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11月13日,北京市正式开始全面供暖,而包括京津冀在内的北方大部分地区,也都陆续正式进入了一年一度的“供暖季”。供暖与天气密切相关,随着“看天供暖”的实施,气象预报和气象服务在整个供暖季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供暖首日,记者采访了北京市专业气象台副首席预报员赵娜,请她为公众解析看天供暖与供暖气象服务的有关情况。
记者:中国气象报记者赵天宇
专家:北京市专业气象台副首席 赵娜

记者:从气象学角度来看,当气温下降到多少度时,人在室内就会感觉到不舒适需要进行供暖?我们知道供暖有一个最低温度界限,这个界限是如何确定的?
赵娜:科学研究表明,一般温度在18-22℃时人体感觉比较舒适,比如说云南昆明,平均温度保持在15—25℃之间,人体感觉十分舒适,四季如春,因此被称作“春城”。但这个温度因个体差异也会有所区别。一般而言,在不供暖的情况下,室内温度比室外温度高5-7℃左右,因此,当最高(最低)温度低于10℃时,通常我们在室内就感觉不太舒适了。
目前,北京市供暖季要求室内温度不低于18℃,这与人体最佳的体感温度18-22℃相吻合。
记者:目前实行的“看天供暖”的标准和依据是什么?为何人体感觉与实际供暖会时间往往会有出入?
赵娜:北京地区供暖的最低温度界限是沿用了全国的标准,具体是根据2010年市市政市容委、市气象局和市财政局共同制定的《北京市临时调整采暖期时间程序规定》和《北京市供热采暖管理办法》来执行的。具体操作中,通过天气会商研判是否提前供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看天供暖”。在具体的执行标准上,气温是一个硬性指标,当预测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低于5℃时就会启动提前供暖,这个时间不早于11月1日。另外,除室外平均气温影响因素外,遇强降雪等可能对居民生活保暖产生重要影响的天气时,也会提前启动供暖。
为何人体感觉和实际供暖时间有差别,这是一个正常现象,一方面因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过去和现在人们的感觉或者耐寒程度也有一些变化。另一方面,从近十年来看,总体而言气候还是变暖的,虽然某一段时间大家可能感觉偏冷,但从多年平均数据来看,这种气温的起伏还是属于正常现象的。再者,供暖在保障居民舒适需求的同时可能也要兼顾节能减排。

11月13日,北京正式供暖首日,在惠泽园5号楼一户居民家中,市热力集团工作人员测得室温为24.9℃。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今年北京正式供暖时间是11月13日,比往年提前了2天,从历史上来看,2012年11月初北京出现了0℃以下的低温,当年也进行了提前供暖,今年为什么提前供暖?
赵娜:2012年的情况比较特殊,受强冷空气影响,11月初北京北京普降大雨夹雪,华北多地气温降幅高达12℃,市政府与气象等有关部门第一轮会商后,预测北京未来仍持续低温,随即决定启动提前供暖。
今年决定提前两天供暖,也是由于冷空气的原因,北京市气象局在10月底11月初连续召开了两次供暖气象会商,预测到13号前后有一股较强的冷空气活动。从实际情况来看,14日一早,北京也的确出现了大风降温天气。因此,经过综合分析研判,市政府决定今年正式供暖日提前到11月13日,并在一周以前已经进行了试供暖。应该说气象预报在供暖中的作用还是十分明显的。
记者:气象部门在供暖气象服务方面,可以提供哪些精细化服务?
赵娜:首先,气象部门针对供暖初终日的确定会进行两至三次天气会商,尤其是供暖开始前,协助市政部门做好供暖前期和结束期后的天气研判。
就供暖气象服务而言,在正式供暖开始以后,一是为集中供热提供相应的节能气象预报系统服务,二是为一般的供暖企业部门提供节能供暖气象服务,这两方面工作目前在北京气象局分别有两个业务系统在运行,不仅给供暖单位提供诸如温度、湿度、风力等气象要素预报,还会做一些供暖参数的预测,比如出回水温度、单位面积供热量等。
北京市气象局专业气象台还综合气温、日照、风力和空气湿度等气象因素,计算出需要供暖的量级,推出了面向社会发布的供暖气象指数。供暖气象指数划分为5级,每一级都有具体天气和对应的供暖量提示。
在供暖季,北京市气象部门每天都会通过报纸、电台、微博等提供精细化的供暖气象指数预报服务,对于自采暖用户来说,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