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国际扶贫发展机构乐施会发布最新报告《农村社区发展指南——在规划与设计中纳入气候变化视角》,强调应对气候变化的视角应纳入农村发展规划设计中,以促进农村社区的低碳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广大农村是较容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地区,甚至是气候灾害多发地区。可以说,中国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农村地区所面临的扶贫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双重挑战日益严重。在农村快速发展进程中,如何实现能源清洁化、低碳化,并增强农村防范气候灾害、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乐施会携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及其项目组撰写《农村社区发展指南——在规划与设计中纳入气候变化视角》报告,旨在为农村发展中如何适应气候变化、如何减排温室气体,并在这个进程中提升农村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提供设计和规划方法指南。姜克隽认为,在农村规划和设计中纳入气候变化视角,可促进农村社区气候安全系数增加、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就业水平提高、扶贫与减灾防灾更好地相结合,农民的生活幸福指数提高,最终提升农村社区的气候恢复力。
如何在农村发展进程中稳定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姜克隽认为,具体要从识别、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三个层次上开展工作:识别旨在提高农村社区和公众对气候变化潜在影响的理解,进而有意识地采取行动应对;减缓旨在通过实施一系列减缓措施,有效减少农村社区二氧化碳排放;适应旨在探索不同农村社区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和措施,减少气候变化对农村发展的负面影响。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表示,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农村发展规划,对保障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安全,特别是粮食安全和水安全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巴黎协定》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乐施会中国项目总监廖洪涛表示:“在农村发展过程中,应将农村社区发展、气候变化适应与减防灾相结合,提升农村社区的恢复力,实现农村社区的低碳可持续发展。”
加载中,请稍候......