教学反思:我执教了《牛和鹅》一课,课堂中注重学生的个体感悟。如:“在你的印象中,牛和鹅有什么特点?”“你相信这句话吗? ”“让学生初步谈谈自己的阅读收获。”诸如此类的教学指导无不尊重了学生的个体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我出示大家对牛和鹅的一个认识,了解“我”之前是如何对待牛和鹅的。接着通过探讨“我”对牛和鹅的态度转变的原因,引出我们被鹅追赶、金奎叔帮我们赶鹅这件事,学习“被鹅追赶”这一部分时,让学生自主读文,找出重点词句反复品读,感受鹅的嚣张,体会我的害怕,学习“金奎叔赶鹅”时,让学生通过重点词句感受鹅的害怕,前后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最后引导学生理解金奎叔的话,领会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最后通过拓展,引导学生将学到的道理,运用到处理身边的事例中去。
但在通篇的学习中,还有不足的地方,教学时间分配不太合理,学生自学5-11自然段时花的时间太多,导致后来理解“它虽然看得比我们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这个句子时很仓促,我明显开始着急,很担心他们理解不了。令人欣慰的是,学生的理解已经超出了我的预料。课后,我还试探着问我的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有什么好处,有的学生认为遇到困难的时候,换个角度,问题就能得到解决。课堂处理不够灵活,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也可以换个角度来看待,时间很紧我为了完整还性将其处理完,结果没留足堂测时间。
我一直在努力追求简简单单教语文,真真切切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语文教学境界。但这最好有一条能贯穿全文、统领教学设计的线索,以达到“牵一发动全身”之效。其实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能找到文章中的“龙睛”,能够从一点辐射全篇,我一直很困惑。
今后要学会取舍,精炼课堂,提高效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学也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为了让遗憾更少一点,我会不懈地追求。
集体备课记录表
学校:昆阳镇第七小学
课题 |
《牛和鹅》 |
执教者 |
王漫漫 |
|
活动时间 |
2020.10.28 |
活动地点 |
四楼会议室 |
|
参加对象 及参与率 |
全校语文教师 |
|||
反馈 意见 |
卢娟娟:在本堂课的开始,建议老师让学生谈论一下对牛和鹅的一些看法,接着用微课的形式引导学生循序渐地学习批注;使学生明白批注的角度可以是“有疑问”、“有体会“、有启发、“写得好”的角度; 郭娇嫦:在任务驱动上本堂课建议安排两次小组合作学习,无论是交流学习批注的角度还是迁移运用批注方法完成课堂作业本,老师尽量都能走到小组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的主体地位。 黄真真:课前预习环节,老师挑选了一些词语让学生认读,通过朗读让学生发现词语的特点并用自己的声音语调及动作演示,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的课堂气氛中读准了字音,理解了词语的意思。除此之外,建议王老师在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学习课文第5段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我”见到鹅时的恐惧心情,除了让学生关注可以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人物心情外,老师可以还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让学生掌握了朗读的语气、语调,进而真正体会人物的心情。 王漫漫老师认真听取了各位老师的意见,修改教学设计,在第二次试教的过程中,黄老师关注到了以下几点:
1.
2.
3. |
|||
过程确认 |
|
听到王老师执教的《牛和鹅》一课,颇有感触。《牛和鹅》一文记叙了作者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再也不怕鹅的故事。文章故事性强,语言生动、童趣十足,同时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细致的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生动刻画,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最后作者从金奎叔的话中体会到看待周围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这一寓意深刻的哲理。
一、教学流程设计合理,条理清晰
整节课分四个板块处理:
1、初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2、聚焦批注,了解做批注的角度;
3、尝试用批注的方法,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4、练习书写
二、重视学习方法指导
本课的重难点是学会给课文做批注。课伊始就借助资源,让学生初识“用批注的方法阅读”。
而且借助微课,展示学习小伙伴用批注的方法阅读的过程,初步了解用批注的方法阅读。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给文章作批注的方法:
1、有疑问处;
2、写得好处;
3、有体会处;
4、有启发处。
课堂永远是有缺憾的艺术,本节试课时间把握不准,超出预定时间较长。有些环节可以再紧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